领导何时该闭嘴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导者之所以能从基层一路升迁上来,是因为他们很善于带来增值。他们的想法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公司赢利。但凡事总有个限度,如果每一次讨论都要增加价值,领导者的这种强迫症则会变成一种负担。
  几年前,我曾与麦肯锡公司的前主管乔恩·卡岑巴赫和他的得意门生尼科·坎纳共进晚餐。席间,两人谋划着要创办一家新公司。每一次坎纳提出某种想法,卡岑巴赫就会打断他。“想法非常好,”卡岑巴赫会说,“但如果你……,效果会更好。”然后他就扯开话题,开始讲自己几年前是如何采用这种做法获得成功的。等到卡岑巴赫说完,坎纳又从刚才离题的地方重新接上,但不出几秒钟又会被卡岑巴赫打断。
  卡岑巴赫如此咄咄逼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求胜欲望的体现。这种特质在那些习惯于主导局面的领导者身上很常见。对他们而言,耐心倾听他人讲述一些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不告诉对方自己已经知道并有更好的办法,是非常难受的。
  这样的对话虽然有可能使对方的思想内涵提升了5%,但导致他的工作热情减少了50%,因为你夺走了他对于这一想法的所有权。他的想法现在变成了你的想法。一个人在组织内职位越高,就越需要让其他人成为赢家,而不是总让自己显得高人一等。
  彼得·德魯克曾经说过:“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教导领导者要做什么,但在教导他们不该做什么的问题上,我们花费的时间不够。在我所结识的领导者中,有一半人根本不需要去学习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学的是该停止做什么。”
其他文献
在“招人难”的大环境下,公司往往花重金招一批新人進来,这批新人的工资比熬了多年的老员工的工资还要高,于是老员工就不满意了,不是吵着加工资,就是消极怠工,甚至离职走人。该如何处理和平衡这种矛盾?  黄健:建议做行业、企业、部门的薪酬分析,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人员的工资重新核定。  应科技:对于新进人员,可根据当地人才引进难易程度设定临时评级标准,以1年作为考察期,1年后按照统一薪酬办法套改
期刊
第一次骑上自行车,你不知所措。然而,要想学会骑车,你不得不假装已经知道如何去骑。正是通过假想自己是一名自行车手,你才真正成为了一名自行车手。  大多数人在童年时都有类似的骑车体验。事实上,不仅仅是骑自行车,我们在孩提时代对许多东西的学习都是通过类似方式完成的——先假装会然后就像模像样表演了起来。虽然我们已经成年,但其实仍没有摆脱儿童的玩乐心理、假装心态和表演欲望。作为成人,我们会在职场或其他地方被
期刊
作为供应商,你也许认为消费者需要你为他们做尽可能多的事情:生产、配送、安装,然后再离开。事实上,消费者并不像你想的那么懒,他们对自己设计或生产的产品会有成就感,因而愿意为之付出一定的劳动。  例如,宜家的平板包装家具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安装,而且品质也不及其他更昂贵的家具,但顾客还是更喜欢自己拼装的宜家家具。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宜家效应”。  20世纪40年代,有一家名叫P Duff &
期刊
在过去10多年里,传统零售业被电商打得节节败退,甚至有人抱怨是电商毁了传统零售业。果真如此吗?非也,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己能力不行,背离了零售的本质,被消费者疏远。零售的本质是什么?成本、效率、体验。传统零售业运营效率低下,加之房租昂贵,因此运营成本很高,导致线下产品的加价率比线上产品高很多。电商企业成本优势明显,再加上快递所带来的便捷优势,自然把传统零售业的份额抢了一大块。因此,几年前,马云将传统零
期刊
思维两方突破了心之为一点的空间上的局限,这还不够。就时间轴而言,我们的心是逐渐展开的存在,我们对世界的“知”是渐开的心湖上的照影。  在一个时点上,我们经常对世界有所判断,谈论一个人、一件事,对他/它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分析其中盘根错节的关系。我们判断的理据,都来自所谓的经验、知识、科学,似乎无可辩驳。然而,被观察对象已经和观察者发生了深刻的纠缠,你所看到的正是你想看到的和你能看到的,是你的经验、
期刊
在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组织的发展大多以资金、资源为驱动,所以股权结构通常根据出资额或出资源的比例进行分配。如今,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不再取决于初始的出资额,反而是人力资本的贡献——合伙人的战略眼光、企业家精神、经营管理能力、技术专业能力等软要素对企业发展尤为关键。如果仍然按照工业时代的股权分配规则,不考虑人力资本的贡献,单纯以出资额确定股权结构,那么在企业经营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现实中,许多初创
期刊
未来的组织学习方式已初见端倪。和过去相比,有几个新趋势。  美国的职员中已有34%是自由职业者、合同工和临时雇员。在下一个十年里,有预测说这一数字将暴增至50%。在按需经济中,相比员工的参与度而言,公司更看重的是效率。目前,几乎半数的公司培训通过技术手段来实行,远高于十年前的26%。不过,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公司也应关注员工参与度。  学习与发展已经越来越数字化。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自学
期刊
根据海康威视2016年财报,包括互联网视频(萤石)、机器人、汽车电子、红外传感、智慧存储等在内的创新业务,总共为海康创造了6.48亿元营收,是去年同期的191.83%。尽管在超过300亿元的总营收面前,这一数字不值一提,但其增长量已经预示了未来可能的爆发。  这些创新业务,海康总是提早5~10年就开始布局。海康威视似乎很善于在未来还不明朗之时就播下种子,然后耐心地熬过长久的孕育期,厚积薄发。  这
期刊
最近,跨国并购正处于风口浪尖上,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万达、海航集团等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央视对苏宁集团收购多年巨亏的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提出了质疑……  的确,一方面是中国企业羽翼渐丰,在全球市场寻找机会、配置资源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迄今为止,跨国并购的成绩单并不令人满意。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今年4月5日发布了《中企跨境并购袖珍指南》。研究显示,以当初交易双方定下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这个标准来
期刊
增材制造——也被称为“3D打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发展成形,但直到近几年,随着管理者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这项技术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管理人员希望3D打印部件的出现能够缩短交货时间,并使得供应链在各种条件下都更有效率。  尽管增材制造技术具备一定潜力,但我们认为在短期内对其寄予厚望有吹捧之嫌。增材制造有三大认识误区需要破除。  误区1:增材制造让生产商能够像用传统方式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