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风切变识别算法研究及预警

来源 :科技信息·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人工观测监视雷达回波分析与预警危险性飞行天气的不足,本文基于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风切变发展变化特征,简要研究了自动识别风切变的算法,通过计算的速度径向切变、切向切变与组合切变值能有效的识别风切变,为灾害性天气预警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切变;自动识别
  1引言
  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航运输量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民航安全成为了民航发展要重点关心的问题。风切变是危险飞行天气之一,在国际航空界公认是在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阶段的重要危险源,发生在600米以下的低空风切变是影响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关键因素。风切变可大致分为水平风切和垂直风切变,其表现为气流的速度和方向突然变化,其带来的升力、空速等的变化将引起飞机飞行高度的变化,严重时可能引发飞行事故。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探测到大气风采中尺度结构,利用多普勒径向风场特征可以对风切变进行识别和跟踪。目前国内外也有雷达系统会提供风切变产品,可反映出径向、方位角。仰角的风切变场。
  本文主要简要介绍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风切变识别的可行性,以及算法研究和预警应用。以便及时准确地判断风切变的位置、类型和强度,减轻或避免危害,确保飞行安全。
  2 风切变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风切变发生的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在航空气象中可将其分为顺风切变、逆风切变、侧风切变、垂直风切变等四类。顺风切变可能会导致飞机失速、下沉等危险情况。在飞机着陆阶段,逆风切变可能会使飞机偏离既定下滑道,造成飞机冲出跑道等严重后果。侧风切变可能会造成飞机出现侧滑、滚转、偏转等危险现象。垂直风切变是指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在水平方向的切变,其中微下击暴流就是对飞行安全危害最大的一种[1,2]。
  Chan等人经研究认为要对风的切变强度标准分类,就要考虑气象条件、飞机性能以及飞行员的驾驶技术等诸多因素,从而将风切变对飞行的危害程度作为强度分类标准,并在航空界也形成了共识[3]。国际民航组织建议[4]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强度标准设定如表1,其中时间尺度为2分钟,空气层垂直厚度为30m。水平风的水平切变标准常依据美国机场低空风切变报警系统所采用的报警标准,当切变值在2.6(m/s)/km以上的水平风极有可能对飞行构成危害。
  3算法分析
  基于多普勒雷达的体扫资料来研究风切变识别算法,切变可分为径向切变和切向切变,即为径向速度的方向和大小沿径向和方位角方向有明显变化。识别风切变的主要步骤如下
  1)雷达资料预处理
  为减少原始资料中噪声对真实速度数据的干扰,首先要对资料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对径向速度资料采用中值滤波,滤出孤立杂波点。再则对资料进行沿径向和切向滑动平均。最后设定一定的阈值,算法等去掉资料缺省、数据无效等区域。
  2)切变值计算
  计算速度切变值分为径向切变值和切向切变值,本文计算切变值的原理是采用最小而成你合法,根据径向或切向一组数据,可以求得通过这些数据点最适合的直线,并可以计算出这些直线的斜率。
  径向速度的径向切变定义为公式(1),如下:
  (1)
  式中,表示从雷达原点开始的一条径向速度的变化,为径向上第个距离库的径向速度,该点与雷达的距离,为数据计算长度。
  径向速度的切向切变值定义为公式(2),如下:
  (2)
  公式中,径向速度从正北(0°方位角)沿顺时针变化,表示在第个数据点上径向速度,为对应方位角,为数据长度。
  二维径向组合切變,定义为雷达径向速度在径向和方位的综合变化,基于两者综合得到二维合成风切变,如公式(3):
  (3)
  4总结
  本文簡要分析了基于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风切变自动识别的算法,风切变对民航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对于危险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是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传统的通过预报员人工监视雷达回波的发展和演变来判断危险天气的发生,实时性和精确性等方面较低,通过研究自动识别算法,可以对风切变提供及时的预警,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雷达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许盼洋,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危险性飞行天气识别算法和预警系统[M].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3]魏鸣,张明旭,张培昌,等. 机载雷达风切变识别算法研究及在机场预报中的应用[J]. 大气科学学报, 37(2): 129-137.
  [4]王楠,刘黎平,徐宝祥,等.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识别低空风切变和符合线方法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8(3):314:320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逐渐增大,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是建筑施工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减少资金投入,缩短建筑工期。而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是投资者进行资本投入控制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  1实行工程造价预算的意义  1.
期刊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重点。针对当今反腐倡廉新形势,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借鉴大数据理念,强化信息的整合、共享、分析、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综合信息系统,助推纪检纪检监察信息化和平台建设,对实现信息资源规范查询、问题线索分析跟踪、廉政风险防控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纪检监察信息化的意义,以大数据时
期刊
摘要:自然材料,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它是我们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材料,人们用这样的建筑材料来装饰我们的房子,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使用着这些自然材料。如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供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使用,这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着自然材料的加工方式和加工成果不断地改进。随着世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人们的审美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样也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网络营销”已经是大势所趋,由此汽车营销模式也需要转型和创新,积极构建“互联网+汽车营销”模式,保障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相关理论,主要分了该模式在汽车营销中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营销;模式  前言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互联网+”概括来说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利用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使得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标准的建筑工程质量,则需要高质、高效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所以,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分析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  关键字: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与住房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房屋建设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步入到电子信息时代,不仅增加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结合发展,满足了当下人们对输电配电质量和电力输配工作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效率。  关键词:电力企业;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  1电力工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概述  电力工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主要是
期刊
摘要:当前建筑火灾救援当中建筑消防设施所发挥出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其应用现状却并不乐观,很多建筑消防设施在火灾救援当中利用率并不高,导致其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来自于应急预案的设计不合理以及人员培养方面。鉴于此,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消防设施在灭火救援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与业界同仁共同参考。  关键词:建筑消防;消防设施;灭火救援  一、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和特征  1.环境因
期刊
摘要:模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艺装备,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模具产品的质量,还应合理的选用模具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不断的优化。  关键词:模具材料;选用;性能优化  模具成型技术与其他成型工艺方法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模具产品制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于模具产品的质量,主要受模具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的影响,因此应对模板材料的选用及其性能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此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驾驶员人为因素在危化品运输安全风险影响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驾驶员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危化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造了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预警阈值,实现运输过程安全风险及时预警,为降低驾驶员人为因素对于危化品运输过程安全风险的影响提供帮助。  关键词:危化品运输;风险指标体系;人为因素;层次分析法;预警  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驾驶员在
期刊
摘要:“机电一体化”本意是机械和电子两类领域的技术有机融合和综合应用。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概念、发展过程和核心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对机电一体化未来趋势和高职院校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要求在以计算机和机械电子技术高度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地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测试技术、软件编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