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实际上是用行动研究的方式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早期的教育行动的倡导者就明确地将教育行动研究称为“校本行动研究”(school—based action research).“亲自参与”、“亲自创作”便是行动研究的原始特征.它的根本追求是让教师不再成为教育研究的旁观者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让中小学教师亲自参与,让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和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确定问题,使问题课题化
  
  问题的确定应该是基于校本教研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即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再现实地分析我们教学情况中的表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针对性要强,尽可能用最简洁、清晰的语言对问题进行界定.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如何在解题中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做到疏而不漏;文科、理科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差异等.这些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当教师进一步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关键的问题时,“问题”就可成为“课题”.
  
  二、设计与实施
  
  由于这些课题来自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它是发生在教室里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因而课题产生的途径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尽管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从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的解决就算不上研究.“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整个课题行动研究过程的设计,如本次研究的问题和结果预期、研究活动的牵头人的确定、研究过程的组织与开展以及研究成果的评估等等;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实施”则是根据已经设计好的方案,开展活动,并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记录,以便收集证据确定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需的,而培训要做的工作是:培训者帮助教师掌握实施方案的技术和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的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培训者要随时尽可能解答教师的困惑,帮助教师确定他们是否按原计划进行了行动,行动的方向是否正确,实施的情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并协助教师对实施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正常运转.
  《教育研究法》一书中,将行动研究法中除去“发现问题”之后的实施步骤归纳为7项:
  (1)整理制定问题.有三个重点:①选择问题;②界定问题;③分析问题.
  (2)文献探讨(在确定问题与目的后,应深入探讨有关文献,以便有所启示,修正问题).
  (3)拟定计划.
  (4)设立假说.
  (5)收集资料.
  (6)实行与修正.
  (7)综合解释.
  
  三、反思与总结
  
  对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整理、反思和加工.“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反思贯穿于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当中.起初,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问题的认识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间断的观察和反思,试验与再反思,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行动计划,把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集研究者、访问者、分析者等角色于一身.教师应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转换,不仅要做技术性的反省,更要做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才能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克服主观性.教师才能逐渐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促进专业发展.总结是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检验,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价,并为新一轮的研究提供经验.在这里要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工作是:培训者向教师讲解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方法,以使教师能够运用相应的技术检验和评估自己的行为;培训者还要帮助教师掌握修改和完善计划的方法,使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判断和反思行动方案.此外,在培训中还可以运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围绕着问题解决,通过分析思考、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叙事研究——人人可做的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与其他研究方式相比,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研究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掌握和运用.
  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是“我”讲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第三,叙事研究报告中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其中的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即显示出某种偶然性的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第五,叙事研究采用归纳而不是演绎的方式获得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信念.
  “叙事研究”通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实现“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的专业目标.以新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体验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教师本人(“我”)“叙述”自己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如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什么新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叙事研究,当教师叙述本人在研究的过程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教师已经是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教师可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报告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如陈向明博士所言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可参与教育研究,使教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里回到教师手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并增强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廖银燕)
其他文献
零部件作为制造行业的基础,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加强对零部件表面缺陷或尺寸等质量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零部件趋向精细化发展,传统的质量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零部件检测的需要,以机器视觉技术为代表的新型零部件质量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非接触、精度高和反应快等优点。零部件的质量检测是零部件加工后的重要环节,而传统检测方法对螺栓和气门关键部分的质量检测精度和效率较低。根据螺栓和气门
【摘 要】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动静结合的语文课程活动,努力优化活动环境,渗透品德教育,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活动课    中学语文活动课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语文课程。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形式、一个大亮点,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语言体
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规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会使你的头脑更聪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从事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当过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班主任。对于如何做好一个令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我有着太多的感慨与深刻的体会。  学生的一双眼睛就像一台摄像头,一双耳朵就像一部录音机,他的脑袋就是一台电脑,他的嘴巴就是一个扬声器。他会把他听到的,看到的,送入大脑,进行加工分析、评价,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嘴巴张扬出去,可以扬善,也可以扬惩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班主任有的深受生学的
高湿度地区输变电设备外易受青苔等生物的污染。青苔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温暖湿润、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能够大量生长繁殖。青苔吸水能力强,表面形貌复杂,容易沉积污秽颗粒,进而
艺术社团是理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和共青团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肩负整合大学生艺术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底蕴、丰富师生课余生活的重要使命。基于对理工院校艺术
目的:了解椒江区非铅作业工人血液锌原卟啉(ZPP)水平。方法:对本区9家企业287名非铅作业工人采集静脉血(EDTA-2K抗凝),采用表面荧光法测定ZP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名工人ZPP均值
超临界机组是我国火电机组的主流发电设备,具有单位功率投资小,效率高,污染物少等优点,但是其设备本身技术含量高,维护难度大,因此在设备维修后一定要做严格的实验。发电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