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在主流意识形态和老百姓各阶层的审美接受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导演李路提早到了咖啡馆,专注地盯着手机里频繁更迭、真假不一的讯息。信息爆炸的时代常令人焦虑,他却仿佛比职业新闻人还要乐在其中。新近浏览完的一篇文章来自某个不知名的微信公众号,名为《北京“天上人间”绝密内部照片以及内部员工培训照》。“标题党。”李路乐呵呵地评价,一点没有上当受骗的愤怒。
关于“人民的名义”这个主旋律的名字,李路也有他的一套特立独行的看法。团队里曾有不少人提议,改个更商业化的名字。他们意识到了这一本正经的五个字在市场化环境下的不合时宜,像是说教片,无端地将目标观众拒之门外。
“名字特别好。”李路说,并且真心实意地交代,他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名字占很大因素。
高亚麟
“它非常正,正得让你觉得要先立正、再观剧。”李路说,他看中字里行间的崇高、正义,认为点明了电视剧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正不一定意味着让人起鸡皮疙瘩,比如剧中观众格外爱看的大段会议戏份,他的拍摄理念是:“不要觉得它伟光正,这里面充满了玄机和情节感,好玩、好看。”
《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民》)的第一集播出后,收视率超过1%,随后的几十天里,收視率稳居第一,并一路狂飙突进。送审样片泄露的巨大危机没能阻止这部电视剧的异军突起,在第33、34集当晚,收视率破5,接着又破了6。55集播完之前,这个数字似乎还可以延续上升势头。观众从早期“尺度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颇认真地探讨起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十八大以后,反腐搞到这种程度,一部像样的文艺作品都没有,是很不应该的。”编剧周梅森说。他的作品《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曾是国产反腐剧的经典之作,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2004年之后,反腐剧和公安剧一并受到限制。《人民》一剧之前,他已经停笔了八年。
周梅森评价这部电视剧:“紧追几步,跟上了时代。”
大风厂“一一六事件”是《人民》这部剧的原发点。
在暗沉的夜色里,大风厂的职工们身着灰蓝色工服,手举火把,面色严峻地列队于高高摞起的水泥袋之后。他们的上方架起了一道白底横幅,白布上写着一行秀气而醒目的红色行楷:“反贪污腐败,反暴力拆迁,人在厂在。”
镜头扫向另一方,一辆硕大的铲车缓缓向前方开进。庞然大物在暗夜里散发着冰冷的死亡气息,与工人们的血肉之躯相对峙。
“每个城市都有拆迁。”李路说。剧中的大风厂事件,也是因为国内发生了很多恶性群体性事件。作为全剧原发点,这场戏不能删,“要力保这个戏既表达了,又不能表达过头。”
“没有一件事能确定过审。但我们主动把剧本交给最高检、广电总局,请他们帮忙,从剧本上就请过目。”李路说。
强拆这场夜戏拍了三个晚上,动用了百来名群众演员。李路解释,导演如果光顾艺术感觉,找了上千人,场面太大,审查不一定过,“我们没有过大地表现人海和煽动场面。”
至于后来的点火、工人烧伤、警察参与强拆等戏码,李路说,这里面也有技巧性的处理。一方面,他们呈现了烧伤三十余人、多人重伤,另一方面,剧中借市公安局局长赵东来之口为事件定性:经调查,着火是无意点火,爆炸属于意外事故,没有正面冲突,警察均为假警察,并且假警察最后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点火的工人代表王文革是这部电视剧的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他没演过戏,因“长相苦情”被导演看中。群众演员是当地钢铁加工厂货真价实的工人,表情游离,王文革的眼神却凶狠、到位。李学政找来强拆新闻,反复研究某个视频中湖南女性往身上倒汽油的状态,“她不担心、不害怕,确实是奋不顾身。”
“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这是李路接拍时和编剧周梅森确定的思路。人性复杂,没人天生是贪官,他希望去探讨,到底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和事件促使一个人走向深渊。他说:“这部剧展现了中国这次前无古人的反腐大潮下人性的光辉与丑恶,也算是给世界的一个回答。”
拍戏时,李路说,自己得时刻留神,在艺术表达和审查通过之间把握尺度。反腐过程不可能全程展现,灯红酒绿、行贿受贿等可能很有噱头的猎奇情节,“都简略了。”
他为这部剧设定的风格是强情节剧,像美剧一样。“没人指令你怎么写,周梅森和我都是个性比较强,不会听谁使唤,给谁写行业剧。”导演之外,他同时兼任总制片人、出品人。他把周梅森称作“斗士”,因为作品里充满了斗争性,而他自称为“战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李路曾说:“打这一仗,姑且不说结果如何,先打了再说。如果是个逻辑思维比较缜密、理智战胜情感的制作人,是不会做这样的剧的,确实风险极大。”
“没想到这么火爆,成了现象级的作品。”高亚麟说,他没太敢往这想。
《人民》的投资方是五家初涉影视投资的民营影视公司,高亚麟的公司占比40%,是投资最大的一家。他更为知名的身份是《家有儿女》中爸爸夏东海的扮演者。与创始人气质相符,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长于情景喜剧制作。投资反腐剧是一个意外,用高亚麟本人的话说,“一次豪赌。”
2015年底接触到这个项目时,他只打算做一个跟投者,投资20%,而最大投资方占比70%。合约签订没几天,李路找上高亚麟,问他:“要不要追投到40%?”得知有公司撤资后,高亚麟找来合伙人沈政商议。一旦成为最大投资方,也意味着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们做了最坏打算,如果其他投资方也撤资,那么他们得拿下所有的股份,“这个40%的决定是冒着90%的风险。”
导演李路提早到了咖啡馆,专注地盯着手机里频繁更迭、真假不一的讯息。信息爆炸的时代常令人焦虑,他却仿佛比职业新闻人还要乐在其中。新近浏览完的一篇文章来自某个不知名的微信公众号,名为《北京“天上人间”绝密内部照片以及内部员工培训照》。“标题党。”李路乐呵呵地评价,一点没有上当受骗的愤怒。
关于“人民的名义”这个主旋律的名字,李路也有他的一套特立独行的看法。团队里曾有不少人提议,改个更商业化的名字。他们意识到了这一本正经的五个字在市场化环境下的不合时宜,像是说教片,无端地将目标观众拒之门外。
“名字特别好。”李路说,并且真心实意地交代,他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名字占很大因素。

“它非常正,正得让你觉得要先立正、再观剧。”李路说,他看中字里行间的崇高、正义,认为点明了电视剧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正不一定意味着让人起鸡皮疙瘩,比如剧中观众格外爱看的大段会议戏份,他的拍摄理念是:“不要觉得它伟光正,这里面充满了玄机和情节感,好玩、好看。”
《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民》)的第一集播出后,收视率超过1%,随后的几十天里,收視率稳居第一,并一路狂飙突进。送审样片泄露的巨大危机没能阻止这部电视剧的异军突起,在第33、34集当晚,收视率破5,接着又破了6。55集播完之前,这个数字似乎还可以延续上升势头。观众从早期“尺度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颇认真地探讨起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十八大以后,反腐搞到这种程度,一部像样的文艺作品都没有,是很不应该的。”编剧周梅森说。他的作品《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曾是国产反腐剧的经典之作,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2004年之后,反腐剧和公安剧一并受到限制。《人民》一剧之前,他已经停笔了八年。
周梅森评价这部电视剧:“紧追几步,跟上了时代。”
情节剧
大风厂“一一六事件”是《人民》这部剧的原发点。
在暗沉的夜色里,大风厂的职工们身着灰蓝色工服,手举火把,面色严峻地列队于高高摞起的水泥袋之后。他们的上方架起了一道白底横幅,白布上写着一行秀气而醒目的红色行楷:“反贪污腐败,反暴力拆迁,人在厂在。”
镜头扫向另一方,一辆硕大的铲车缓缓向前方开进。庞然大物在暗夜里散发着冰冷的死亡气息,与工人们的血肉之躯相对峙。
“每个城市都有拆迁。”李路说。剧中的大风厂事件,也是因为国内发生了很多恶性群体性事件。作为全剧原发点,这场戏不能删,“要力保这个戏既表达了,又不能表达过头。”
“没有一件事能确定过审。但我们主动把剧本交给最高检、广电总局,请他们帮忙,从剧本上就请过目。”李路说。
强拆这场夜戏拍了三个晚上,动用了百来名群众演员。李路解释,导演如果光顾艺术感觉,找了上千人,场面太大,审查不一定过,“我们没有过大地表现人海和煽动场面。”
至于后来的点火、工人烧伤、警察参与强拆等戏码,李路说,这里面也有技巧性的处理。一方面,他们呈现了烧伤三十余人、多人重伤,另一方面,剧中借市公安局局长赵东来之口为事件定性:经调查,着火是无意点火,爆炸属于意外事故,没有正面冲突,警察均为假警察,并且假警察最后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点火的工人代表王文革是这部电视剧的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他没演过戏,因“长相苦情”被导演看中。群众演员是当地钢铁加工厂货真价实的工人,表情游离,王文革的眼神却凶狠、到位。李学政找来强拆新闻,反复研究某个视频中湖南女性往身上倒汽油的状态,“她不担心、不害怕,确实是奋不顾身。”
“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这是李路接拍时和编剧周梅森确定的思路。人性复杂,没人天生是贪官,他希望去探讨,到底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和事件促使一个人走向深渊。他说:“这部剧展现了中国这次前无古人的反腐大潮下人性的光辉与丑恶,也算是给世界的一个回答。”
拍戏时,李路说,自己得时刻留神,在艺术表达和审查通过之间把握尺度。反腐过程不可能全程展现,灯红酒绿、行贿受贿等可能很有噱头的猎奇情节,“都简略了。”
他为这部剧设定的风格是强情节剧,像美剧一样。“没人指令你怎么写,周梅森和我都是个性比较强,不会听谁使唤,给谁写行业剧。”导演之外,他同时兼任总制片人、出品人。他把周梅森称作“斗士”,因为作品里充满了斗争性,而他自称为“战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李路曾说:“打这一仗,姑且不说结果如何,先打了再说。如果是个逻辑思维比较缜密、理智战胜情感的制作人,是不会做这样的剧的,确实风险极大。”
组局
“没想到这么火爆,成了现象级的作品。”高亚麟说,他没太敢往这想。
《人民》的投资方是五家初涉影视投资的民营影视公司,高亚麟的公司占比40%,是投资最大的一家。他更为知名的身份是《家有儿女》中爸爸夏东海的扮演者。与创始人气质相符,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长于情景喜剧制作。投资反腐剧是一个意外,用高亚麟本人的话说,“一次豪赌。”
2015年底接触到这个项目时,他只打算做一个跟投者,投资20%,而最大投资方占比70%。合约签订没几天,李路找上高亚麟,问他:“要不要追投到40%?”得知有公司撤资后,高亚麟找来合伙人沈政商议。一旦成为最大投资方,也意味着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们做了最坏打算,如果其他投资方也撤资,那么他们得拿下所有的股份,“这个40%的决定是冒着90%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