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走向公共空间

来源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汇聚于中国。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相距不远的钱江世纪公园内,一座融合宋韵文化与亚洲植物文化的“亚洲花卉主题园”,以花为媒,以公共艺术为桥,向人们传递合作开创美好未来的心愿,成为杭州亚运会热门“打卡地”。为配合杭州亚运会,一批富有文化韵味、融入体育元素、融合科技感与艺术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文化景观在浙江多个城市相继落地,扮靓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其他文献
<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相识是种缘分,人与地方的结合也是如此。画家卢中见,这位地地道道的中原汉子,正因为19岁参军来到汕头,14年后离开部队又留在了汕头,与潮汕这块热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用他自己的话说:"喝了韩江水,吃了潮汕米,就应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被视作对传统技艺进行传播和保护,却很少涉及对非遗中所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的审美教育。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源于民间技艺、礼仪、节俗等,是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本文将以泉州木偶头雕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这一实践方式作为研究对象,走访实际案例,探讨其在新时代社会美育建设中的实践价值。
期刊
基于多尺度的视角,以广东传统侨乡潮州市大吴村修德善堂在改革开放后重建并发展至今的历程为案例,解析侨乡文化的动态建构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研究使用深度访谈、文本分析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吴善堂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帮助下通过强调地方意义得以重建、以加强以神缘为基础的海外善堂文化联系实现发展、最终在兼具本地慈善和跨国宗教功能的情况下建立跨国善堂文化网络独立核心地位的过程。研究发现,以大吴
期刊
报纸
以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9—2020年间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结合文献阅读与内容分析对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可视化图谱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1999—2020年间华侨华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总趋势呈稳步增长,出现2004年、2012年和2017年三个阶段性发文数量高点多数与政治因素有关;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身份研究的比
期刊
针对传统索引调制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传输速率不够理想的问题,利用2次选择激活载波加大激活子载波携带的索引信息,同时在激活子载波上传输不同的调制符号,提出了一种增强型索引调制非对称限幅光OFDM。同时,利用子载波选择算法来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在详细介绍了所提系统的映射原理之后,利用联合界技术推导了其理论误码率,并与传统型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提高了传输速率,而且其误码性能
期刊
刑法作为著作权的“二次保护规范”,保护的依旧是前置法的调整性法律规范,应坚持《著作权法》对概念、术语、行为的定性,可对定性后的行为适当限缩,并由刑法进行定量规制。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复制发行”应重构解释为“既复制又发行”。“以发行为目的的复制”的行为,在本质上属于“复制发行”这一复数行为的未遂形态,应以侵犯著作权罪未遂处罚,对“只发行不复制”的行为应以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定罪处罚。
期刊
在当下混杂的城市景观中理解公共艺术,无疑给观众提出了新的挑战。愈发多元的科技媒介进入到公共艺术领域当中,创作者们不断突破自身艺术表达的极限,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可能性。文章通过分析当代公共艺术媒介快速发展的现象,试图探寻近年来公共艺术边界延伸的新趋势,旨在回应当代城市景观下公共艺术空间转向的学术话题。
期刊
公共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中悄然走进,成为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城市空间艺术已成为解决现代文明和城市历史文化碰撞的突破口,它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给城市及公众带来鲜明的视觉盛宴,艺术在城市空间的视觉展示,于无形中传播着一种文化理念,弥补了现代化进程给城市带来的文化缺失,它以独特的视觉形态,塑造着城市的形象,陶冶着大众的心灵,它不仅唤起了公众对城市的热忱,也为人们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生
期刊
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对其概念和历史更为全面的认知为依托。本文通过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公共艺术的文献资料,发现19世纪末到“一战”前后是公共艺术实践、组织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关键时期,开创了国际上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公共艺术概念在这一时期产生,以界定、捍卫和传播“艺术的公共利益”为目标,典型实践偏向于强调社会审美责任和地方特征。此后,精英、政策、多元主体和公众对“公共利益”的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