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间,一个响亮而特别的名字——鲁先圣,越来越多地涌进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十几年间,鲁先圣向读者呈现了一道道精神的盛宴。他先后出版《苍茫人生》、《智者的幸福》、《原上树》、《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等多部散文集,散文作品二十多次获全国级奖励。作品入选全国四百多部散文集。其中散文《信念的力量》、《品位》、《伟大的人们》入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他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担任着全国二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的专栏作家,是《读者》杂志全国百位签约作家之一。
鲁先圣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情,在流动中体现着凝厚。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衣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暖。他的散文就像蚕儿老老实实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光泽,简朴中现出莹洁。无论是写景,状物,记事,抒情,思辨,他的文字都是随意吐出,字里行间无不袒露出独特的个性。
九棵树里的人生
鲁先圣
获得诺贝尔奖,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崇高而又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谁能相信,有人竟因为在自己家的后院里栽了九棵树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马塔伊,一个出身贫寒的肯尼亚妇女。无论是她普通的父母还是她本人,都没有想到,就因为她1977年在自己家后院里栽下了九棵树,而后竟创立了绿色环保组织“绿带运动”,在整个非洲发起广泛的植树运动,从而走上200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台,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非洲女性,也是继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之后赢得这一荣誉的第七位非洲人。
1940年,马塔伊出生在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家乡周围是绿色的群山和种植园,那时,她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女孩子。由于学习十分刻苦,她的成绩一直很优秀,1960年被肯尼亚政府送到美国留学。留学归国后的马塔伊,目睹因为毫无节制的砍伐而逐渐失去绿色的家园,内心充满痛苦。肯尼亚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森林资源的日益匮乏正在导致无数家庭面临干旱和贫困。在肯尼亚,妇女们的工作就是捡拾柴火,早上带着一把小斧头出门,拾够了柴火就回家做饭。肯尼亚妇女因此被称为“砍树者”。
她深深担忧,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给肯尼亚和整个非洲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于是她在媒体撰写文章,号召妇女从“砍树者”变成“植树者”。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在自家后院里栽了九棵树。接着,她宣布成立环保组织“绿带运动”,召集附近的女人,邀请大家一起参加,希望每个女性都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同她一起与非洲大陆日益猖獗的乱砍滥伐行为作斗争。
“栽一棵树难吗?”她在每次的演讲开头都这样问她的女性同胞,“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为什么不呢?”从1977年开始,三十多年来,马塔伊坚持不懈地动员贫穷的非洲妇女在肯尼亚及非洲其他地区种植了三千多万棵树。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学生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绿色从马塔伊的家蔓延到整个村子,蔓延到一个县、一个省,蔓延到整个肯尼亚,再蔓延到整个非洲。“绿带运动”造就了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植树造林工程。
栽一棵树,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举手之劳,非洲黑人妇女马塔伊却演绎出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画卷。
(选自《读者》2009年第8期)
绿色畅想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塔伊的故事。一个普通的非洲黑人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绿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非洲大陆,献给了“绿带运动”。正如作者所言,她的人生已经不能用当初的九棵树来衡量,她用行动唤醒了非洲人民对绿色的畅想,她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促使绿色蔓延,用看似举手之劳演绎了人生的壮丽画卷。马塔伊起初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为全人类做贡献,然而她却用自己的生命路程,为自然、为人类锻造了生命的精华。
且读且思
1.文中说“非洲黑人妇女马塔伊演绎出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画卷”,从文中看,马塔伊演绎出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画卷?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3.第三段中对肯尼亚妇女们工作的描述,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厚,试加以简要分析。
4.“‘绿带运动’造就了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植树造林工程”一句中连用两个“最”字有什么含义?
黄马褂与王爷
鲁先圣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在网上传开又被媒体爆炒了一阵子,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县级市,竟然设有14位市长。
这让我想起清朝后期的黄马褂和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爷。清朝的黄马褂是一种官方服饰,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着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荣耀。根据清官规定,有三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着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最后一种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的奖赏。
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由于外族入侵、内乱纷起,清廷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皇帝想到了出售黄马褂。开始的时候几万两银子一件,后来几千两银子一件,最后几十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以至出现了达官贵人、纨绔子弟、地痞流氓、屠夫贩子皆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的现象。出售黄马褂,让朝廷暂时增加了一些收入,但是,它作为朝廷名器的尊崇则损失殆尽,朝廷也因此而失去了威严和民心。
太平天国的灭亡,原因很多,但是滥封王爷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总共封了2700多个王,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盈街塞巷。王爷轿舆所到之处,小官和军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就地低首下跪迎送。百姓们迎不胜迎,遂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由于几千个王爷各自为政,腐败透顶,致使国家一片混乱,太平天国迅速走向崩溃。
清朝的出售黄马褂和太平天国的滥封王爷虽然不是造成清廷和太平天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两件事加速了他们的崩溃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国家名器和吏治的严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基础。
殷鉴并不遥远。
(选自《意林》2009年第5期)
深思熟虑
50万人口,14位市长。面对这一现象,作者没有作正面评论,而是由清朝的黄马褂与太平天国的王爷说起,借事喻理,读罢令人感慨万千。“国家名器和吏治的严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基础”,自古便是“国家首重吏治”,基础不牢谈何国家强大、人民安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泱泱中华出现如此现象,怎能不令人触目惊心?作者通过对两个历史事例的描述,告诉我们,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普遍,亟待解决。否则,不仅仅是国家财力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使人心涣散、工作受损,影响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血的教训就在眼前,殷鉴并不遥远。
且读且思
1.从全文来看,文中“这让我想起清朝后期的黄马褂和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爷”一句的作用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清朝的出售黄马褂和太平天国的滥封王爷加速了清廷和太平天国的崩溃?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在网上传开又被媒体爆炒了一阵子,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县级市,竟然设有14位市长。
4.“殷鉴并不遥远”中的“殷鉴”为何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会考试的数学大师
鲁先圣
他是19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曾任巴黎大学教授。他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在函数论、高等代数、微分方程等方面都有重要发现。他在1858年利用椭圆函数首先得出五次方程的解,1873年证明了自然对数的底e的超越性。在现代数学各分支中以他姓氏命名的概念很多,如“埃尔米特二次型”、“埃尔米特算子”等。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伟大的数学家,大学入学考试却考了5次,而且每一次落榜的原因都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及格。更奇怪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以后,他每个学期的考试都不过关,差点儿毕不了业,还是因为数学这一科总不及格。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看他其他各门的成绩都不错,就网开一面,允许他毕业了。但是,他大学毕业以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太差了!
这个人是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奇怪的是他却对数学一往情深,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数学考试却是他一生的噩梦。
埃尔米特1822年12月24日出生在洛林。他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问题。他尤其痛恨考试,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学问像大海,考试像鱼钩,老师老要把鱼挂在鱼钩上,叫鱼怎么能在大海中学会平衡地游泳?”老师看他考不好,就用木条打他的脚。他恨死了刻板的考试,又写道:“达到教育的目的是用头脑,又不是用脚,打脚有什么用?打脚可以使人头脑更聪明吗?”他的数学考得特别差,主要原因恰恰又是因为他的数学特别好,只是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他讲的话更让数学老师抓狂,他说:“数学课本是一摊臭水,是一堆垃圾。数学成绩好的人,都是一些二流头脑的人,因为他们只懂搬垃圾。”
他自命为一流的科学狂人,花许多时间去看数学大师,如牛顿、高斯的原著,他认为在那里才能找到“数学的美,是回到基本点的辩论,那里才能饮到数学兴奋的源头”。他在年老时,回顾少年时的轻狂,写道:“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训练学生把数学应用到工程或商业上,因此,不重视启发学生的开创性。但是数学有它本身抽象逻辑的美,例如在解决多次方方程式里,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数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了生活上的应用,也不应沦为供工程、商业应用的工具。数学的突破仍需要不断地去突破现有格局。”
因为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但是也使他整个生命过早走向成熟。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回顾中用这样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这就是伟大的数学家埃尔米特,一个从来不会考试,但是却取得了惊人成就的人。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智慧火花
他是一个从应试的无奈中走出来的伟大数学家,他对数学执著的追求令人动容。然而,社会现实对他却是如此残忍、愚昧,一个伟大的数学奇才仅仅因为不会考试就差点被湮没。埃尔米特没有愤世嫉俗,他坦然前行,用行动诠释了自由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说,正是他如此坚定的信仰成就了其“真正完美的人格”。
且读且思
1.从文中看,埃尔米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文中原句回答)
2.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埃尔米特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4.埃尔米特不会考试,照样成才。请联系实际,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鲁先圣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情,在流动中体现着凝厚。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衣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暖。他的散文就像蚕儿老老实实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光泽,简朴中现出莹洁。无论是写景,状物,记事,抒情,思辨,他的文字都是随意吐出,字里行间无不袒露出独特的个性。
九棵树里的人生
鲁先圣
获得诺贝尔奖,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崇高而又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谁能相信,有人竟因为在自己家的后院里栽了九棵树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马塔伊,一个出身贫寒的肯尼亚妇女。无论是她普通的父母还是她本人,都没有想到,就因为她1977年在自己家后院里栽下了九棵树,而后竟创立了绿色环保组织“绿带运动”,在整个非洲发起广泛的植树运动,从而走上2004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台,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非洲女性,也是继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之后赢得这一荣誉的第七位非洲人。
1940年,马塔伊出生在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家乡周围是绿色的群山和种植园,那时,她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女孩子。由于学习十分刻苦,她的成绩一直很优秀,1960年被肯尼亚政府送到美国留学。留学归国后的马塔伊,目睹因为毫无节制的砍伐而逐渐失去绿色的家园,内心充满痛苦。肯尼亚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森林资源的日益匮乏正在导致无数家庭面临干旱和贫困。在肯尼亚,妇女们的工作就是捡拾柴火,早上带着一把小斧头出门,拾够了柴火就回家做饭。肯尼亚妇女因此被称为“砍树者”。
她深深担忧,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给肯尼亚和整个非洲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于是她在媒体撰写文章,号召妇女从“砍树者”变成“植树者”。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在自家后院里栽了九棵树。接着,她宣布成立环保组织“绿带运动”,召集附近的女人,邀请大家一起参加,希望每个女性都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同她一起与非洲大陆日益猖獗的乱砍滥伐行为作斗争。
“栽一棵树难吗?”她在每次的演讲开头都这样问她的女性同胞,“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为什么不呢?”从1977年开始,三十多年来,马塔伊坚持不懈地动员贫穷的非洲妇女在肯尼亚及非洲其他地区种植了三千多万棵树。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学生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中,绿色从马塔伊的家蔓延到整个村子,蔓延到一个县、一个省,蔓延到整个肯尼亚,再蔓延到整个非洲。“绿带运动”造就了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植树造林工程。
栽一棵树,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举手之劳,非洲黑人妇女马塔伊却演绎出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画卷。
(选自《读者》2009年第8期)
绿色畅想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塔伊的故事。一个普通的非洲黑人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绿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非洲大陆,献给了“绿带运动”。正如作者所言,她的人生已经不能用当初的九棵树来衡量,她用行动唤醒了非洲人民对绿色的畅想,她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促使绿色蔓延,用看似举手之劳演绎了人生的壮丽画卷。马塔伊起初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为全人类做贡献,然而她却用自己的生命路程,为自然、为人类锻造了生命的精华。
且读且思
1.文中说“非洲黑人妇女马塔伊演绎出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画卷”,从文中看,马塔伊演绎出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画卷?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3.第三段中对肯尼亚妇女们工作的描述,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厚,试加以简要分析。
4.“‘绿带运动’造就了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植树造林工程”一句中连用两个“最”字有什么含义?
黄马褂与王爷
鲁先圣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在网上传开又被媒体爆炒了一阵子,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县级市,竟然设有14位市长。
这让我想起清朝后期的黄马褂和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爷。清朝的黄马褂是一种官方服饰,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着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荣耀。根据清官规定,有三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着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最后一种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的奖赏。
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由于外族入侵、内乱纷起,清廷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皇帝想到了出售黄马褂。开始的时候几万两银子一件,后来几千两银子一件,最后几十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以至出现了达官贵人、纨绔子弟、地痞流氓、屠夫贩子皆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的现象。出售黄马褂,让朝廷暂时增加了一些收入,但是,它作为朝廷名器的尊崇则损失殆尽,朝廷也因此而失去了威严和民心。
太平天国的灭亡,原因很多,但是滥封王爷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总共封了2700多个王,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盈街塞巷。王爷轿舆所到之处,小官和军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就地低首下跪迎送。百姓们迎不胜迎,遂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由于几千个王爷各自为政,腐败透顶,致使国家一片混乱,太平天国迅速走向崩溃。
清朝的出售黄马褂和太平天国的滥封王爷虽然不是造成清廷和太平天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两件事加速了他们的崩溃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国家名器和吏治的严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基础。
殷鉴并不遥远。
(选自《意林》2009年第5期)
深思熟虑
50万人口,14位市长。面对这一现象,作者没有作正面评论,而是由清朝的黄马褂与太平天国的王爷说起,借事喻理,读罢令人感慨万千。“国家名器和吏治的严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基础”,自古便是“国家首重吏治”,基础不牢谈何国家强大、人民安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泱泱中华出现如此现象,怎能不令人触目惊心?作者通过对两个历史事例的描述,告诉我们,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普遍,亟待解决。否则,不仅仅是国家财力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使人心涣散、工作受损,影响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血的教训就在眼前,殷鉴并不遥远。
且读且思
1.从全文来看,文中“这让我想起清朝后期的黄马褂和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爷”一句的作用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清朝的出售黄马褂和太平天国的滥封王爷加速了清廷和太平天国的崩溃?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在网上传开又被媒体爆炒了一阵子,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县级市,竟然设有14位市长。
4.“殷鉴并不遥远”中的“殷鉴”为何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会考试的数学大师
鲁先圣
他是19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曾任巴黎大学教授。他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在函数论、高等代数、微分方程等方面都有重要发现。他在1858年利用椭圆函数首先得出五次方程的解,1873年证明了自然对数的底e的超越性。在现代数学各分支中以他姓氏命名的概念很多,如“埃尔米特二次型”、“埃尔米特算子”等。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伟大的数学家,大学入学考试却考了5次,而且每一次落榜的原因都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及格。更奇怪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以后,他每个学期的考试都不过关,差点儿毕不了业,还是因为数学这一科总不及格。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看他其他各门的成绩都不错,就网开一面,允许他毕业了。但是,他大学毕业以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太差了!
这个人是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奇怪的是他却对数学一往情深,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数学考试却是他一生的噩梦。
埃尔米特1822年12月24日出生在洛林。他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问题。他尤其痛恨考试,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学问像大海,考试像鱼钩,老师老要把鱼挂在鱼钩上,叫鱼怎么能在大海中学会平衡地游泳?”老师看他考不好,就用木条打他的脚。他恨死了刻板的考试,又写道:“达到教育的目的是用头脑,又不是用脚,打脚有什么用?打脚可以使人头脑更聪明吗?”他的数学考得特别差,主要原因恰恰又是因为他的数学特别好,只是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他讲的话更让数学老师抓狂,他说:“数学课本是一摊臭水,是一堆垃圾。数学成绩好的人,都是一些二流头脑的人,因为他们只懂搬垃圾。”
他自命为一流的科学狂人,花许多时间去看数学大师,如牛顿、高斯的原著,他认为在那里才能找到“数学的美,是回到基本点的辩论,那里才能饮到数学兴奋的源头”。他在年老时,回顾少年时的轻狂,写道:“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训练学生把数学应用到工程或商业上,因此,不重视启发学生的开创性。但是数学有它本身抽象逻辑的美,例如在解决多次方方程式里,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数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了生活上的应用,也不应沦为供工程、商业应用的工具。数学的突破仍需要不断地去突破现有格局。”
因为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但是也使他整个生命过早走向成熟。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回顾中用这样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这就是伟大的数学家埃尔米特,一个从来不会考试,但是却取得了惊人成就的人。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智慧火花
他是一个从应试的无奈中走出来的伟大数学家,他对数学执著的追求令人动容。然而,社会现实对他却是如此残忍、愚昧,一个伟大的数学奇才仅仅因为不会考试就差点被湮没。埃尔米特没有愤世嫉俗,他坦然前行,用行动诠释了自由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说,正是他如此坚定的信仰成就了其“真正完美的人格”。
且读且思
1.从文中看,埃尔米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文中原句回答)
2.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埃尔米特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4.埃尔米特不会考试,照样成才。请联系实际,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