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树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441884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学生而言的,但其实强调的却是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到爱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亲”和“信”,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既要对每一个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为爱的播撒者。
  一、把学生当做朋友的老师——可美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闲暇之余,听到了孩子们的一段对话。
  甲:“我觉得语文老师真好,还教我们跳舞,她那么好看,真美!”
  乙:“她批评我们时可凶了,那模样真吓人。”
  甲:“你最喜欢哪个老师?”
  乙:“英语老师,她可好了,可漂亮了。”
  甲:“怎么个好法?”
  乙:“她很少批评我们。”
  甲:“那要是你们犯了错误,她也不批评你们吗?”
  乙:“也批评,但是不像其他的老师那样死发火。你喜欢哪个老师呀?”
  甲:“我觉得班主任最美,比英语老师漂亮多了,她把我们当朋友。”
  乙:“对,班主任才是最美的,她很少生气,我们都喜欢她,都加她的QQ。她把我们都当成朋友,经常和我们谈她的开心事和烦心事。”
  听到这里,我默然了。因为我不容易生气,所以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最美的,即使长得不漂亮。因为我把学生当朋友了,师生之间平等、真诚,所以我最美!“朋友”有这么大的魅力吗?我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你今天真漂亮!”妈妈问:“为什么?”小男孩说:“因为妈妈今天把我当成了朋友,和我一起探讨如何做作业不拖拉。”原来老师拥有美丽很简单,只要和学生做“朋友”就可以了。
  谁不想做一个美丽的老师?但做一个不容易生气,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朋友的老师,说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但是,这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一件事。既然“当朋友”能让自己成为一位美丽的老师,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琢磨其中的诀窍,让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呢?
  二、帮学生解决困难的老师——可尊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如果我们想做学生的朋友,那么就应先了解学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我们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欢乐。当我们忘记自己是一位教师时,学生才会把心里话都告诉我们。当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表现出一种由衷的真爱,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里一名学生叫孙卫青(化名),品学兼优,但这阵子经常迟到,而且整天表现出很累的样子。我拨打了他妈妈的电话,结果一直无人接听。于是,放学后我就留着他等他妈妈。他双眼噙着泪水对我说:“我爸爸再次吸毒,进了看守所,妈妈和他离婚了。黄海路修路,公交不通了,所以我每天都是一个人跑回家的。等跑到家,我先写作业,再等妈妈下班回来烧饭,妈妈每天都回来得很晚!”我的心……看来孩子需要我们的了解,需要我们的爱,需要我们的情!于是,我作为班主任直接出面,与跟他同路的刘颖家长商量,问他们能否带孙卫青一程。半个月来,我跟他约定,每天他一到家就给我打一个电话,我不接听,表示他已安全到家,我就放心了!另外,每周我还给他开一份小灶,让他做一张阅读题,允许他可以从作业中挑一些来做,因为他的精力还要花在路上。
  三、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老师——可爱
  儿子在小学四年级就读,跟我的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他经常对我说:“妈妈,你不是一位好妈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我很纳闷,我心里装的全是他们,没想到他们竟然这样看我。于是,我找来几位学生掏掏他们的心里话,真相是我从来没有跟他们一起玩过,也没有和他们一起做过游戏,很少和他们聊天,也很少走近他们,共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和烦恼……只知道一二三不准,一二三要怎么做。
  我总以为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伟大的母性”和“十足的爱心”,可是听到儿子对我的建议,想着孩子们对我的感觉,我知道了我和孩子们之间并不是太融洽。我们之间可能还缺少阳光,缺少雨露,或许这正是我们之间的一棵棵情感之树还不能开出香飘四溢的花儿的原因。其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和他们交流;面对学生的调皮,我们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搜寻他们的闪光点;面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我们要让他们自己说出出现问题的缘由,更要用转移的方法冷却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需要更有耐心,更多付出才能凸显教育的真谛!什么是美丽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眼里,美丽的老师就是不生气的老师!就是情感丰富的老师!就是凡事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老师!
  四、对学生导之以行的老师——可敬
  “任性”是现在孩子的一个共性问题。每当看到班中那个叫李菲儿的同学“呜呜”地捶胸顿足,容不得半点劝导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十分恼火,但我也深深地明白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情感世界还处在朦胧之中。因此,我冷却了自己的情绪,没有选择简单的批评教育。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将她请到家中,和她一起看我的相册,谈我年少时的偶像,聊我们共同喜欢的课外书籍。这次促膝长谈使这位同学将心中所想毫无顾忌地对我讲出,并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自己任性的性格。面对我的这份理解,她在回家的路上用她妈妈的手机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老师,您是一个可敬的朋友,我衷心地感谢您为我指点迷津。请相信我,我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有教无类,大爱无疆。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阳光自我每一刻,关爱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过一生”的意识,构建师生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和共同提高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样,我们就会成为最美的老师,就会在师生之间培养出一棵棵会开花的情感之树!
  ◇责任编辑:张 臻◇
其他文献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批改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给学生造成负担。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慎重对待,一定要及时全面、认真仔细、准确正确,在批改环节中,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一、采取多元评价的批改方式  一份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评
期刊
《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和《云南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明确了实施“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系,要求我们能在“减负增效”中积极推进“三生教育”,能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1?郾社会方面。开展“三生教育”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监管部门要负起监管职责,加大对不
期刊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制度建设、教室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班级文化呢?  1.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班主任要
期刊
教材简析: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少先队员来到野外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首现代诗歌,描绘了少年儿童美好的童年生活,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树木的成语、古诗、谚语、歇后语等,现在让我们先来展示一下关
期刊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课文,包括贺知章的《咏柳》和朱熹的《春日》。两位诗人妙笔生花,那亭亭玉立的一株碧柳穿越千年,从遥远的唐朝翩翩而至;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诗人“等闲识得”中嫣然绽放,刹那间满目春色,万紫千红。作为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引领着孩子们通过古诗构筑的意象,感受春天的无限诗意,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气象万千。所以本课教学要整体观照单元主题,
期刊
“认识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知识  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对三年级学
期刊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例6时,教材呈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装了200mL水的烧杯,另一幅是放入西红柿水位上升至350mL的烧杯。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接着进行小结:“我们刚才所使用的方法叫排水法,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仿佛已心领神会。正当要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时,一个男生
期刊
孔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助人为乐的美好境界。当别人获得救助时,我们会从心底里涌出自豪和幸福。然而,社会的现实撕毁了我们的梦,也葬送了我们应有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不时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司机在行驶途中救起一位倒地的老人,结果官司缠身;一位中学生搀扶跌倒的老奶奶,被紧紧抓住不放手……面对这些让人困惑不已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宣讲助人为乐的道理,又该怎样引领人们去助人
期刊
设计理念: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手指》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时可以采用“精读课例‘以例悟法’、略读课文‘依法自学’”的策略,按照“谈话激趣,导入课题——初步读课文,把握
期刊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角的大小比较”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挑战性”环节,意图让学生在辨析与思考中加深对角大小“质”的理解。然而仔细琢磨之下,总感觉这样的“挑战”不尽合理,我们不妨来做一次再研究。  教学片段回放:  教师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边长不等的角,如图1。  角1 角2  图1  师:同学们,观察后思考,哪个角大?  学生纷纷争相表达看法,有的认为角2比较大,有的认为角1大,两种观点一时争论不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