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网:幸福中国说

来源 :网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的秋天,《北京青年报》的几位弟兄开始了对网球的系统学习,在朝阳区白家庄的办公楼里,总有无穷无尽的会议和讨论。所幸的是,他们身处的位置离网球场并不远,朝阳公园里甚至还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带看台的中央球场。
  他们想办一个有着中国字样的职业比赛,这样的学习是折磨人和痛苦的,当时还远远不能和幸福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此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正进入第二阶段,办一项高标准大规模的国际赛事,是对北京当时能力的一种测试,然而中网却怀着更高远的目标,它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将远远超出了一个单纯的形象工程。奥运会贡献了短暂的体育GDP,即使在北京奥运会出现了体育的峰值,中国的体育GDP也比最发达国家相差了70倍之多,与此对应的金牌指数,人们开始重估它的推动力和价值,真正的金牌并非胜利,而是胜利赖以实现的品质,体育的目的不是要实现金牌和冠军,而是要实现幸福。
  中网十周年之际,幸福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遍布全国的工地围挡,无一不被“幸福中国”宣传画所覆盖,与这些表现中国传统基本伦理的宣传画相比,倒是《新周刊》里《我看见了幸福》一文更能诠释幸福的含义,“福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和谐的集合,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东西:健康是福,平安是福,长寿是福,食得是福,甚至吃亏也是福。好消息是福音,好居所是福地,好相貌是福相,走桃花运是艳福,连发胖也是发福……”这里关于幸福的定义,很正确地把健康放在了首位,它是实现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础。
  当我们将这个概念投射到十年中网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恍然发现,在经历了升级、球星、推广、票房、服务和宣传种种努力之后的中网,已经成为了一种关于幸福的存在,从早期中西结合的赶大集,蜕变为国庆期间幸福礼花中最明亮的一朵。这个用中网级别联赛等各种推广手段辐射到全国的赛事,已经成为了中国网球爱好者传统的集体幸福的凭藉和载体,旁观者成为参与者,爱好者成为实践者,或者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有了一个如此可靠的出口。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各类大大小小体育赛事中,还没有哪一个能像中网能够深入、广泛、纯粹、长久地建设球迷的幸福,它神奇地对应了中国网球从小球变为大球的爆炸式发展,对应了近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在这里,竞争是成为了最次要的话题,抛开压力和欲望,在慢生活中享受网球,成为了幸福的最佳体验,正如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所说的“真正的兴致,是人类天然救济物的一部分,除非它被不幸的境遇所摧毁,只要能保持兴致,便觉得人生愉快。”虽然幸福这种东西很难具体化,但近两年却有一个叫做幸福指数的新名词在尽量向它靠拢,理解起来并无障碍:不就是传统的“福”嘛。可以说,人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追求幸福,以往人们是通过祈福的方式去获得,是被动的;现在则通过经济学的、计量的方式去把握和创造幸福,是主动的。
  无疑,以幸福的观念去统领赛事得来不易,我们长久以来纠结于体育观念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办一项国际赛事,它到底是精英的,还是大众的,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是商家的,还是运动协会的?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是球迷的,还是承包商的?这些大而化之的概念看似有点形而上学,但只要选择错误,就直接影响到赛事质量和观众体验,继而影响幸福指数。
  精英和大众之间并不矛盾,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的逻辑是这样的:“为了吸引一百个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有五十个人从事竞技运动;为了吸引五十个人参加竞技运动,必须有二十个人接受专门训练;为了吸引二十个人接受专门训练,必须有五个人具有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我们将这个概念进行一种倒推,就会发现李娜是如何影响了中网的小花,还有更后面的小小花,金花们是如何吸引了上万人走进钻石球馆,他们在中网消费器材,教材,然后接着锻炼,让李娜成为了幸福的一种。
  理想和现实也绝非对立,以往那种眼球离体育越来越近,身体反而离体育越来越远的尴尬境地,被中网用广阔的运动空间所释放,一个座位席,是一个赛事能够提供给参与者最低限度的保障,而在中网,座位席是最无关紧要的事情,观众几乎可以参与一切娱乐,它至少把商业体育的种种弊病向有利方向进行了引导,普遍的商业模式是把运动精英变成可售商品,大众变成消费者,而中网努力将这种关系建设成为朋友的关系,分享的关系和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国和世界的概念上,中网也用独特的魅力进行了突破。一个国家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总是有限的,用于精英体育的越多,用于大众体育的自然就越少。有的国家越是落后,就越是希望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胜人一筹,寄望于在体育比赛这种“仪式化的战争”中挽回面子,不拿到奖牌就誓不罢休,大众体育利益受损也在所不惜。更为可悲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体育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自己的东西不想玩,别人的东西不会玩,这种状况自然会影响到大众对体育的参与。但中网成功实现了网球的普及化和本土化,中国人对执拍运动的天然热爱和近年来职业网球突出的成绩,轻易打破了中西之间交融的隔膜,对于WTA皇冠级赛事这样高端的赛事,我们已能轻松驾驭并使之内化,以往在办赛过程中所产生拿来,结合,改造种种观念,如今都已经淡化或者消失,以往和WTA的之间的关系,从“专利许可”和“被许可人”之间的关系,升华到融合和绑定的关系,早期的中网追逐到萨芬和塞琳娜才是幸福,现在的中网参加发球测试和业余比赛也是幸福。
  对于一个从未进入过网球赛场的人而言,中网作为第一次实践最理想不过,初来者总为网球的大气和包容所震撼,继而体验里面规则和技战术所包含的深厚文化,继而学会享受里面的幸福。中网用它赛事服务上的十年努力,形成了这一人本主义的精神核心。能够形成这一核心是相当不易的,网球是人类历史上文化渊源最漫长的体育项目,它和奥运金牌战略之间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它萌发于固定空间自娱自乐的幸福,经历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手段革新,而终将这种幸福交还与人。当这项赛事离开了政治的视野和GDP建设规划的时候,我们相信,幸福中国是可以在这里得到具体呈现的,正如伟大的马尔库塞所说:“在一个价值观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社会里,只有借助灵魂和精神性的事件,才能展现真正的幸福,不可替代的人,是超越所有社会差异的东西,幸福就是最高的目的。”
  十年中网,很多幸福都已经被收割,过期门票适合被做成书签,我们在这里给很多人送上过生日祝福,也曾给一个俄罗斯的老朋友齐声高唱《TIME TO SAY GOODBYE》,我们曾经在墙角分享过煎饼果子,也见识了红毯铺成的欢迎晚宴,总有一点好日子难以忘记,北京之北每个国庆都遭遇蓝天,中央球场总在向着天穹敞开。那些未曾收割的幸福,留给以后漫长的悠闲。
  这就是十周年的中网,在这里,体验中国的繁华和幸福。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陈惠实习记者周柳斯)上海市政府近日公布《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