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符号意识 提升数学素养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是学生开始接受正规数学教育的起点,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就数学符号的概念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数学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都不够成熟,对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大量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等,这就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使用数学符号可以清晰简明地表达相关概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符号的概述
  1.数学符号的特点。数学符号的特点有:书写简洁、含义约定、表达简明和图像直观等。数学中有许多定理,这些定理在表达时往往需要详细说明其成立的条件与结论,因此,定理在表达时通常比较复杂,不易让人理解。这时使用与定理相对的符号来表示冗长的定理,就能使定理的书写更简洁,更容易让人理解。数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数学中的每一个符号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都有一个约定的含义,而且这些约定的含义基本上不会出现歧义。
  2.数学符号的分类。数学符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运算符号、结合符号、性质符号、元素符号、多用符号和关系符号等。其中运算符号、结合符号和性质符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运用的三种符号类型。运算符号就是数字之间能进行运算的符号。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运算符号有“+”“-”“×”“÷”等。在数学计算中经常涉及运算的顺序问题,结合符号就是表示运算顺序的符号,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有“()”“[]”等。性质符号就是表示数或形的性质的符号,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有“+”(正号)、“-”(负号)等。将数学符号有规律地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符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1.结合生活,使小学生建立对数学符号的初步认识。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符号其实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比如,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各种交通符号,在商店的招牌上有各种品牌的符号,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为例子,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符号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信息,使学生明白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引入数学符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数学符号,使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符号。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也可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符号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形成使用符号代替语言文字的意识。
  2.勤于鼓励,唤起学生使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学到许多符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用符号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基本加减法时,当题目中出现“五只兔子和六只绵羊相加,共多少只动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代表兔子,圆形代表绵羊,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应数量的三角形和圆形,然后通过数三角形和圆形的数量得出动物的数量,这样就可以简化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带来的便利。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符号解决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使用符号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入数学符号,让学生把自己的符号换成数学符号,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符号,也会在今后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使用数学符号来解决问题。这种经常使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的行为就是具有符号意识的表现。
  3.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符号。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学生掌握的数学符号也逐渐增多,但许多学生会出现不会灵活使用数学符号的问题,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题时不知该用所学的哪个数学符号,从而导致解不出数学题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讲授一节归纳总结课,把学生在前一段时间所学的数学符号根据其具体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将性质相同的数学符号归纳在一起,并将相应的例题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各个数学符号的意思。教师在讲授例题时,可以抓住各个例题中的关键词,并进行具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数学中的符号,才能灵活地应用这些符号,提高做题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总结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符号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慢慢积累。作为教师,应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断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张海青.培养数学符号意识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5(11):72-7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