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ue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骨折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浓度变化,并比较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异同.[方法]根据不同处理条件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骨折组(骨折后1、3、7d共3组),每组20只.分别于骨折后1、3、7d抽取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外周血MSCs,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s)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44、CD90、CD34、CD45).成骨、成脂诱导,碱性磷酸酶、茜素红和油红染色检测其分化特性.[结果]原代外周血MSCs呈集落生长,骨折组集落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其中以骨折后3d组形成的集落数最多,具有显著差异(27.25±11.52 CFU-Fs/cuhure vs 2.80±3.96 CFU-Fs/culture,P<0.01).外周血MSCs高表达CD44、CD90,低表达CD34、CD45,不同的是CD34小部分呈阳性(<20%).与对照组骨髓MSCs的诱导结果相同,外周血MSCs成骨诱导后28 d出现钙结节,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后21 d有大量脂滴出现,油红染色阳性.[结论]外周血体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的MSCs表面标记且可以向成骨、成脂分化.骨折后外周循环中MSCs数量明显增多,呈一定的时序性变化,可能参与骨折修复.
其他文献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我国的研究亦在积极跟进之中并在研究对象等方面有所创新[1].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高负荷的工作量、频繁发生的护患纠纷以及内心期望与现实差距所导致的心理困扰等众多因素,使得护士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大量文献也表明,护士的职业压力较高[2].但是面对同样高压力的工作环
【摘 要】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intracrnia hematoma microinvasive craniopuncture scavenging technique,简称MPST)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高血压脑出血66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术组33例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贺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内科保守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28天进行评定。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