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问奄奄一息的父亲:“你到底死不死?领导只给我批了7天假,还包括办理丧事在内。”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等着死”的人生命的悲剧,还是“忙着活”的人生命进程中注定的悲哀?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又该怎样死去?经济学人智库调查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后,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调查对象的死亡质量,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某大学上网课的老师正在点名,但她觉得奇怪,开课两天了,一直表现很好的张梦×同学怎么迟迟不来上课?突然,屏幕上跳出一位同学的留言:“老师,张梦×同学寒假去世了。”看到这行字,老师哽咽得无法继续上课——生命的告别就是这么突如其来!
有生必有死,又不可预知,有些常识还是提早知道一些要好——
在死亡面前,没有人可以完全超然;有必要写个遗嘱;人到生命尽头,身体最先消失的是味觉,最后是听觉,所以最好不要强行喂食增加身体负担,多说不需要回答的话;安乐死不是善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非自然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安更不乐;自杀这种行为值得尊重,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但是,我们决不提倡自杀,因为这会引发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危害。
2011年11月25日,太原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一位老人睡在长椅上迟迟不醒,经过医生和警察检查后发现,老人已悄然离世。这时候,同在候车厅身穿袈裟的一位僧人,走上前握住老人的手,口中默默念诵着佛经,为老人现场超度。这件事让现场和网上很多人震撼和感动,人生如白驹过隙,你来这世界一趟,有人最后送你一程。
如何生而有爱,别亦无憾,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的路桂军医生发现,死亡之所以与恐惧相伴相生,源于我们对死亡的不了解、对其从没有彻头彻尾的思考。中国人对死亡总是避而不谈,甚至有些家属会为了不背负“骂名”,要求医院过度治疗延长病患的生命,结果是患者生命周期延续了,却要受病痛无休止的折磨,最后不体面地离去。因此,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抚慰心灵,倾听相关人的心声,让当事人尽量在少留遗憾的情况下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自杀辞世,他在遗作中表示:“如果我不得不死于癌症,我请求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必为我作无望的救治。所谓人道主义的救治,本意在延续人的肉体生命,其实无异于延长人的双重的痛苦。……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
深夜里,12岁的小男孩独身一人背着书包在朝镇外行走。正好遇上巡逻警察:“小朋友,这么晚了,要去哪里?有什么事吗?”小男孩:“我想妈妈了,想去她坟头上看看,和她说说话。”这样的事,我14岁那年也做过多次,甚至以后的几年里,我都相信妈妈会从坟里坐起来,我不相信她就这样走了,再也不回来。如今我已年近花甲,妈妈的音容笑貌却从未消逝,仍时不时出现在梦中、偶尔的回想中——生命中重要的人,肉身有限,灵魂常在。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是生死教育。正如路桂军医生所言,生死教育并不是让人们洞晓生死、了却生死,而是让人们明白有一天,当他们面临危险、面对死亡的时候,可以理性地看待生死,这才是生死教育的最大真义——不纠结于窥见生命与死亡的本质与意义,而是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可以从容面对。死亡教育要发现爱、表达爱,让逝者与家人在爱中超越死亡——幸福就是同时拥有爱和被爱时,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反应。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还有时间,还有健康,还能好好地善待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人。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相遇,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就是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重新審视我们的人生,调整我们前行的方向和步伐。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陈述了他在遭受病痛折磨后,修到的6个死亡学分:一是健康无价;二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三是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四是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五是避免名利的诱惑;六是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其实,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就以《杂诗十二首·其一》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都活在牵挂之中。到了某一天,你了无牵挂、驾鹤西游,这是最大的善终。往后余生,我们是否有信心走好并引领孩子们开启这一场生命的修行?(完)
责任编辑 晏祥辉
某大学上网课的老师正在点名,但她觉得奇怪,开课两天了,一直表现很好的张梦×同学怎么迟迟不来上课?突然,屏幕上跳出一位同学的留言:“老师,张梦×同学寒假去世了。”看到这行字,老师哽咽得无法继续上课——生命的告别就是这么突如其来!
有生必有死,又不可预知,有些常识还是提早知道一些要好——
在死亡面前,没有人可以完全超然;有必要写个遗嘱;人到生命尽头,身体最先消失的是味觉,最后是听觉,所以最好不要强行喂食增加身体负担,多说不需要回答的话;安乐死不是善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非自然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安更不乐;自杀这种行为值得尊重,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但是,我们决不提倡自杀,因为这会引发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危害。
2011年11月25日,太原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一位老人睡在长椅上迟迟不醒,经过医生和警察检查后发现,老人已悄然离世。这时候,同在候车厅身穿袈裟的一位僧人,走上前握住老人的手,口中默默念诵着佛经,为老人现场超度。这件事让现场和网上很多人震撼和感动,人生如白驹过隙,你来这世界一趟,有人最后送你一程。
如何生而有爱,别亦无憾,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的路桂军医生发现,死亡之所以与恐惧相伴相生,源于我们对死亡的不了解、对其从没有彻头彻尾的思考。中国人对死亡总是避而不谈,甚至有些家属会为了不背负“骂名”,要求医院过度治疗延长病患的生命,结果是患者生命周期延续了,却要受病痛无休止的折磨,最后不体面地离去。因此,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抚慰心灵,倾听相关人的心声,让当事人尽量在少留遗憾的情况下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自杀辞世,他在遗作中表示:“如果我不得不死于癌症,我请求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必为我作无望的救治。所谓人道主义的救治,本意在延续人的肉体生命,其实无异于延长人的双重的痛苦。……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
深夜里,12岁的小男孩独身一人背着书包在朝镇外行走。正好遇上巡逻警察:“小朋友,这么晚了,要去哪里?有什么事吗?”小男孩:“我想妈妈了,想去她坟头上看看,和她说说话。”这样的事,我14岁那年也做过多次,甚至以后的几年里,我都相信妈妈会从坟里坐起来,我不相信她就这样走了,再也不回来。如今我已年近花甲,妈妈的音容笑貌却从未消逝,仍时不时出现在梦中、偶尔的回想中——生命中重要的人,肉身有限,灵魂常在。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是生死教育。正如路桂军医生所言,生死教育并不是让人们洞晓生死、了却生死,而是让人们明白有一天,当他们面临危险、面对死亡的时候,可以理性地看待生死,这才是生死教育的最大真义——不纠结于窥见生命与死亡的本质与意义,而是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可以从容面对。死亡教育要发现爱、表达爱,让逝者与家人在爱中超越死亡——幸福就是同时拥有爱和被爱时,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反应。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还有时间,还有健康,还能好好地善待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人。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相遇,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就是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重新審视我们的人生,调整我们前行的方向和步伐。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陈述了他在遭受病痛折磨后,修到的6个死亡学分:一是健康无价;二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三是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四是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五是避免名利的诱惑;六是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其实,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就以《杂诗十二首·其一》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都活在牵挂之中。到了某一天,你了无牵挂、驾鹤西游,这是最大的善终。往后余生,我们是否有信心走好并引领孩子们开启这一场生命的修行?(完)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