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高职教育要从教育的本质提出承载价值标准、知识标准、过程标准,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采取道德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并举、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标准;承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03-03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规定出某些活动或过程必须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价值标准,即教育要采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教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知识标准,知识的深度、全面发展中包含的知识的广度以及“善的知识”构成了教育;第三,过程标准,即采用合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习者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从而以自觉或者自愿的方式进行学习。[2]
因此,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职业教育是正规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它符合教育的三个标准:以合理的教与学的方式教授价值、教授知识,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即“出于内在动机,具有全面知识,而追求事物内在价值的人”[3]。职业培训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种技能或者特定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短期的培训,是一种带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短期学习。
二、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高等教育意味着培养出来的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别人才,职业教育意味着其培养的人才具备特殊的技术与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专业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培训化倾向,追求短期的功利性目标,就知识传授来说,将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知识或者技能的习得,轻视原理或者理论的学习;就价值教授来说,轻视道德教育;就教学过程来说,缺乏对学生自觉和自愿学习的启发与引导,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培养高技能人才。”[4]
三、高技能人才的特质
高技能人才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之外,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境能进一步完成复杂的技术任务,总的来看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自我完善,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第二,具备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情境中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所有任务;第三,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提高效率,对于工作任务要求的提高、条件的改变甚至延伸的工作等都能够应对自如;第四,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工作中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任务,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成了强大的实践智慧,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意外的情境,具有做出重大决策或完成重要任务的潜力;第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四、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持续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才能完成这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特质决定其培养模式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基础,在知识传授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征之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学是一种道德实践,这一观点是世界上对教学工作最具生命力的理解之一……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5]“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行为,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活动,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绝对不能分开的”[6]。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康德认为,教育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7];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情操,坚定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真正的、必要的目的,是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学中教书和育人是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无论从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的目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以道德教育为使命,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到社会关系及社会风貌;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并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技术人员成长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实践实习同等重要,“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式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统训练所学到的需要具有适应性的一般技能。”[9]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能够理解不断变化和复杂化了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和知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型技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标准;承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03-03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规定出某些活动或过程必须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价值标准,即教育要采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教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知识标准,知识的深度、全面发展中包含的知识的广度以及“善的知识”构成了教育;第三,过程标准,即采用合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习者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从而以自觉或者自愿的方式进行学习。[2]
因此,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职业教育是正规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它符合教育的三个标准:以合理的教与学的方式教授价值、教授知识,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即“出于内在动机,具有全面知识,而追求事物内在价值的人”[3]。职业培训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种技能或者特定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短期的培训,是一种带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短期学习。
二、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高等教育意味着培养出来的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别人才,职业教育意味着其培养的人才具备特殊的技术与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专业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培训化倾向,追求短期的功利性目标,就知识传授来说,将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知识或者技能的习得,轻视原理或者理论的学习;就价值教授来说,轻视道德教育;就教学过程来说,缺乏对学生自觉和自愿学习的启发与引导,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培养高技能人才。”[4]
三、高技能人才的特质
高技能人才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之外,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境能进一步完成复杂的技术任务,总的来看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自我完善,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第二,具备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情境中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所有任务;第三,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提高效率,对于工作任务要求的提高、条件的改变甚至延伸的工作等都能够应对自如;第四,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工作中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任务,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成了强大的实践智慧,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意外的情境,具有做出重大决策或完成重要任务的潜力;第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四、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持续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才能完成这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特质决定其培养模式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基础,在知识传授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征之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学是一种道德实践,这一观点是世界上对教学工作最具生命力的理解之一……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5]“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行为,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活动,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绝对不能分开的”[6]。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康德认为,教育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7];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情操,坚定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真正的、必要的目的,是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学中教书和育人是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无论从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的目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以道德教育为使命,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到社会关系及社会风貌;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并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技术人员成长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实践实习同等重要,“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式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统训练所学到的需要具有适应性的一般技能。”[9]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能够理解不断变化和复杂化了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和知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型技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