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创新的摇篮,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发源地。它不但承载着传播文化、探究真理的社会使命,而且还肩负着守护人文价值的历史责任。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它强调以造就君子理想人格和提升人性为宗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启动,人文教育的中心地位受到排挤,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逐渐成为主角,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科学主义教育倾向。因此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种精神和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文化,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人文素质是一个优秀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祖国发展、国家兴旺的栋梁,是正面影响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在大学的教育中,不能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境界。
本文通过对大学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提出开展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探讨。
二 对大学人文教育困境的反思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理想,作为一个国家精神堡垒的大学更承担着为国家、民族、人类寻求梦想、美好生活和改变现状的使命。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人文理想,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将是黯淡的。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日趋严重的今天,大学教育呈现出了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结果轻形式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边缘化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强烈追求下,我国一部分高校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把自己比作“生产人才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厂”。而学生也秉承着“适应社会,适应需求”的理念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使得大学教育的“人文化”特征被“实用化”特点所遮蔽。这种转变突显了高等教育的现实感,使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它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实用化”特征,它所培养的往往是“专家”而不是“学者”;培养的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质的现代社会主体。这种风气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强化了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认知,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了专业化的倾向。
2 课程设置结构失衡,人文教育学科化
人文精神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养也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的知识积累。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它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它并不只是一种学科分科,而是诸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总和。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主要是从人文学科中汲取素材和材料,但是人文教育不等于文科教育。文科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的全部内容,文科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对某一人文现象有一定的认识。而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成为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另外,从课程设置方面看,我国大部分高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只是简单地把人文教育设置成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课时数受到限制并且质量不高,对人性的训练与培养、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重视不够。这很难确立人文教育的地位,留给学生的至多是人文知识,而人性的因素则被遮蔽。
3 大学缺乏人文氛围,人文教育工具化
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在物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他们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对现实和社会的认识不够,他们思考、反思能力薄弱,想象力、创造力缺乏,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一种人文氛围,大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大学意义的理解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人文教育被理解成为获得学分所必须通过的课程或是完成考研的必要手段,人文教育不被看作是一种人格的提升,境界的升华,而只是实现目的的一个工具。此外,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并且在考核方式上往往采取标准化试题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使学生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知识、概念,最多是一些理念,而失去了对于人文精神所应给予的重视和培养。
三 开展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其中后者是大学的终极目标。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它强调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的品行、道德、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大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树立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大学不仅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更是社会道义的策源地和人类的精神殿堂。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机器。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物质世界对人性的束缚和一些人道德精神价值的失落。在人的各种素质中,科学素质仅仅是基础素质之一,人文素质也是人的重要的基础素质。就两种基础素质来看,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近几年在国内引起轰动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和大学校园里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问题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空虚、迷茫,忽视道德修养、个性发展的表现。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倘若他们只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而缺乏崇高的理性、良好的德性和健康的心理,那么势必会造成他们精神滑坡、亲情隐退、人道迷失等,他们的科学素质将很难发挥作用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危害。因此,应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基础地位,使大学不但传授知识文化,更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 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全方位人文素质的重任。
2 走出人文教育学科化的限制,充分挖掘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些人强烈地感受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有时甚至会感觉到空虚、迷茫。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不断地去追逐、认识、把握外部的物质世界,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本领,但是对于“为何而生”却显得迷茫。因此,高校人文教育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安排课时,扩大人文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机地网络起来,使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此外,在学科评价方式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其积极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单纯评价其理论、学科化的人文知识掌握了多少。要通过人文教育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应该只是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应在生命的过程中完成精神的升华,培养健全的人格,活出生命的尊严。
3 提升大学人文氛围,丰富人文教育培养方式
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之中,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土壤。优良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非凡,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当下的思想言行,乃至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味、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同时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提升大学文化氛围,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个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这两种素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此外,人文教育开展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活动交流等各种具体的行动来彰显高校教育的人文特征,切实提高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使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促进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更关注个性,在强调竞争的同时,更需要合作,这说明知识经济时代更注重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强调在更高层次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强调人文精神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建和回归。”人文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关人文教育的研究也将进一步的深入,大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艰巨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人文教育,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种精神和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文化,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人文素质是一个优秀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祖国发展、国家兴旺的栋梁,是正面影响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在大学的教育中,不能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境界。
本文通过对大学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提出开展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探讨。
二 对大学人文教育困境的反思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理想,作为一个国家精神堡垒的大学更承担着为国家、民族、人类寻求梦想、美好生活和改变现状的使命。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人文理想,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将是黯淡的。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日趋严重的今天,大学教育呈现出了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结果轻形式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边缘化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强烈追求下,我国一部分高校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把自己比作“生产人才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厂”。而学生也秉承着“适应社会,适应需求”的理念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使得大学教育的“人文化”特征被“实用化”特点所遮蔽。这种转变突显了高等教育的现实感,使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它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实用化”特征,它所培养的往往是“专家”而不是“学者”;培养的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质的现代社会主体。这种风气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强化了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认知,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了专业化的倾向。
2 课程设置结构失衡,人文教育学科化
人文精神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养也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的知识积累。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它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它并不只是一种学科分科,而是诸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总和。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主要是从人文学科中汲取素材和材料,但是人文教育不等于文科教育。文科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的全部内容,文科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对某一人文现象有一定的认识。而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成为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另外,从课程设置方面看,我国大部分高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只是简单地把人文教育设置成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课时数受到限制并且质量不高,对人性的训练与培养、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重视不够。这很难确立人文教育的地位,留给学生的至多是人文知识,而人性的因素则被遮蔽。
3 大学缺乏人文氛围,人文教育工具化
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在物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他们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对现实和社会的认识不够,他们思考、反思能力薄弱,想象力、创造力缺乏,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一种人文氛围,大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大学意义的理解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人文教育被理解成为获得学分所必须通过的课程或是完成考研的必要手段,人文教育不被看作是一种人格的提升,境界的升华,而只是实现目的的一个工具。此外,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并且在考核方式上往往采取标准化试题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使学生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知识、概念,最多是一些理念,而失去了对于人文精神所应给予的重视和培养。
三 开展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其中后者是大学的终极目标。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它强调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的品行、道德、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大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树立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大学不仅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更是社会道义的策源地和人类的精神殿堂。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机器。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物质世界对人性的束缚和一些人道德精神价值的失落。在人的各种素质中,科学素质仅仅是基础素质之一,人文素质也是人的重要的基础素质。就两种基础素质来看,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近几年在国内引起轰动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和大学校园里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问题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空虚、迷茫,忽视道德修养、个性发展的表现。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倘若他们只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而缺乏崇高的理性、良好的德性和健康的心理,那么势必会造成他们精神滑坡、亲情隐退、人道迷失等,他们的科学素质将很难发挥作用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危害。因此,应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基础地位,使大学不但传授知识文化,更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 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全方位人文素质的重任。
2 走出人文教育学科化的限制,充分挖掘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些人强烈地感受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有时甚至会感觉到空虚、迷茫。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不断地去追逐、认识、把握外部的物质世界,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本领,但是对于“为何而生”却显得迷茫。因此,高校人文教育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安排课时,扩大人文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机地网络起来,使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此外,在学科评价方式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其积极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单纯评价其理论、学科化的人文知识掌握了多少。要通过人文教育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应该只是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应在生命的过程中完成精神的升华,培养健全的人格,活出生命的尊严。
3 提升大学人文氛围,丰富人文教育培养方式
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之中,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土壤。优良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非凡,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当下的思想言行,乃至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味、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同时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提升大学文化氛围,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个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这两种素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此外,人文教育开展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活动交流等各种具体的行动来彰显高校教育的人文特征,切实提高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使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促进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更关注个性,在强调竞争的同时,更需要合作,这说明知识经济时代更注重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强调在更高层次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强调人文精神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建和回归。”人文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关人文教育的研究也将进一步的深入,大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艰巨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人文教育,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