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高中生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概念的差异,因此在学习词汇的一词多义或词性互换的方面总是无法把一种概念迁移到另一概念中,就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高考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动词短语这三个方面的典型例子入手,教授学生理解概念隐喻思维,增进学生词汇学习的彻底性和词汇记忆的长效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概念隐喻;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5-1
一、概念隐喻在高考真题中的体现
1.阅读理解中体现
根据近年来的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时,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在这一题型设计中被巧妙体现出来。如:在2012江苏高考D篇:Franz Kafka wrote that “a book must be the ax (斧子) for the frozen sea inside us.” I once shared this sentence with a class of seventh graders, and it didnt seem to require any explanation.
66. The underlined words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 that a book helps to .
A. realize our dreams B. give support to our life
C. smooth away difficulties D. awake our emotions
画线部分可译成:书籍一定如利斧一般劈开我们内心的坚冰。本题干中画线中部分句子体现了结构隐喻中把X is Y的概念投射,把“破冰之斧(ax)”的“劈开功能”投射到 “书本book”之上。那么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书的作用是启迪心智,激发情感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D。
2.完形填空中体现
I guessed that if Long won, it would add some new 20 to the Nazis “master race” theory.
A. support B. attention C. argument D. trouble
本题是根据一篇“我最珍贵的奥林匹克奖My Greatest Olympic Prize”美文而改编的一篇高质量完形填空题,正是考查了结构隐喻的用法。本人所教高三文科班,这题正确率是61.2%,这表示大部分学生都不具有把一种概念投射并迁移到另一种概念的思维方式。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讲此题时向学生渗透THORIES ARE BUILDINGS这一结构隐喻,那么学生就会把“建筑building”高楼时“添砖加瓦add sth. to sth.”的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 add sth to support这一结构中,就会很自然地选正确答案A。
3.动词短语中体现
动词短语也是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点之一。而动词短语中携带的一些介词却是学生学习动词短语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可以讲解“结构隐喻”来帮助学生学习动词短语,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动词短语的记忆保留。
It is that extreme attention to detail (细节) and stress on practice that set us 49 .(2012 北京高考 完形填空)
49. A. apart B. aside C. off D. back
这一题的正确率为18.4%。由于学生不具备概念隐喻知识,无法从apart这一介词“分开”的意义映射到set sb. apart之上,所以就不能理解“set sb. apart”“使我们分开,即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深刻含义。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必总是把词组讲成是固定词组,即毫无规律和解释可言。事实上,动词词组并不是那么地任意性,而是根据它所搭配的介词或者副词来判断它所在的语义关系的。而aside是“在一边”即,off“离开,远离”,而back“后退,后边”显然语义不匹配。
二、概念隐喻对教学的启示
1.教授概念隐喻思维,引导概念隐喻创新
把概念隐喻理论引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就避免了传统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个词的多个含义的局限性。它丰富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成有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词汇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加词汇学习的彻底性和功能性。
2.关注搭配词汇,攻克动词短语
动词短语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现实生活中学习的难点,学生总是困惑于要死记硬背那么多的短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短语的搭配的话,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事实上,动词搭配的介词和副词很多源于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如,The idea is buried in terribly dense paragraphs.这句话体现了IDEAS OR MEANINGS ARE OBJECTS这一实体隐喻(王俊,2011)。这样根据相应的概念隐喻机制,教师把其它的动词短语的介词或副词搭配都予以相关的含义,这样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动词语的效率。
3.用英语解释英语,体会概念差异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教师往往把汉语意思直接告诉学生,而汉语的翻译往往是和英语的概念是有出入的。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欲表达:骑自行车的人减少了,学生的表达是people of riding a bike decr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是The number of people riding a bike is decreasing.即真正对应的汉语意思是“骑自行车的人的数字减少了”,而不非是“人”减少了。当讲解这一个核心词汇时,如果教师能把decrease的英语解释为 “to become or make sth become smaller in size, number, etc”。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概念,更不要说是用英语解释英语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概念上,如汉语中的“书”,在英语中表达“book”,这是一种非常对等的“所指和能指关系”,然而抽象概念却不可能象具体概念那样完全对等,因此,教师如能用英语加以解释,那么它准确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
在现行高中核心词汇中,实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核心词汇)的一词多义即概念隐喻含义比较多,尤其会出现在单项选择题中,或者是出现在完形中,或是出现在阅读理解中的猜测词义,或者是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某句话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当时教授这些核心词汇时能适当引出它的概念隐喻含义,并给出一些切合的语境,让学生去猜测词义的话,那么这样的词汇教学就是成功的,而且又避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关键词:英语教学;概念隐喻;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5-1
一、概念隐喻在高考真题中的体现
1.阅读理解中体现
根据近年来的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时,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在这一题型设计中被巧妙体现出来。如:在2012江苏高考D篇:Franz Kafka wrote that “a book must be the ax (斧子) for the frozen sea inside us.” I once shared this sentence with a class of seventh graders, and it didnt seem to require any explanation.
66. The underlined words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 that a book helps to .
A. realize our dreams B. give support to our life
C. smooth away difficulties D. awake our emotions
画线部分可译成:书籍一定如利斧一般劈开我们内心的坚冰。本题干中画线中部分句子体现了结构隐喻中把X is Y的概念投射,把“破冰之斧(ax)”的“劈开功能”投射到 “书本book”之上。那么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书的作用是启迪心智,激发情感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D。
2.完形填空中体现
I guessed that if Long won, it would add some new 20 to the Nazis “master race” theory.
A. support B. attention C. argument D. trouble
本题是根据一篇“我最珍贵的奥林匹克奖My Greatest Olympic Prize”美文而改编的一篇高质量完形填空题,正是考查了结构隐喻的用法。本人所教高三文科班,这题正确率是61.2%,这表示大部分学生都不具有把一种概念投射并迁移到另一种概念的思维方式。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讲此题时向学生渗透THORIES ARE BUILDINGS这一结构隐喻,那么学生就会把“建筑building”高楼时“添砖加瓦add sth. to sth.”的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 add sth to support这一结构中,就会很自然地选正确答案A。
3.动词短语中体现
动词短语也是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点之一。而动词短语中携带的一些介词却是学生学习动词短语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可以讲解“结构隐喻”来帮助学生学习动词短语,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动词短语的记忆保留。
It is that extreme attention to detail (细节) and stress on practice that set us 49 .(2012 北京高考 完形填空)
49. A. apart B. aside C. off D. back
这一题的正确率为18.4%。由于学生不具备概念隐喻知识,无法从apart这一介词“分开”的意义映射到set sb. apart之上,所以就不能理解“set sb. apart”“使我们分开,即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深刻含义。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必总是把词组讲成是固定词组,即毫无规律和解释可言。事实上,动词词组并不是那么地任意性,而是根据它所搭配的介词或者副词来判断它所在的语义关系的。而aside是“在一边”即,off“离开,远离”,而back“后退,后边”显然语义不匹配。
二、概念隐喻对教学的启示
1.教授概念隐喻思维,引导概念隐喻创新
把概念隐喻理论引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就避免了传统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个词的多个含义的局限性。它丰富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成有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词汇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加词汇学习的彻底性和功能性。
2.关注搭配词汇,攻克动词短语
动词短语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现实生活中学习的难点,学生总是困惑于要死记硬背那么多的短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短语的搭配的话,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事实上,动词搭配的介词和副词很多源于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如,The idea is buried in terribly dense paragraphs.这句话体现了IDEAS OR MEANINGS ARE OBJECTS这一实体隐喻(王俊,2011)。这样根据相应的概念隐喻机制,教师把其它的动词短语的介词或副词搭配都予以相关的含义,这样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动词语的效率。
3.用英语解释英语,体会概念差异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教师往往把汉语意思直接告诉学生,而汉语的翻译往往是和英语的概念是有出入的。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欲表达:骑自行车的人减少了,学生的表达是people of riding a bike decr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是The number of people riding a bike is decreasing.即真正对应的汉语意思是“骑自行车的人的数字减少了”,而不非是“人”减少了。当讲解这一个核心词汇时,如果教师能把decrease的英语解释为 “to become or make sth become smaller in size, number, etc”。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概念,更不要说是用英语解释英语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概念上,如汉语中的“书”,在英语中表达“book”,这是一种非常对等的“所指和能指关系”,然而抽象概念却不可能象具体概念那样完全对等,因此,教师如能用英语加以解释,那么它准确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
在现行高中核心词汇中,实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核心词汇)的一词多义即概念隐喻含义比较多,尤其会出现在单项选择题中,或者是出现在完形中,或是出现在阅读理解中的猜测词义,或者是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某句话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当时教授这些核心词汇时能适当引出它的概念隐喻含义,并给出一些切合的语境,让学生去猜测词义的话,那么这样的词汇教学就是成功的,而且又避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