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政绩工程”移向农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uz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和谐音符,某些干部将此作为自己树立政绩、邀功请赏的好时机。于是,城市建设中反复出现的“政绩工程”便向农村转移、到农村“克隆”。
  
  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此,许多地方、许多领导干部深明要义,纷纷深入农村,蹲点调查、了解实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事求是、扎实推进,这不失为科学、明智之举,当大力推广。
  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和谐音符。某些干部怀揣一种灰暗心理,希望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展现工作能力和政绩,将此作为自己树立政绩、邀功请赏的好时机。于是,城市建设中反复出现的“政绩工程”便向农村转移、到农村“克隆”。
  一是制造“轰动效应”。他们生怕上级不了解自己,百姓不认识自己,喜欢大轰大嗡,还仅仅是部署、动员,就大加宣传;还没做多少工作,就频频在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字,造声势、刮大风,追求“轰动效应”,以突出、炫耀自己,树立“政绩”、展示“形象”。这是典型的雨过地皮湿,“沙滩流水不到头”。更有甚者则是用运动来取代本该扎实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央有要求,这边便忙着部署,会议开了,口号喊了,文件下了,“试点”搞了,也便万事大吉了。
  二是耍弄“花拳绣腿”。他们不是真抓实干,而是应对上级检查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比如,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特色各种各样。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然而,有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却是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或是拆平房建楼房,让农民扛着锄头坐电梯;或是撤村并屯,搞所谓的“整齐划一”。
  三是实施短期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十分深刻,它包含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样多方面的标准。而且,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然而,为了凸显“政绩”,在有的地方,在有的干部那里,却是只为了往“脸上抹粉”,只重视立竿见影的工作,不重视长远建设;只重视表面、显性工作,不重视隐性、潜在工作;只重视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修道路、搞卫生、建新房,积极性很高,但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发展、乡风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升,对不起,这些都是“马尾串豆腐”了。
  四是重演拔苗助长。这是“政绩工程”向新农村建设转移的一种典型表现。没有能力,强推;缺乏资金,强搞,举债搞政绩工程,造成农民新的负担。这不,据新华社报道,福建省有个闻名遐迩的模范“小康村”——西坑村,“家家住别墅、人人盖新楼”,这一山乡新景曾引得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而,风光的背后却是农民的无奈和痛苦。当地政府掀起“建新村、奔小康”的热潮,强迫农民拆掉旧房盖别墅,村民钱不够,政府牵头让银行、信用社借钱。然而,由于这里公共设施不足,生活不便,农民纷纷到镇上租房居住,别墅成了空房,还得为偿还当年的贷款发愁。
  这些年来,只为虚名不图实效、只为升官不为百姓的“政绩工程”,在城市建设中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人们对此颇有微词。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兴,值此关节,提出防止“政绩工程”向农村转移,窃以为正当其时。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政府任期目标与群众预期相适应。政府若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切实以科学发展和科学实践贯穿于和谐社会建构的全过程,和谐发展的蓝图就会化为现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在县级班子换届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河北宁晋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唱响和谐发展主旋律,开创了崭新局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宁晋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科研环境已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实验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而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学习、研究、探索的受益面和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对接、适应状况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教师、实验室和演示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现在需
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一直是广大外语教师探索的问题。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