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均衡理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 :云南科技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B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进一步加大我州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一直较为薄弱,针对这一情况,作者指出了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并从采购与付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控制、对外投
中国农村的数字鸿沟问题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在“乡乡之间”。文章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农村数字鸿沟问题,并特别关注不同村庄结构条件下数字鸿沟形
考察一下法院调解发展可以发现,它经历了式微到再次被重视的过程。法院调解提出了一种合作型司法模式。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当事
文章从地方社会视域中反思国家政权建设实践的区域差异,指出国家政权建设应突破单向度的国家进入-地方回应框架,实现国家性力量与社区性力量的均衡。通过对不同区域基层治理
文章试图重新思考民族志中有关泛灵论的材料,目的是要理解生命的意义。西方传统理论和受其影响的现代科学理论被确证存在着转换的逻辑:这些理论倾向于认为个体生命是从世界中
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边疆迁徙活动较为频繁的跨界民族之一。文章运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以在中缅北界地区生活的傈僳族为例,力求在社会变迁的历史和现实中对其生计方式的转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影响,文章以“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笔者根据实地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
文章通过对福建一个乡村社区林业变革历史、尤其是近年林权改革具体操作过程的细致描述。展现出林改在一个具体地方引发的农民行为的改变,并初步探讨了这种改变对农家收入、乡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开始的,然而目前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城乡差异,忽略了它在分化的农村社会中的实践过程。本研究尝试在社
借用情境认知理论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可以发现,情境切换引致政府情境认知的变化,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格式塔”转换。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