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旨在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体现职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劳动技艺,推动校企合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大赛分为高职组和中职组,涵盖了计算机、数控、电子技术、汽修、美容美发、烹饪等专业技术领域。本文主要就中职组计算机技能大赛的情况探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秉承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来安排,在课时上偏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未能及时反映出新技术设备和相关的操作技能,缺少时代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师生间互动交流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机械地操作毫无兴趣。
二、职业技能大赛的效果
(一)以竞赛促教学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并为其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检阅平台。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包括了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工业产品设计技术四个项目,体现了计算机应用、信息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化行业的职业技能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扩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工学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针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IT技术人才。
(二)以竞赛促团结
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开设有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在以往的企业网搭建及应用、网络布线、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中,由2-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迎接挑战。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备战,团队成员的想法有一致的认同,也有激烈的碰撞,但彼此相互尊重、深入交流、同心协作,终将形成的赛场上的默契配合。
(三)以竞赛知未来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学生感知科技进步与个人成长。回顾四届技能大赛,在计算机技术比赛中,锐捷网络、神州数码、惠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参赛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产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技能大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思维、精神风貌等全方位展示的舞台,尊重劳动、重视技术人才,为中职学生重新树立了自信心,教会学生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专业上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密切关注信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相应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技术上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零对接"。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思想上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职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素质高、后劲足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事半功倍。考察技能大赛和计算机技术行业的工作过程,均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色:项目。总项目由多个子项目及其任务组成,项目的完成要求实现相应的产品,如软件、技术设备、多媒体文件等,体现出计算机技术行业工作的结构和程序,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合适的,实训项目即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即工作过程,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即工作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学校与职业岗位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学习兴趣、强化职业技能。
(三)双师队伍发展壮大
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其教学应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来承担,从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也能进行实践教学;既能承担教学任务,也能担任技术人员。双师来自于校企合作下的互动交流,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成果、人才需求及生产标准,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参与部分生产及管理过程,逐步提升其职业资质,形成具有双职业资格、双职称等双重职业素质的教师。此外,为了发展壮大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双师队伍,可以聘请如网络公司、影视公司、信息技术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和技术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加快了学校教师的双师化进程。
(四)评价机制灵活多样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机制在内容上可由单一的知识考核,扩展为对知识理解、操作技能、产品设计、学习态度、实习评定等多元智能的考核;评价主体由在校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实习单位、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高校研究人员等相结合的多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教学评价的职业导向性、客观性、过程性、多元性、激励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此外,实训基地如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赢得了时间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秉承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来安排,在课时上偏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未能及时反映出新技术设备和相关的操作技能,缺少时代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师生间互动交流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机械地操作毫无兴趣。
二、职业技能大赛的效果
(一)以竞赛促教学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并为其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检阅平台。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包括了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工业产品设计技术四个项目,体现了计算机应用、信息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化行业的职业技能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扩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工学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针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IT技术人才。
(二)以竞赛促团结
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开设有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在以往的企业网搭建及应用、网络布线、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中,由2-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迎接挑战。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备战,团队成员的想法有一致的认同,也有激烈的碰撞,但彼此相互尊重、深入交流、同心协作,终将形成的赛场上的默契配合。
(三)以竞赛知未来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学生感知科技进步与个人成长。回顾四届技能大赛,在计算机技术比赛中,锐捷网络、神州数码、惠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参赛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产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技能大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思维、精神风貌等全方位展示的舞台,尊重劳动、重视技术人才,为中职学生重新树立了自信心,教会学生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专业上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密切关注信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相应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技术上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零对接"。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思想上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职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素质高、后劲足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事半功倍。考察技能大赛和计算机技术行业的工作过程,均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色:项目。总项目由多个子项目及其任务组成,项目的完成要求实现相应的产品,如软件、技术设备、多媒体文件等,体现出计算机技术行业工作的结构和程序,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合适的,实训项目即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即工作过程,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即工作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学校与职业岗位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学习兴趣、强化职业技能。
(三)双师队伍发展壮大
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其教学应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来承担,从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也能进行实践教学;既能承担教学任务,也能担任技术人员。双师来自于校企合作下的互动交流,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成果、人才需求及生产标准,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参与部分生产及管理过程,逐步提升其职业资质,形成具有双职业资格、双职称等双重职业素质的教师。此外,为了发展壮大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双师队伍,可以聘请如网络公司、影视公司、信息技术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和技术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加快了学校教师的双师化进程。
(四)评价机制灵活多样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机制在内容上可由单一的知识考核,扩展为对知识理解、操作技能、产品设计、学习态度、实习评定等多元智能的考核;评价主体由在校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实习单位、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高校研究人员等相结合的多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教学评价的职业导向性、客观性、过程性、多元性、激励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此外,实训基地如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赢得了时间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