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我见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zyy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呼声四起,甚至由“淡”到“弃”,这是由现行教材与考试内容造成的。教学缺乏系统性,高考缺乏针对性,教师涉及文言句式及其他语法现象时,也只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学生更是一贫如洗,初中教学也不讲语法,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了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许多学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都不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汉语也不例外。现在人们学英、法等外国语言,要研究他们的语法;难道学习母语,就可以置语法于不顾,只凭所谓的语感和贫乏的语言吗?鉴于高中的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时适当地进行语法教学。
  
  一、高中语法教学的实效
  
  (一)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领悟内涵的重要帮手。“语言是思想的定型”(叶圣陶),一个人的思想要让人家知晓,就只能靠语言。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最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我们高中语文课本选用的大多是文学作品,在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时,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句、段,增强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句法很复杂,句意很难懂,但只要你对其进行语法分析,找出句子的主干一“事实为明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它表达的意思是:这次事件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高中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长句,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无法对句子成分作分析,就很难抓住句子的要点,理解起来就很茫然,不知所云。
  
  (二)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文言文中词义、用法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提出的目标是:“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与用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清楚汉语中词的分类。懂得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性的变化,这样才能分清文言中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中词的词义、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活用;要讲清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也离不开汉语语法知识,应先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弄清句子的成分。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特殊。所以称之为特殊句式。比如,“沛公安在?”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沛公在哪里?”古代汉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倒装现象,如果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基础,是很难准确把握的。
  
  (三)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解答高考语用题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涉及语法题,如改病句、对对联、句子扩展和压缩、仿用和变换句式等。病句的类型大致为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清、不合逻辑等六种,其中大多数是语法毛病,要正确作答,是需要有一定语法知识的。
  比如对对联:(2004年山东,全国I)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____。
  祖国江山好____。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
  第二题内容上的要求同第一题,形式上则更为复杂。“冬去春来”是由主谓式构成的联合关系短语,“千条杨柳迎风绿”是主谓结构,“绿”是谓语,其中“千条杨柳”是偏正结构。对下联也必须是相应的形式。
  比如变换句式:(2006年天津卷)请将下面的译文改成三个短句。
  “传统的现代化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核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
  这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宾语之前有复杂的定语,可以将长定语抽取出来,使主干成分成为一个句子,再将定语分拆开,组成三个短句。
  
  二、高中语法教学的操作
  
  (一)重基础
  语法是各种音义结合体的结构规律,它的单位就是按语法规律进行组合的语言中的各种音义的结合体,共有四级:词素、词、短语(或词组)、句子。教师要利用时间,给学生作简要的说明。讲词素,要明确它的语法作用在于用来构词;讲词,要明确它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讲短语(或词组),要明确它在语法组织中是一种临时性的单位(除固定短语外);讲句子,要明确它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语法规律构成的,具有一个语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
  总而言之,语法教学要重基础,也就是要讲清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清词性,一是弄清句法。讲清词性,最好把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讲。一个词的词性会由于语境而临时改变。词在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位置变了,词义也随之而变。
  如:“在”这个词:
  ①我在家。(动词)
  ②我在家读书。(介词)
  ③我在读书。(副词)
  弄清句法,要跟学生讲清句子的基本句序、句型特点、语法规律。现代汉语中,句子里词与词的句法关系主要依靠语序来表示,句子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分——句子成分组成的,句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各个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各个成分在句子中也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一变,它扮演的角%——句子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他出生在福州。”和“他在福州出生。”“在福州”这一短语在这两句话中,位置不同,它在句中的成分也不同,前一句是充当状语,后一句是充当补语。
  
  (二)辨特殊
  在讲清语法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辨清特殊语序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出现一些语序特殊的倒装句。
  如孙犁的《荷花淀》里,水生嫂问她丈夫说:
  “怎么了,你?”——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这是因为水生嫂首先急于关心丈夫的情况,所以先问“怎么了”,然后再补出主语“你”。谓语提前,客观上起了强调谓语的作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也有一句: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移到名词后面。
  作者在苍茫的月光下,经过幽僻小径,来到荷塘边。环顾四面。黑洞洞的一片。定语“蓊蓊郁郁的”移到名词中心词“树”后面。正强调了“蓊蓊郁郁”的氛围,突出显示作者在月色朦胧下看到的荷塘周围的景象,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实感。
  由此可见,句子中颠倒了次序的部分,往往有强调作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三)显趣味
  语法学习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又显得枯燥乏 味。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不调整教学内容,不但学生会“厌学”,也会让这一课程失去生命力。因此在语法教学中,皮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结合生动有趣的实例讲授,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注重“乐教”、“乐学”,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观察语言、分析语言、应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可谓事半功倍。
  比如,讲短语的结构关系时,可以讲这么一个故事:清代江苏有一无赖翻墙跃入邻家,强奸一将要出嫁的姑娘,还劫了金镯逃走。后来无赖被官府抓到。姑娘家恨透无赖,想置之死地,但写诉状时,又碍于封建思想,恐影响婚事,不便写出逼奸情节,只好以“揭被勒镯”四字作为主要“罪状”。递状前经一高人指点,改为“勒镯揭被”,结果,无赖果然被判了死刑。两个动宾短语排列顺序不同,语意的侧重点各异,“揭被勒镯”重点在“勒镯”,“揭被”起修饰作用,是过程。而“勒镯揭被”重点在“揭被”,“勒”了“镯”还要“揭被”,两者是并列关系,说明这无赖抢劫与强奸二罪俱发,当然就罪不容赦了。一个故事就让学生懂得生活中语法的重要性。
  其实不单可以通过故事讲语法,也可以从身边的生活里提炼,适时补充一些由于语言不规范而闹出笑话的大量事例,它们都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法。
  如:有一对夫妻,分居两地,丈夫在北京,妻子在哈尔滨。有一年暑假,两人约定,一放假,妻子就到北京与丈夫团聚度假。后来因为妻子有事要迟些天动身。丈夫急忙给妻子发了一封电报:“××(妻名)7日不到8日来××(夫名)。”妻子接到电报,就买了8日去北京的车票,可到了北京,丈夫却不在,已去了哈尔滨。为什么?原来,妻子把电报理解为:如果我7日到不了北京,那就乘8日的车去。其实丈夫电报的意思是:你7日如果不来,我8日就到北京。因为电报写得太简略了,省略去不该省略的主语,造成了夫妻两人失之交臂,相会变相左。
  通过这一个笑话,告诉学生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语法,要把话说清楚,在清楚明白的前提下再讲求简洁,不然就会像这对夫妻一样闹出笑话。
  以上是我对高中语法教学的一些见解,希望同仁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法的意识,讲授语法知识忌面面俱到。全面铺开,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讲练结合。“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此高中语法教学最好能随文讲授语法,在阅读文本中、在作文讲评中,适时地进行语法教学,使我们的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呼吁编写教材的专家们能为一线教师建构系统的、知识性强的、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高中语法教学体系,并努力做到简约、通俗、实用。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劳动关系的性质也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与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关系转变为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主与雇员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关系。劳资纠纷正是不同劳动关系主体内在利益差别与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劳资纠纷日益增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建立有效的劳资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各
期刊
所谓“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口头语言,“文字”指的是书面语言。语文学习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现状与要求    然而,
期刊
渴求幼儿健康、期望幼儿平安是全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共同愿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平安、和谐、丰富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头等重要的工作,也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追求的首要目标之一。因此,幼儿园必须重视安全工作,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与管理,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丰富,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早期阅读是幼儿获得完整语言的有益途径。即口头语言(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读、写能力)的结合,对提高人的吸收信息、选择信息、表达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阅读为幼儿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供了空间,因为早期阅读教育不是机械看图书,而是让幼儿调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次年实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20多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招生人数从一开始几千人到2008年近38.85万人(报考人数已达120.1万人),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可谓今非昔比。但现行体制下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和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现行体制下硕士
期刊
讲到“服务”二字,许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各种服务行业,如:饮食业、商业;想到各色的服务员,在宾馆酒楼里穿着制服来回穿梭的服务生,或想到列车员、空姐等等。把教师的工作与“服务”二字挂上钩,也许有些人会反感,认为这贬低了教师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能与伺候人、照顾人的“服务”二字联系上呢?事实上这是对“服务”二字的曲解,是窄化了“服务”二字的内涵。毛泽东主席曾经号召全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期刊
人的一生经历成长、成熟、衰落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在成长时期主要以接受他人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辅。中职教育时期,正是中职生处于人生成长向成熟转变时期。这时品德的心理不但产生了,而且是有规律地向前发展,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这就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他们逐渐真正成长起来,走向成熟。中职生不但需要继续接受他人教育。同时更要强化自我教育,这不但是自身成长的需要,
期刊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教育公平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是因为一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教育是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是继人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最基本的需要,教育公平是社会
期刊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正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应对的时代命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仅需要显著增强把握正确导向的自觉性,还需要显著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一。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讲求采访到位,讲究编排制作,突出特色和影响力。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关注民生的新闻专栏无疑成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人为本,引导社会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