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绿林荫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狗跑在我前面。”小学的时候,学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第一次知道“林荫路”这个词。
  我走得最多的是回老家的一条林荫路,为了走那条路,每次回家都要特意多绕上十多公里,无论是老公还是弟弟开车,都会绕到那条路上满足我这个小资的要求,起初他们还常常取笑我,后来也就成了习惯。春天的时候,路边的白杨树新芽初绽,生机勃勃,挺拔地伸展着指向蓝色的天空,别有一番美丽。
  有一年夏天,我和老公驾车出去游玩,转迷了路,走到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上,我被一条路陶醉了。
  那是一条垂柳依依的路,路的两旁密密地排满了垂柳,那些垂柳的树干粗壮黝黑,透着岁月的沧桑,长长的柳枝垂下来,两边的树冠伸展开来,搭成了一个绿色的拱形,我们的车缓缓地穿行在这个绿色的桥洞,满眼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绿,染绿了我的心。那一刻,我竟想到了忽逢桃花源的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他到了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我到了翠色欲滴的杨柳路,都是仙境,同样是陶醉与惊异啊!我隐约记得那条路上有个路牌,上面写的是“君子兰路”,后来向别人描述大体位置与那条路的名字,竟然无人知晓。
  去年,初夏时节去青州,槐米绽放成槐花又簌簌落下来,车行至范公亭路,看到了一番别样的景致。路的两旁是老槐树,枝繁叶茂时,走在路上应该有一种遮天蔽日的感觉吧?那一刻,却是黄黄白白的槐花落下来,铺满了地面。千年前杜牧曾“停车坐爱枫林晚”,夕阳中,我们也因了爱这满地槐花堆积而停车欣赏。我静静地踏在那些细细碎碎的槐花上,万千情思盈满心头,想起了一个人,若他也同在,一定最懂得欣赏这份美吧?
  前些日子,我們清明回老家给母亲扫墓,得知我一个男同学生病去世了。回来的路上,依然绕道走那条林荫路,春风又绿林荫路,我却无心欣赏它的美,心情非常低落。儿子问我:“妈妈,你和那个同学很熟吗?”我沉默了,我和他很熟吗?我们是一个村的同学,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学,同学八年,时间不可谓不长。我当然和他很熟,我知道他的大名小名。小学时,他是我们班的班长,他有两颗门牙稍微有点往外翘,别人给他取个绰号“龇牙狗”,却很少有人敢当着他的面叫;冬天的时候,他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袄,袖口处露出白色的棉絮;我甚至还知道他母亲有一种怪病……可是,我真的和他很熟吗?我和他的单独交往,几乎是一片空白,唯一能想起的是我曾和他说过一句话,还是我们都当了教师之后的事。那是1996年的冬天,我在镇上的中学当老师,他是中心校的老师,我的校长曾经是我们共同的数学老师。有一天晚上,我在上晚自习,他即将结婚,过来邀请我们的老师参加婚礼,他说了一句:“没觉着我们都成了大人了啊!”我就附和着应答了一下。那时候也不懂人情世故,他的婚礼我也没参加,想来那是我唯一能记起的我和他说过的话。其实,很多男同学恐怕连这样的一句话也不曾说过。
  想起那无数个连名字都很少记起的男同学,突然对身边的一些男性朋友心存感激,总有些小小的体贴和关爱,细碎的美好,常常令我内心温软。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父母都快80岁的人了,今年是二老结婚56周年。我是他们养育的4个孩子中的老幺,1972年出生。  父亲非常啰唆,啰唆得让我们捂住耳朵,甚至躲开才清静。父亲母亲只要在一起,没有不争几句的。母亲人缘好,几乎没有和村里人红过脸。一天与父亲三吵五吵、十吵八吵,九成以上是父亲惹的或胡搅蛮缠。哎!摊上这么个丈夫,如果我是她,与我父亲一支烟的时间都过不下去!  前年,我把母亲接到津市市区(说好父亲处理完春收随后
期刊
五月中旬,我因参加一次专家高研培训班,客居萧山某国际酒店。  我安放好行李,来到东面窗前,拉开白色的纱帘,隔着玻璃窗看过去,视线较远,直到被一线黛绿色的小山挡住,小山后面是什么,不得而知了,不想去猜,也不想去了解。我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可没有一点天命之年的从容,反而因为精力与记忆力的严重衰退,带给我内心的慌乱,还有工作上的委屈也降临到了我的头上,一段时间以来,情绪在低迷中徘徊。这几天,除了学习和就餐
期刊
老家的社背河不是大河,十来米宽,是一条活水的小河。我最爱吃的,就是社背河里的小鲫鱼,手指那么大小,油煎的、做成汤的,味道鲜美,夹在筷子上,一口就可吞下一条。  鲫鱼对生长的水质环境要求很高,水质好才会有鲫鱼。鲫鱼很小,但它确实是江南水域里特有的生灵。灿烂的霞光在河面上跳跃,社背河畔生机勃勃。老屋前是泥路,路旁有篱笆和花草。老屋旁边有菜园,向日葵、扁豆、南瓜应有尽有。看不尽的绿色,闻不厌的鸟鸣,天幕
期刊
那天,你来到了我们村里,大家都叫你第一书记。你却说你不算什么官,是我们的房东亲戚。  你说你也是农家子弟,這样的村子你最熟悉,来到这里就是回到家中,有啥困难咱们一起努力。  从此,你就住在我们村里,成了我家最近的邻居。来到这里,你深知责任重大,要把咱村变得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
小的时候不像现在,水果蔬菜这么丰富。夏天的时候还好,有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冬天就只是土豆、萝卜、白菜,我颇为恼火,谁把土豆这东西搞过来的?  直到有一天,有个太姥姥,比我外婆还要长一辈,她知道我不爱吃土豆,笑吟吟地对我说,“傻孩子,土豆是从日本那边传过来的,那个时候闹灾,土豆救过我的命啊!”  我对土豆的印象有所改观,但依旧是不喜欢吃。在农村,谁家要是办事,那可是相当隆重了,亲戚朋友、七大姑
期刊
“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中原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个小曲,听着不禁莞尔。  旧时,徐州地区的女子出嫁前除了要学会女红,还要会做饭。而做饭的十八般武艺中,做烙馍是必不可少的。做烙馍的面要软硬适中,太硬,馍很难做薄;面软,做的馍容易烂。做烙馍的擀面杖两头尖,中间粗。手巧的女人擀面的时候,面皮会绕圈旋转,薄得透明。擀烙馍是巧手活儿,翻馍也是技术活儿。鏊子支好,柴火
期刊
一天,时任花池乡党委书记的彭必文表弟告诉我,说亮垭村二社老彭家的燕子恋人念家,燕子从2000年3月来到老彭家后,已由最初的两只燕子一个巢穴,发展到18个巢穴数百只燕子。  好奇的我,如约来到亮垭村二社,老远就见老彭家的上空飞舞着许多小黑点,叽叽喳喳翱翔在蓝色的天空里。老彭家背靠一座山丘,朝向坐北朝南,四周被碗口粗的松柏包围着,只露出了部分灰色瓦盖的房脊,树枝和房脊上歇息着一些刚归来的燕子,正梳理着
期刊
“小妹子会呀,会绣花呀。”是隔壁乡来村里晒谷场唱戏人的声音。  走了后,我和徐子回到家,趁着外婆去刈鱼草的工夫,蹿她屋里四处翻找。找出一条绿色的针织大围巾,往肩上一披,把小胳膊藏在里面,再学着那鲤鱼精的模样,一寸一寸地把手抖出來。徐子倚靠在我腿上,仰着头看我。我一边装模作样地做出绣花动作,一边哼着晌午才学到的那一句曲:“小妹子会呀,会绣花呀。”  徐子是我的表妹,那年我六岁她三岁,我们都是被在县里
期刊
在东北,我经历过人生中两次极端的暴雪天气。  37年前,1983年4月29日,爸爸在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一个草籽厂任厂长,我家就住在厂区附近的家属房。那天早上,我还在蒙眬的睡意中,就被爸爸和妈妈的对话惊醒,爸爸说,外面下了好大好大的雪,房门已经被堵死,根本打不开了,窗户也被捂得严严实实,外面什么也看不见,看来这场雪可不是一般的大啊!爸爸一边说着一边找出来了棉衣、棉鞋和手套,他戴好帽子,叫起来我和妈
期刊
同城,有一个学友,于这天堂苏州,栖于一树,竟然枝头不闻杈鸟鸣,默默相比邻,天涯一河岸,达一年之久……  知道她居于此,还是我爱人与她的一次偶然相遇,听到后,我的记忆簿中马上蹦出学生时代就已固化了的八个字:“娇小玲珑,陆月的兰。”原来,她就住在隔壁的小区,相距也就百米之遥。在生活广场的一间铺子中,起早贪黑地做包子。得知我们在此,她小鸟欢语似的,隔三岔五地约我俩去她家喝酒。而那时的我们,一月也难得回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