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班”是我校特有的校本教研形式和教师培养方式,是指同一位教师带着同一堂课在三个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学校里,每个青年教师都要自行邀请校内骨干教师组成“走班”团队,申报走班教研课题,然后集体备课、磨课、评课、研讨。三轮磨练,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让老师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清晰记得2008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的“走班”教研活动,申报的课题是三年级课文《李广射虎》。负责我“走班”的是区学科带头人张蕾老师,团队里还有同级语文老师。他们一起帮助我研究这节课的教学。
《李广射虎》是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体裁课文。在教这种课文时,究竟该先文后诗,还是先诗后文,抑或诗文结合,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第一轮走班后,特级教师杨建英校长和语文吴教导也加入了我们的走班团队,团队实力变得空前强大。
课后研讨,老师们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吴教导认为,这样的课文非要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吗?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必须要用怎样的形式教这篇课文。第一轮走班,教师的设计从课文出发,在教学时也时刻考虑着教案的落实,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是的,我也感觉在课堂上牵的痕迹比较重,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一点一点被消磨掉,这不是一堂好课。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怎么来解决呢?“我们还是应该顺应学生学习诗的规律,诗和文一定要结合。”杨校长的一句话,点醒了在场的所有人。是啊!我们开始设想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在最初看到一首古诗时,会怎样学习?一定是先读通古诗,了解古诗大概的意思。接着,有一篇释文摆到了学生面前,他又会怎样学习?最常用的方法是,先通看全文,然后诗文对照,逐句学习。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全盘否定了第一次教案,又重新平地起高楼了。
第二次备课,张蕾老师始终关注着我的备课情况,每每备课中出现问题,她总及时给予我帮助。第二次走班教学的课堂,学生在我的指导点拨下,通看全文,诗文对照。学生的目光在诗和文之间来回游动,活跃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第二次教学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信心满满地带着这份教案,又走进了一个班,又进行了一次教学,学生在读背学习中,越读越有味道。
那次“走班”的一周里,围绕这节课,推翻重建,又推翻又重建,如此反复,有一种心在煎熬的感觉。但可喜的是,在一番艰苦的磨练之后,最后收获了圆满的教学。后来,这节课还代表学校在张家港进行了交流研讨,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在“走班”中反思研讨,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我“寓学于乐”着;在“走班”中,教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自身素质快速提升,体验着成长的幸福,我“乐此不疲”着。2010年秋天,我蝉联三届金阊区教坛新秀。这得益于我校“走班”的教师培养模式,得益于学校团队建设。这种教师培养模式,让每位老师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走出幸福的感觉来。
(陆静,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215008)
清晰记得2008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的“走班”教研活动,申报的课题是三年级课文《李广射虎》。负责我“走班”的是区学科带头人张蕾老师,团队里还有同级语文老师。他们一起帮助我研究这节课的教学。
《李广射虎》是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体裁课文。在教这种课文时,究竟该先文后诗,还是先诗后文,抑或诗文结合,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第一轮走班后,特级教师杨建英校长和语文吴教导也加入了我们的走班团队,团队实力变得空前强大。
课后研讨,老师们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吴教导认为,这样的课文非要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吗?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必须要用怎样的形式教这篇课文。第一轮走班,教师的设计从课文出发,在教学时也时刻考虑着教案的落实,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是的,我也感觉在课堂上牵的痕迹比较重,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一点一点被消磨掉,这不是一堂好课。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怎么来解决呢?“我们还是应该顺应学生学习诗的规律,诗和文一定要结合。”杨校长的一句话,点醒了在场的所有人。是啊!我们开始设想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在最初看到一首古诗时,会怎样学习?一定是先读通古诗,了解古诗大概的意思。接着,有一篇释文摆到了学生面前,他又会怎样学习?最常用的方法是,先通看全文,然后诗文对照,逐句学习。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全盘否定了第一次教案,又重新平地起高楼了。
第二次备课,张蕾老师始终关注着我的备课情况,每每备课中出现问题,她总及时给予我帮助。第二次走班教学的课堂,学生在我的指导点拨下,通看全文,诗文对照。学生的目光在诗和文之间来回游动,活跃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第二次教学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信心满满地带着这份教案,又走进了一个班,又进行了一次教学,学生在读背学习中,越读越有味道。
那次“走班”的一周里,围绕这节课,推翻重建,又推翻又重建,如此反复,有一种心在煎熬的感觉。但可喜的是,在一番艰苦的磨练之后,最后收获了圆满的教学。后来,这节课还代表学校在张家港进行了交流研讨,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在“走班”中反思研讨,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我“寓学于乐”着;在“走班”中,教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自身素质快速提升,体验着成长的幸福,我“乐此不疲”着。2010年秋天,我蝉联三届金阊区教坛新秀。这得益于我校“走班”的教师培养模式,得益于学校团队建设。这种教师培养模式,让每位老师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走出幸福的感觉来。
(陆静,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2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