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情境图的“二度打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图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76-01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入了大量的情境图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这些情境图不仅能够有效地拉近小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小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思维。但是,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图一般都是以“静态场景”的形式来呈现数学素材,其中一些无关的数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小学生的学习。因此,对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二度打磨”非常有必要。
  一、替换素材——提供思维拐杖
  教材中的一些情境图,有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引导小学生进行关键性的数学思考,给小学生的有效数学思维带来障碍。教师如果对情境图进行“照搬素材”,会严重影响情境图的运用效果。
  例如,一年级上册《比多少》一课中,有这样一幅情境图:
  某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引导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寻求答案。由于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都认为是妈妈喝的水多。解答这一题的关键是要明白爸爸妈妈原来的水一样多,喝了以后爸爸剩下的少,所以爸爸喝得多。但是,小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关键点的把握不是很好。
  因此,教师要善于对情境图中的一些信息进行巧妙替换,使之成为能够引导学生数学思考与探究的关键性素材。教学时,笔者把其中的水替换成包子。
  谁吃得多?
  经过情境图的信息替换以后,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方向。他们这样思考:爸爸和妈妈原来都有4个包子,吃了以后,爸爸还剩下1个,妈妈还剩下2个,所以爸爸吃了3个,妈妈吃了2个,很显然是爸爸吃得多。这样的情境图就抓住了小学生数学思考的关键。
  二、化静为动——突出数学思想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在静态图片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一些教师在运用情境图时,往往习惯于“照搬步骤”,导致情境图原有的功能被弱化了,其蕴含的数学思想也不能有效地被挖掘出来。
  例如,《比长短》一课中的情境图:
  某教师在教学时拿出两条绕成一团的绳子,红色的比较长,绿色的比较短。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手里的两条绳子哪一条长一些?”学生有的猜红的长,有的猜绿的长。此时,教师追问:“那么,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两条绳子哪一条长呢?”学生在课堂上束手无策,最后教师只好把比较长短的方法教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是失效的,因为在比长短的过程中,一年级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比两条直的绳子的长短,而不是弯曲的绳子,教材情境图所蕴含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对于“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只有在动态呈现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对于这一幅情境图,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呈现:第一步,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条放在同一起点的红、绿绳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步,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条不放在同一起点的红、绿绳子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行深层的数学思考,学生发现要比较这两条绳子的长短先要把其中的某一端对齐。第三步,出示教材中的那两根弯曲的红、绿绳子让学生进行比较,由于有了第二步的活动经验,小学生就会想到把这两根绳子拉直,然后其中的一端对齐进行比较,这样,“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就能够得到有效体现。
  三、深入挖掘——引发多元思考
  对于教材中那些数学信息比较单一的练习情境,教师要善于挖掘练习情境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认识加法》中有这样一幅情境图: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般会写出“3+2=5和2+3=5”这两道加法算式,此时,教师追问:“在你写的两个算式里,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一般会认为3表示左边的3个小朋友,2表示右边的2个小朋友。此时,教师继续追问:“这一幅图除了能够写出这两个加法算式,还能写出另外两个加法算式吗?”这样追问,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会根据4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1个小朋友在当裁判而写出1+4=5、4+1=5这两个加法算式。这样,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于同一数学情境的不同思考切入点,从而引导他们进行多元化的数学思考。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关键词】乘数 笔算乘法 教学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77-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74—76。  ●教材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难点: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并体验计算方法的
期刊
【关键词】生活实际 应用体验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7-01  新课改指出物理教学需要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实践,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设置生活问题、解决生活疑惑、鼓励生活实践等方法,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中的趣味问题融入到课堂中,有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期刊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1-01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遣词造句等,都给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下面
期刊
【关键词】艺术教育 美 物质文化 活动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9-01  顾明远曾说:“教育需要美,需要诗意的生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育缺失了美,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艺术教育是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而言,说起艺术
期刊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爱 放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50-01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先生《爱的教育》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但是怎样的做法才是爱孩子的表现呢?在工作中,常有一些教师以爱为名,对孩子包办、限制太多,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期刊
【关键词】儿童 人际交往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52-01  潘兴(化名)是我班的孩子,他很聪明,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来学校后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从不与其他人交谈玩耍、不愿回答教师的提问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当中,都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别人的经验,与别人合作和交往,因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每
期刊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迈入了充满希望的2015年。值此祥和喜庆的美好时刻,我代表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向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美好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区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振兴广西教育,全力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加快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
期刊
【关键词】想象 教学情境 《阿长与〈山海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3-01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以“爱”为主题,诉说了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博大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
期刊
【关键词】现实 数学 分数 整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1-02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学问题,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生活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标准提倡:“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现实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生活现实和认
期刊
【关键词】小学作文 修改方法 评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53-02  有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是写好文章的必用手段。传统的作文批改法,大多都是由教师直接打分,大幅“挑剔”学生文章中的毛病,改得七零八落,致使学生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有时甚至变成了教师的习作,这样的批改方法既吃力不讨好,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