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承载现代音乐的梦之翼

来源 :北方音乐·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ily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5月现代音乐乘着梦之翼飞翔在北京的上空,第十一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就此拉开序幕,十年的历练,让它愈加成熟。为期一周的音乐节,共举行了2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9场国际室内乐重奏音乐会、1场美育论坛、1场音乐创作讲座及3场大师班、1场泰国民间音乐专场和1场苏州评弹优秀传统经典专场音乐会,由包括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冰岛、泰国以及澳门等世界范围内知名的艺术家组成强大阵容。简约派风格是此次音乐节的一大亮点之一,新音符新节奏跳动着、流走着;新兴旋律诠释着现代作曲家五光十色绚丽斑斓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北京现代音乐节;现代音乐作品;中国现代音乐;“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YCP);音乐语言
  2013年5月18日至24日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艺术盛会——北京代音乐节(BeijingModem Music Festival)在北京隆重举行。
  据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介绍,经过十年的历练,北京现代音乐节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和文化盛会,同时也逐步跻身全球最受瞩目的现代音乐节之列。北京现代音乐节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模式,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是音乐节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数量庞大的音乐成果,包括三百余场各类精品音乐会、近百场涵盖丰富的讲座及大师班,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书籍、乐谱和音像制品。
  2013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延续了往届传播现代音乐精神的理念,在叶小纲教授的倡导下,在继续保持学术性、前瞻性的同时,将艺术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逐步面向大众,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为期一周内,共举行了2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9场国际室内乐重奏音乐会、1场美育论坛、1场音乐创作讲座及3场大师班、1场泰国民间音乐专场和1场苏州评弹优秀传统经典专场音乐会,由包括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冰岛、泰国以及澳门等世界范围内知名的艺术家组成强大阵容。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坚持其学术性与前瞻性,承继原有的演出、教育、交流三大特色板块,开展了普及现代音乐、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北京现代音乐节交响乐作品大奖赛聘请了世界著名作曲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他们是:评审委员会主席——芬兰作曲家Kaija Saariaho,评审委员会成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曲系教授Fred Lerdahl、香港作曲家、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前主席Richard Tsang(曾叶发)、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作曲家Krzysztof Wolek。“现代艺术的本质是超越传统,用新的思维和方法为历史创造今天的艺术。现代艺术的功能是融人现代社会的各种需要,要为时代的需要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北京现代音乐节组织委员会主席兼出品人王次熠对现代音乐的诠释。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音乐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变而产生的。在抛弃了旧有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表达方式之后,人们试图寻求新的声音,创造新的形式内容,追求进入更高的音乐艺术境界。北京现代音乐节十年的历程,坚持用新思维和新方法为导向,为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研究、交流和探索的高端学术平台;在融人现代社会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在探索以更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推动文化传承,美育普及,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现代音乐会异彩纷呈
  5月18日晚19:30,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汇集一堂,迎接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第一声的到来。“梦之翼——2013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胡咏言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奏。上半场曲目依次是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创作于1990年的《双合唱》;芬兰当代女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凯雅·萨利亚霍的长笛协奏曲《梦想之翼》;中国作曲家叶小刚为低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悲欣之歌》。下半场首先是纽约乐侃重奏团(Bang on aCan胡咏言现场调侃为“爆炸罐头”乐团)大卫·朗的《镂空》(Pierced胡咏言现场介绍时译为“穿刺”),迈克尔·高登为交响乐而作的《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和茱莉亚·伍尔芙为纽约乐侃的独奏家和乐团而作的《大、美、黑暗和惊慌》。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外作品并立,为现场观众诠释了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与精神内涵。
  开场作品《双合唱》是美国当代作曲家罗伯特·比瑟在1990年根据威尼斯乐派复合唱风格观念创作的一首交响作品。作品标题虽为“双合唱”,音乐却自始至终没有人声的参与,而是通过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体现巴洛克时期作曲“竞协”原则的效果。乐曲宛如开幕式音乐会响亮的序曲。意图追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出现的双合唱队编制,探索音乐在精神层面上并置的可能性。标题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尽管它的字面意思是“两个合唱的交替,”——起源于大约1550年的威尼斯学院,但这部作品既没有合唱,也没有轮流吟唱,而是尝试模仿加布里埃利的复合唱风格,并且很重视音乐在“精神”对立面的并置。
  当晚第二部作品——芬兰当代女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凯雅·萨利亚霍的长笛协奏曲《梦想之翼》无疑是本场晚会的一大亮点。她是芬兰当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凯雅·萨利亚霍(女)的代表作,创作于2001年。与《双合唱》的宏伟气势相比,第二首曲目长笛协奏曲《梦想之翼》灵动、轻巧,富有诗意。这首协奏曲的题目与感情基调来自圣约翰·博斯(Saint-John Perse)的诗歌合集《鸟》(Oiseaux)。这不是她第一次将音乐与他的诗歌结合在一起了。在1981年创作的《简单的梦想》(Laconisme de I’aile)里,她已经使用了《鸟》中的某些诗句。在这些诗里,圣约翰·博斯并非描摹鸟的叫声,而是展现它们的自由翱翔,并以鸟做比喻,用大量的语言来描述生活的神秘。   该曲由两大部分构成:《天空》与《大地》。其中,《天空》由“序曲”、“鸟的花园”、“其他海岸”三部分构成,三个部分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景:在序曲中,长笛的声音逐渐展开,演奏出之后乐队将进行的音乐;在《鸟的花园》中,长笛与各个乐器相互交替;在《其他海岸》中,长笛被用来比作一只孤独高飞的鸟,竖琴、钢片琴与打击乐表现安静祥和的景色,而弦乐器则展现出了鸟的影子的不同形状。通过长笛与乐队的沟通和对答,描绘了一只鸟儿孤独高飞与活泼灵动的两面。整部作品配器层次清晰,弦乐在高音区演奏小二度颤音,时而充当背景,时而与长笛对答,形成了空灵晶莹的背景效果。《大地》的第一部分《鸟之舞》与作品其他部分形成极强的对比。讲述了一只多才多艺的鸟儿教全村如何跳舞。终曲是对此前所有部分的综合。作曲家使用钢片琴、钟琴、马林巴、三角铁、响板、大锣、铃鼓、定音鼓、大鼓等多种打击乐器,乐队音响色彩很丰富。长笛时而表现为悠长的长音旋律线条,犹似鸟儿滑过天际的抛物线;时而是节奏密集自由灵动的快速短小乐句,好似鸟语,特别是在快板乐章结束前,长笛演奏家卡米拉·霍伊博格以精湛的技巧,将长笛惟妙惟肖的华彩段落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赞佩。
  第三部作品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在2012年创作完成的新作品《悲欣之歌》OP.67,由著名低男中音沈洋担任演唱。叶小纲为李叔同创作于1901-1902年的六首诗歌谱写了这套声乐交响的艺术歌曲,虽然运用了现代西方音乐语言为诗歌谱曲,却能使音乐具有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味道,蕴含着厚重丰满的时代性和历史感。“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打击乐后奏使用巴洛克晚期的绘词法,体现诗歌意蕴,令人声与乐队在对立与融合中达到完美的平衡,李叔同“悲欣交集”的美学内涵和文化意蕴在袅袅的余音中渗透进每位听众的心灵。在《邵恩评<悲欣之歌>:经典的声乐作品》中这样评价道:“虽然他的和声完全跟别人不一样,但非常符合中国音乐的特色,符合中国音乐的风格。这首《悲欣之歌》用的是12音旋律,但唱起来非常好听,因为12音旋律组合不好容易给人一种怪诞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叶小纲这个作品不一样,既有着非常清新的声音,有旋律的所谓意外的一些走向,同时又很中国味,很有中国的民族特点,而且唱起来非常顺口……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真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声乐作品,既用了一些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手法,听起来又仍然是一部很亲切的艺术歌曲,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
  下半场首先登场的是《大、美、黑暗和惊慌》(2002)是作曲家茱莉亚·伍尔芙为纽约乐侃六人重奏团而作,将当下先锋音乐的理念和创新表达得恰如其分,是本场音乐会的优秀曲目。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单个乐音重复的简约手法。此曲的主要中心思想是——这就是现在的生活感觉(This is how life feels right now)。
  接下来是大卫·朗(David Lang)的作品《镂空》。这首作品是受真宁静合奏团(the ensemble Real Quiet)——范雅志(Felix Fan)(大提琴)、大卫·高士达(David Cossin)(打击乐)、安迪·鲁索(Andy Russo)(钢琴)委托而创作的,是一首为该乐团和弦乐队创作的协奏曲。作曲家尝试去想像一种方式,使独奏者和管弦乐队彼此相关,却不过时。大卫·朗喜欢独奏者和乐队间对立的思想,但他不喜欢创作传统的协奏曲,因为在传统的协奏曲中,独奏者会因其思想的至高无上性而与管弦乐队抗衡。所以作曲家将二者之间的不同,或是形象的说是一堵“墙”,视为完全的固体而认为它是一个可透性的膜作为独奏者和合奏团之间的一种过滤器或织物——大部分的声响、音和音调停留在各自的世界中,但一些声响可能会轻易地穿过且几乎未被改变。由于这种想象——织物分离音乐家的想象,大卫·朗有产生了一种想法,即织物的点可以被镂空,或者可能甚至被撕裂,正如部分材料从一个音乐分组移动到另一个音乐分组。
  当晚的压轴曲目是迈克尔·高登的作品《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这不禁令人好奇,现代作曲家如何去重新编写与演绎如此的经典巨作呢?在《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中,高登保持着一个基本乐思,该乐思来自原作的每一个乐章。第一乐章中,作曲家无法抗拒使用巨大且粗犷的开始和弦进行创作。第二乐章中,他采用了非凡的、另一个世界的主题,将其略微调整以便在结束时,音乐处在一个高半音的主音上。主题继续周期性反复,且慢慢地盘旋而上。第三乐章中,作曲家将背景的伴奏声部安排在了最显著的地方。在第四乐章中高登使用了主部主题。这次“重写”改变了音乐还是改变了迈克尔·高登?他自己说:“在某一刻,我仅仅是迷失在了音乐材料中。我在它的力量中狂欢,我忘记了头脑中的这些问题。我忘记了贝多芬。”
  当晚音乐会的六部作品集合了大型交响乐和小型乐队协奏两种形式。从上半场到下半场,从较为传统的现代音乐过渡到后现代主义的简约派作品。先锋音乐带给人们的冲击和震撼也越来越深刻。演出结束,音乐厅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听众对当晚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的肯定,也是人们对于先锋作曲家锐意进取、勇担历史传承重担的敬意。
  二、多元音乐文化。开启视听盛宴
  本届现代音乐节有着包括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冰岛、泰国以及澳门等世界范围内知名的艺术家组成强大阵容,泰国民间音乐表演着实令人大开眼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5月22日下午的“苏州评弹优秀传统经典专场”。此次评弹共有6首曲目,分别为弹词选曲《白蛇传·赏中秋》由国家二级演员吴伟东、许芸芸表演;弹词选曲《王魁负桂英·情探》由国家一级演员盛小云表演;弹词选回《西厢记·回柬》,由国家二级演员沈彬、郁群表演;弹词开篇《秋思》,由国家二级演员毛瑾瑾表演;弹词选曲《林冲·踏雪》,由国家一级演员毛丽生表演;弹词选回《雷雨·留萍》,由国家一级演员徐惠新、盛小云表演。整场演出十分的精彩,时而令人悲伤,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落泪。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在新兴音乐迅猛发展的今天,还很好保存着中国传统曲艺,并且为了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苏州评弹自身也不断在改进。例如,为了适应听众的需要,创造出把一个故事分成三、四个章节,在两个小时内说完的中篇形式和以半小时左右说完一个故事的短篇形式。在演出正书之前,总要加唱一段叙事或抒情的引子,以起静场的作用,称为开篇。苏州评弹,以它更加轻便灵活的形式、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传神的说表、引人人胜的内容而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很大影响力,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随着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成长,“现代音乐”这个概念被逐步地清晰,最终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位。现代音乐的概念既包括探索性创作音乐,也包括对于当下还存活着的各种传统音乐,全世界各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继续探索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既关注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同时又关注传统,甚至是濒临消失的音乐艺术形式,在近年来的音乐节上,可以体验到各国优秀音乐家的各类巧妙的创作理念、精湛的演奏技巧。北京现代音乐节在积极开创探索性的同时,也不忘大力弘扬国内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大师讲学。指点迷津
  此次应共有五场讲座及美育论坛,但十分遗憾的是芬兰作曲家凯雅·萨莉亚霍教授因病未能来京。其他四场分别为,20日上午的学生作品点评,点评专家:陈怡、周龙、陈伟光、罗伯特·比瑟、曾叶发、佛瑞德·勒达尔、克里斯托弗·沃莱克等;21日上午的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佛瑞德·勒达尔主讲的讲座《我的弦乐四重奏的语境和形式》;22日上午的由刘索拉、周龙、格蕾特·霍尔比教授主讲的中国美育论坛《新歌剧创作谈》以及24日上午的由冰岛作曲家卡尔坦·奥拉法松教授主讲的《音乐自动化——关于计算机作曲系统的主题演讲》。5场讲座内容十分丰富,精彩纷呈。每一位都是国际知名的音乐家、表演家。经过他们常年的艺术实践与不断探索,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都令我受益匪浅。此次的北京现代音乐节盛大而又精彩,但是,我对这次的音乐节仍有些许个人的想法与建议。首先,这次的音乐节的活动程序安排给人稍显仓促。譬如,19日上午的讲座取消了但未能即时通知,导致了一些问题与麻烦。其次,部分作品未能给予适当的解读,让不少观众无法完全领会一些优秀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最后,应开设相关提问的网站,在每个讲座和论坛演讲之前在相关网站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反映到相关主讲教授处,令老师们有一些参考,了解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并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更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双方受益。
  四、梦想之翼。年轻的梦
  “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YCP),从2010年开始,专门设立的,目的是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音乐节的帮助之下脱颖而出,拥有更宽广的发展道路;同时,音乐节希望通过YCP对年轻一代作曲家产生号召性影响,对现代专业音乐新生代进行培养、为国内专业音乐创作的长远建设建立良好的开端。
  5月24日,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上,由评委初评阶段选出了6部入围作品,分别为《粼Ⅱ》、《沉沦》、《敲响的八月》、《尼达拉》、《地支》、《lines》,都是年轻的作曲家近一两年为管弦乐队创作的新作品。当晚由张国勇执棒青岛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在决赛中拔得头筹的青年作曲家田田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师从著名作曲家秦文琛。他的获奖作品《敲响的八月》是今年刚刚为管弦乐队而创作的,作品中透出波澜壮阔的大海的画面,透出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无论是音乐还是其它任何一项文化事业的建设。若缺乏对下一代的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北京现代音乐节的策划者们显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已连续几届开展“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活动。通过委约、演出等方式来推广年轻一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支持青年作曲家们的成长与发展。本届音乐节除举办了一场“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入选作品专场音乐会”外.还演出了等70后、甚至80后作曲家们的作品。音乐节对青年作曲家成长的鼎力支持可见一斑。
  五、不断寻求特色。属于本时代的声音
  现代音乐经过一百多年,人们依旧不能完全理解与接受它,从调性到多调性,再发展到无调性,创新的体验和启发,是现代音乐的特点之一。走在前沿的作曲家们更是把大众审美能力的发展远远甩到后面。我们很难看清是走得太快,还是走得太偏,但我相信,一定会走得更远。正如秦文琛先生为本次北京现代音乐节题词时所说:“音乐艺术是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它代表人类精神的探索和精神的自由,我们应该热爱它、敬畏它。”正如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熠寄语北京现代音乐节所说的那样,现代艺术的本质是超越传统,用新的思维和方法为历史创造今天的艺术。现代艺术的功能是融人现代社会的各种需要,要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现代艺术的前景是要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将来的艺术提供广阔的想象力。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北京现代音乐节”是在传统——现代——将来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它在超越传统的同时,不忘时代的需要;在关注当代的同时,有面向未来。这正是现代艺术的社会价值!
  任何历史音乐都曾经是现代音乐,任何现代音乐也都将成为历史音乐。一切音乐最终都会面临大浪淘沙般的命运。只期能够有更多的作品与音乐同行,被人们永记。最后,我期盼着北京现代音乐节有着光明辉煌的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乔家大院》交响组曲是赵季平先生以自己创作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电视剧音乐为基础和素材,改编创作而成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交响组曲描写了清朝末年山西商人乔致庸一生的情感与经商经历,由“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六个乐章组成。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素材植根于我国民族、民间的沃土,采用了传统作曲技法与现代作曲理念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配器上运用了西洋双管编制交响乐队与民族乐器
期刊
一直向前走
期刊
一  黄小拓最怕对面的学校放假,只要放假,来接学生的私家车辆就排起了长龙,从学校门口拐个曲尺弯,延伸到大堤上,下了堤坡,一直摆到老城区的街道上。不到一公里路段,两个红绿灯路口,水泄不通。数十个警察站在南来北往的车辆中间指挥着交通,半天才露出一条缝隙,仅够一队行人通过。  黄小拓推着自行车,望着近在咫尺的家,过不了街道,只能看着车辆蜗牛般的一辆紧挨着一辆爬行。小拓觉得开车的人并不比走路骑自行车的人快
期刊
毛主席曾经说过:“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某种层面上说,新中国自出生起,一路走来都是顺着那条弹道的轨迹走向希望,迈入今天的辉煌。而“喀秋莎”——这门特殊的火箭炮,在白俄罗斯把德军的坦克炸飞的同时,又以歌声这种温柔的“武装形式”传来了来自神远的乌拉尔文化和流动在伏尔加河中的整个民族的旋律。  俄罗斯——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领土面积的国度,有着无比灿烂的艺术传统,她的音乐、绘
期刊
一、勇士出征没有鲜花和掌声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述这个故事的小说《西游记》更是被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尤其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电视上播出以后,唐僧取经的故事可以说是风靡全球。  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唐僧是受唐太宗的派遣去西天取经的,出发的那一天,唐太宗率百官送出长安城外,动身之前封唐僧为“御弟”,赐雅号“三藏”,并赐以银走马、紫金钵盂、锦裥异宝袈裟、九环锡
期刊
摘要:海顿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成就主要在于将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并且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我们耳熟能详的《惊愕交响曲》就是其代表作,在音乐中充满了升级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以及明快欢乐的情绪。本文就对海顿《惊愕交响曲》进行赏析,望对此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惊愕交响曲》;海顿;欣赏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交响曲》使得海顿在作曲界中一举成名,并
期刊
摘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因此初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一直以来很多初中教师并不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音乐课堂仅仅是为了唱歌而唱歌,这对中学生的成长带去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从以鉴赏为平台、以兴趣为动力两个方面谈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关键词:中学音
期刊
摘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首描写离别场面的绝句,整首古诗对仗工整,词句优美,意境悠远,极富艺术价值。唐代的作曲家根据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所谓“三叠”其实就是当时在演奏时将其中的某些诗句反复演奏三遍。这首古曲因为曲调情意绵绵,饱含深沉含蓄的离别深情自产生起就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当之不愧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参与原创歌剧《娥加美》角色排演,从角色演唱体验出发,对中国原创歌剧角色演唱的相关内容进行解析。包括相关声乐基础知识运用,角色扮演技能技巧探讨,舞台表演与角色演唱的结合。总结了一些具有实用性的中国原创歌剧角色演唱方法,为进一步推动歌剧繁荣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原创歌剧;角色演唱;平衡;协调  歌剧《娥加美》是林戈尔教授早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性格的作品。整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用
期刊
摘要: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实践育人工作应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是四年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二级学院受到母体学校的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上存在诸多弊端。本人认为二级院校应发挥相对自主的优势,设置适应自身发展的实践类课程,并合理有效地开展,使二级学院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科学性和竞争力。  关键词:二级院校;音乐学;实践;构建  实践类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本科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