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类成分替代中药熊胆的药性分析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临床代替中药熊胆使用的合理性,分别分析它们和中药熊胆存药性上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医学典籍对中药熊胆药性的描述,并参考《中药学》总结熊胆的药性;根据CNKI数据库中胆汁酸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和总结;论文根据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运用本课题组已建立的药性预测模型,预测各胆汁酸的药性,并将预测结果与熊胆的药性相比较。结果:熊胆中的胆汁酸类成分大部分都有苦寒之性,它们药性的加合可体现熊胆的药性组合。结论:熊胆中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均能发挥熊胆的部分作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使用方案。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为了迎接人世后的挑战,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这几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词。去年以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从北五味子粗提物中快速分离制备木脂素类成分。采用两种溶剂系统进行洗脱,溶剂系统分别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9∶1∶5∶5)及正己烷-乙酸乙
本病首先由 Dawson 1933年报告,1967年 Connoly 证实与麻疹有关,国内报道甚少,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987年我院儿科曾遇一例,现报告如下:女,13岁,1987年3月发现无意识哭笑,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儿童及少年。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细菌性感染是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从中耳炎渗出液中分离病原菌的阳性率最高只达60%左右。细菌培养
利用FT-IR、同位素技术和内循环反应等方法考察了CeO_2和P_6O_11的表面羟基及其与CO反应的活性。CeO_2和Pr_6O_11经高温脱气处理后表面大量的碳酸基和羟基脱附。但部分残留的表面羟基反应活性很高,在200℃甚至更低
于1983~1984之间,我们对兰州地区750名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了性别的统计,对体重、身长、头颅诸径线,进行了测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及测量方法1.选有明确预产期,胎龄38~42
本刊是一本充满编辑职业精、气、神的刊物。它凝聚编辑共识,廓清思路,推动编辑学术创新,促进编辑实务规范,繁荣编辑文化。自今年始,本刊新增《编长编短》栏目,旨在推出具有上
近年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称流脑)的某些特殊临床表现和并发症逐渐被认识,有关报道日渐增多,为使临床工作者对此有较全面的了解,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对该病的抢救
明朝大裁员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据此办法,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巡抚(相当于省部级)、抚按(相当于中央驻各省纪委书记)官员54人。万
中国最大的民营图书出版商谋求跨界转型,出书的也要拍电影了。出版业黄金十年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出版市场日渐萎缩,我认为传统出版还远远没到萎缩的时候——好公司活得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