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的图景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ology_leo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没有读过今人专门注解《诗经》的书,我们起码听人说起过此诗的片言只字,偶尔在什么书里看到过一句两句吧?虽然未必能说得出一些字的确切意思,未必知道一些句子历来歧义多端,但脑子里似乎有一个什么东西帮我们完成了理解,让我们觉得自己知道这诗要表达的意思没错吧?或者再说得确切一点,我们几乎不言自明地觉得,不用借助什么注释,一读之下就能进入诗的现场,明确感受到诗的主题不是吗?连这样的诗也要说到宫廷,说到教化,说到国家,也太牵强附会了吧,岂不是古人不懂文学、脑筋古板或者“不学有术”“学随术变”的标志?
  不过,无论对诗旨的理解如何,这首《关雎》写得好,却历来少有异议—即便是经的地位遭到质疑的明清,对本诗的赞美也往往是直凑单微。明戴君恩《读风臆评》:“诗之妙,全在翻空见奇。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扰受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欢欣鼓舞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作实境,便是梦中说梦。”清牛运震《诗志》:“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并解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云:“不伤者,舒而不迫;不淫者,淡而不浓。细读之则有优柔平中之旨,洁净希夷之神。”晚于牛氏百年的方玉润《诗经原始》言:“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既如此,那就先把这绝唱抄在下面,读上几遍再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因为知道一点现代解释学的知识,我们大概会明白,无论什么想法,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应该是某种先入之见,或用术语来说,是某种我们有意或无意接受的“前理解”(Vorverst?ndnis)。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任何解释一开始就必须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同解释就已经‘被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了的,也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先把握中先行給定了的。”或如伽达默尔所说:“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前理解或前见(Vorurteil)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Horizont),是一个人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如不对此有自觉的省察,就根本无法脱离。


  应该不只是关于《诗经》的解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所有的前理解之中,并非古老相传的前理解就自然拥有优势,甚至在某些(时代或思潮的)极端情形当中,传承而来的前理解会被不问情由地激烈抛弃。我有时候猜想,五四时代的人,从海外带来或者从书本读来学术、爱情这些词的时候,顿时觉得眼前一片新事物的光亮,再来看自己从小熟悉的经传,大概会觉得古人陈旧得要命,错谬得离谱吧?从这个方向看,五四一代人阅读《诗经》时看起来全无束缚,却并非一个“空我”,而是抛弃了经传传统的前理解,直接或间接地把来自西方的某一思路更换为新的前理解而已。
  在这个新的前理解里,作为(马克斯·韦伯“诸神之争”意义上)旧神的经传传统被驱逐,整体性的《诗经》涣散为零散的材料,成为现代学科这尊新神的资料库,如胡适在《谈谈〈诗经〉》里所说:“从前的人把这部《诗经》都看得非常神圣,说它是一部经典,我们现在要打破这个观念;假如这个观念不能打破,《诗经》简直可以不研究了。因为《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的经典。”或如顾颉刚在收入《古史辨》的文章里说的那样,他“要使古书仅为古书而不为现代的知识,要使古史仅为古史而不为现代的政治与伦理,要使古人仅为古人而不为现代思想的权威者”,“于《诗》则破坏其文武周公的圣经的地位而建设其乐歌的地位……辨明齐、鲁、韩、毛、郑诸家《诗》说及《诗》序的不合于《三百篇》”。
  当然,五四一代人并非一个完全的整体,不同的意见在当时就有了。比如周作人在《谈“谈谈〈诗经〉”》里,就说上面提到的胡适文章“有些地方太新了,正同太旧了一样的有点不自然”,认为“一人的专制(按如胡适这样的求新)与多数的专制(按如传统经传的守旧)等是一专制。守旧的固然是武断,过于求新者也容易流为别的武断”,结尾引英国民间故事里的文句以警世人:“要大胆,要大胆,但是不可太大胆!”闻一多在《匡斋尺牍》里,则把传统说法和五四以来的新意见,作了次打包清理:“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
  自然,反对旧传统的人没有糊涂到宣称自己的一切思想都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就如同革命性的“文艺复兴”也要借个“复兴”(再生)的名义,人们也往往会在反对传统的同时,倒过来从传统中追认自己的先驱(préfiguration rétroactive)。比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就确认了自己的精神先导:“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作《诗疑》的王柏对他的启发则是:“敢赤裸裸地看《诗经》,使得久已土蚀尘封的古籍显现些真相。”闻一多追述的先驱,则是褪去《诗经》“经”的成分,显明“诗”的成分的古人和今人:“后来经过明人,经过一部分清人……以至于近人,《诗经》中的诗的成分被发现的似乎愈来愈多。”
其他文献
出版物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近年来,与日本设计有关的佳作频出,也是日本设计成功输出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日本就通过优秀的设计作品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俘获了一大批热爱、研究日本设计的西方人—艺术专业的研究者以及商人、建筑师、医生、记者等等。艺术评论家帕崔西亚·格拉汉姆的《日本设计:艺术、审美与文化》一书正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对日本设计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这里的“日本设计”,作为一个观念整体,包
期刊
说起《洋葱皮》,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联想到君特·格拉斯的回忆录,不过请再仔细一点—德语“Beim H?uten der Zwiebel”,转到英文“Peeling the onion”、西语“Pelando la cebolla”、中文“剥洋葱”,都意在显示他摆了一个深思熟虑的造型,一个强力追究自己的动作;但这里要说的一本书更加内敛,《洋葱皮》,原文写作Tela de sevoya,直译是洋葱的“布
期刊
一  记得一九九八年夏回到上海,机场大巴从浦东过江,外滩,一片灯火通明突现在眼前,恍若迪士尼幻美世界。惊艳铭刻在记忆里,然而过去并没有随着告别的手势而消失。那时我在哈佛准备博士论文,回来收集有关周瘦鹃的资料。十年暌违,旧友新知相聚,谈起我写了几篇有关“革命”的文章,得到许多鼓励,回美国后于是把箧中的资料置于一边,一头扎进哈佛燕京图书馆,继王韬、梁启超之后写了孙中山、茅盾等章节,二○○○年出版了《“
期刊
“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南京爆发了大规模学生运动,中央大学的教学一度陷入停滞,校长人选迟迟未定,工资仅发二三成。于是,吴梅(字瞿安,1884-1939)携眷返回苏州老家。紧接着“一·二八”抗战爆发,苏沪一带人心惶惶,在一片烽火中度过了一九三二年的春节。到了三月间,战事日趋严重,苏城或有不保之虞,当时避兵移居者或往乡下,或往湖州一带,吴家也乱成一团,拿不定北上河洛或避兵淮扬的主意。吴梅认为不行则已
期刊
一  曾经有几年,每到圣诞节,我和家人都喜欢开车沿着纵贯北美的101号公路,从阴郁多雨的温哥华,驶向阳光灿烂的加州,一路浏览西海岸的风光景色。在辽阔的海洋,和郁郁葱葱的红松林之间,加州那些分布在金色沙滩上的小城镇,从旧金山南边的蒙特瑞,到洛杉矶北边的圣芭芭拉,红瓦白墙,鲜花盛开,犹如一处处人间乐园,给人一种错觉,这里永远好天气好风光,财富和青春也永远挥霍不完。  在硅谷的经济,好莱坞的影视,以及西
期刊
大致说来,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沉船》建基于一个双重结构:对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挖掘,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源于对生、死、自由等基本命题的困惑,翼人触摸到了自己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交汇点,找到了进入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基点和入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宗教信仰,则为翼人的追问提供了丰厚的情感和思想支撑,增强了他面对生命本体问题时的底气与胸襟,开拓了诗人的心灵视界和生命境界。“河流”是翼人对本民族原始
期刊
关于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卒年:辞世时才二十五岁(图1)。  紧接着这个岁数的是另一组数字:在仅仅六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造了上千幅让人过目难忘的画作,还招来了大批的模仿者,甚至伪造犯。  这么说虽然正确无误,听来却有陈词滥调之嫌。在那些整天和他混在一起的人眼中,甘于庸常就等于冒犯品味。  所以,更好的开头是他死于肺结核。更好,因为这几乎是那些天妒英才而早夭
期刊
二○一七年八月美国“右翼大团结”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镇(Charlorttsville)举行示威导致暴力冲突后,我泛览各种报道和评论,不禁想起七十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瑞典学者贡纳尔·默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898-1987)的名著《美国的两难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制》(An American Dilemma: 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
期刊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与明末清初大才子冒辟疆同宗,举人出身,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冒广生一生辗转南北,但与苏州籍的江标、顾麟士、曹元忠、金心兰及客居吴门的吴俊卿、费念慈等相识相知,通过解读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编的《冒广生友朋书札》及馆藏过云楼友朋书信,可以
期刊
“她们真可爱啊—年轻的女孩子意气风发,美丽的头发在风中飘散,像两只福娃。”  姚皓韵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她的小说《她们说》的结尾。读至此处人们或许会一时发怔:福娃?一  福娃—风靡一时的奥运吉祥物,在太多信息、太多圖像、太多选择与可能性的冲击之下,早已褪色成记忆尽头的一缕黯淡微光,超速发展的网络正加速覆盖着过往的一切,这种覆盖是如此彻底,以至于人们已经不能想象自己在福娃年代的生活方式—没有微博、微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