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书结缘、因书致富的故事,在我们的采访中已不鲜见。太多的村民们在农家书屋获得知识、实现梦想。潜移默化中,农家书屋改变着村庄,给村民们带来生产技术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文化素养的同时,文化大院、祠堂书屋也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因为书籍,原本冷清的村庄热闹起来;因为书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有了寄托;因为书籍,原本反目的夫妻变得和睦恩爱……
斗笠、蓑衣、钉耙……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些原始的工具。汽灯、火钳、洋线陀……曾经在农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如今也是鲜有人知,只存放在老人们模糊而陈旧的记忆中。
在神山村江雪书屋,这些行将消失的农具被整齐地陈列于室。书屋的主人叹言:“这些看似粗糙简陋的工具,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财富,这是中国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该也不能被遗忘。”
江雪书屋立于蒸水河畔,狮子山北麓,楼高三层。简约的中式风格,有着鲜明的江南特色。
书屋是已故作家蒋薛的子女根据父亲遗愿出资修建的。从神山村走出去的蒋薛,深知读书的重要,他生前一直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可一直未能如愿。2010年8月,蒋薛先生的家人决定将老人生前收藏的书、音像制品、字画全部捐给故乡用作公益,并自筹资金在祖宅基础上改建江雪书屋。
已经八旬高龄的蒋老爹,幼时因为家贫不能到学堂读书,但凡能借到的书籍他都会认真研读,是村里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但是年轻时迫于压力,他为一家生计而奔波,离自己喜爱的书籍越来越远,这成了老人毕生的遗憾。江雪书屋的修建,让已迈入耋耄之年的老人欣喜不已,他成了书屋的常客。对传统文化书籍偏爱有加的他,在这里找到很多年少时想读却未得的书籍,“老了老了倒又进了 ‘学堂’,此生无憾了!”老人感慨道。
江雪书屋除设有图书馆外,还辟有“江流传统农具收藏馆”、“江洋扑克收藏馆”、“蒋氏家族名人长廊”及“江心美术书画室”。看到久违的农具、工具摆放进收藏馆,对于村民们来说是件不解的事儿。得知现在很多城里人对农耕文化感兴趣,甚至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些,村民们被这意外的“认可”触动,原来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如此新奇。
现在的江雪书屋已经成了神山村村民们读书、会友、休闲以及开展小型培训教育活动的综合场所。
在衡南县,像江雪书屋这样有特色的文化书屋还有1000多处。从上世纪末开始,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以自家院落为平台,建起农家书屋,吸引附近村民在这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以文体活动健筋骨,或以琴棋书画养精神,让乡亲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衡南县车江镇樟树湾村,有一幢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这就是闻名湘南的李祠仙根书院。李家祠堂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二年,仙根书院建于嘉庆十三年,曾藏书十万册,不少名人墨客闻名至此参观踏访,一时蜚声海内,被称为湘南第一书院。
2008年,衡阳农家书屋工程开建,这里被选为落址点,在已有藏书的基础上添置了更多适应现代农村、农民需要的书籍、音像资料。农家书屋建成后,村民可以随时来到书院看书下棋、写字画画……古老书院被注入新鲜血液。
因为来书院看书的以老人和孩子居多,书屋管理员李小平以及李祠后裔李先洲老人不约而同动了办所学校的念头。“祠堂可以提供场地,书屋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课余所需,这样孩子们既有可以学习交流的地方,家长们也放心,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想法得到了附近三村五寨村邻的支持。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来询问报名的村民络绎不绝。从这个村庄走出的人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为学校联系老师的,有捐钱助物的,有自动请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
今年8岁的何晓文,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父母离异后随打工父亲生活在衡阳的她,居无定所。父亲再婚后,家里又添了个弟弟,这让本来就不被重视的她再度被冷淡,眼看着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无人提及此事。
老家要建学堂的消息传到晓文父母耳中,她被父亲送到学校。胆小怕事、别人多看她一眼都会哆嗦的晓文,刚到学校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在哪里都形单影只。生活老师刘恒玉从别人口中得知她的遭遇后,不由对这个小姑娘多了几分怜爱,不但在衣食起居上照顾得体贴周到,有时间还陪她说话聊天,晚上陪她一起睡觉。
两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晓文开朗活泼,除了寒暑假到父亲那生活两三个月,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没有见过生母的她,在学校得到了不曾享受过的“母爱”。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如今的李祠仙根书院不仅是附近几个村庄、几千村民学习知识技术的摇篮,还是近200名留守儿童的新家。
读书挽回婚姻
吃过晚饭,湖南省临湘市定湖镇大和村的丁会云收拾着碗筷,看着旁边和父亲躲猫猫的双胞胎儿子,听到他们哈哈的笑声,她满足地笑了。看到如此温馨的一幕,你一定想不到,几年前她们小夫妻关系恶化,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我嫁到他家已整整七年了,刚结婚时,夫妻和和美美,但是,随着双胞胎儿子的出世,家里一下子乱了套,与琐碎的柴米油盐打交道,让我们所有的柔温情全都不见了。婚前的那些海誓山盟,荡然无存。”提起那段日子,丁会云唏嘘不已。
为缓解婚姻压力,丁会云从打牌中找慰藉,有时候在牌桌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不做饭也不管孩子,夫妻关系越来越紧张。
2008年,大和村农家书屋建起来了,曾经有过文学梦想的丁会云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渐渐的,她去书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这年5月的一天,刚和丈夫大吵一架的丁会云又一次来到农家书屋,随手拿起一本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杂志翻阅。气鼓鼓的她看到其中一篇《既然不恨,就好好地爱吧》的文章,立刻被吸引住了。文中说,夫妻双方如果还有感情存在,如果没有达到非离婚不可的地步,那么就好好地爱吧,好好地过日子吧。
丁会云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丈夫是一名村官,总的来说人品还是优秀的;公婆对她也很好;一对双胞胎儿子,聪明伶俐,是她心头永远的牵挂。“当时我就想,既然我对我的婚姻与家庭不存在恨,那么我就应该像文章中说的,好好地爱这个家。我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丁会云对记者说。
丁会云回家,看见丈夫正在淘米,两个儿子用粉笔画画,“我接过丈夫手里的锅。看到个性倔强的我竟在吵架后主动做家务,丈夫很意外,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把儿子的名字叫得特别响亮,父子仨笑得特别开心。”说到这里,丁会云满脸的笑容。
夫妻和好了,丁会云更痴迷农家书屋了。“我在书屋看到很多有意义、很受启发的文章,慢慢地我的脾气变了,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与丈夫偶有争吵,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尽量避免硬碰硬。丈夫认为我变了一个人,很多事主动征求我的意见,尊重我的看法。我们的生活比刚结婚时还融洽。”
在丁会云的影响下,丈夫和两个儿子也加入读书的行列,他们家最常见的画面是,一人一本书,在温暖的灯光下安静地阅读。
因为书籍,原本冷清的村庄热闹起来;因为书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有了寄托;因为书籍,原本反目的夫妻变得和睦恩爱……
斗笠、蓑衣、钉耙……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些原始的工具。汽灯、火钳、洋线陀……曾经在农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如今也是鲜有人知,只存放在老人们模糊而陈旧的记忆中。
在神山村江雪书屋,这些行将消失的农具被整齐地陈列于室。书屋的主人叹言:“这些看似粗糙简陋的工具,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财富,这是中国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该也不能被遗忘。”
江雪书屋立于蒸水河畔,狮子山北麓,楼高三层。简约的中式风格,有着鲜明的江南特色。
书屋是已故作家蒋薛的子女根据父亲遗愿出资修建的。从神山村走出去的蒋薛,深知读书的重要,他生前一直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可一直未能如愿。2010年8月,蒋薛先生的家人决定将老人生前收藏的书、音像制品、字画全部捐给故乡用作公益,并自筹资金在祖宅基础上改建江雪书屋。
已经八旬高龄的蒋老爹,幼时因为家贫不能到学堂读书,但凡能借到的书籍他都会认真研读,是村里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但是年轻时迫于压力,他为一家生计而奔波,离自己喜爱的书籍越来越远,这成了老人毕生的遗憾。江雪书屋的修建,让已迈入耋耄之年的老人欣喜不已,他成了书屋的常客。对传统文化书籍偏爱有加的他,在这里找到很多年少时想读却未得的书籍,“老了老了倒又进了 ‘学堂’,此生无憾了!”老人感慨道。
江雪书屋除设有图书馆外,还辟有“江流传统农具收藏馆”、“江洋扑克收藏馆”、“蒋氏家族名人长廊”及“江心美术书画室”。看到久违的农具、工具摆放进收藏馆,对于村民们来说是件不解的事儿。得知现在很多城里人对农耕文化感兴趣,甚至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些,村民们被这意外的“认可”触动,原来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如此新奇。
现在的江雪书屋已经成了神山村村民们读书、会友、休闲以及开展小型培训教育活动的综合场所。
在衡南县,像江雪书屋这样有特色的文化书屋还有1000多处。从上世纪末开始,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以自家院落为平台,建起农家书屋,吸引附近村民在这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或以文体活动健筋骨,或以琴棋书画养精神,让乡亲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衡南县车江镇樟树湾村,有一幢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这就是闻名湘南的李祠仙根书院。李家祠堂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二年,仙根书院建于嘉庆十三年,曾藏书十万册,不少名人墨客闻名至此参观踏访,一时蜚声海内,被称为湘南第一书院。
2008年,衡阳农家书屋工程开建,这里被选为落址点,在已有藏书的基础上添置了更多适应现代农村、农民需要的书籍、音像资料。农家书屋建成后,村民可以随时来到书院看书下棋、写字画画……古老书院被注入新鲜血液。
因为来书院看书的以老人和孩子居多,书屋管理员李小平以及李祠后裔李先洲老人不约而同动了办所学校的念头。“祠堂可以提供场地,书屋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课余所需,这样孩子们既有可以学习交流的地方,家长们也放心,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想法得到了附近三村五寨村邻的支持。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来询问报名的村民络绎不绝。从这个村庄走出的人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为学校联系老师的,有捐钱助物的,有自动请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
今年8岁的何晓文,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父母离异后随打工父亲生活在衡阳的她,居无定所。父亲再婚后,家里又添了个弟弟,这让本来就不被重视的她再度被冷淡,眼看着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无人提及此事。
老家要建学堂的消息传到晓文父母耳中,她被父亲送到学校。胆小怕事、别人多看她一眼都会哆嗦的晓文,刚到学校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在哪里都形单影只。生活老师刘恒玉从别人口中得知她的遭遇后,不由对这个小姑娘多了几分怜爱,不但在衣食起居上照顾得体贴周到,有时间还陪她说话聊天,晚上陪她一起睡觉。
两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晓文开朗活泼,除了寒暑假到父亲那生活两三个月,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没有见过生母的她,在学校得到了不曾享受过的“母爱”。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如今的李祠仙根书院不仅是附近几个村庄、几千村民学习知识技术的摇篮,还是近200名留守儿童的新家。
读书挽回婚姻
吃过晚饭,湖南省临湘市定湖镇大和村的丁会云收拾着碗筷,看着旁边和父亲躲猫猫的双胞胎儿子,听到他们哈哈的笑声,她满足地笑了。看到如此温馨的一幕,你一定想不到,几年前她们小夫妻关系恶化,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我嫁到他家已整整七年了,刚结婚时,夫妻和和美美,但是,随着双胞胎儿子的出世,家里一下子乱了套,与琐碎的柴米油盐打交道,让我们所有的柔温情全都不见了。婚前的那些海誓山盟,荡然无存。”提起那段日子,丁会云唏嘘不已。
为缓解婚姻压力,丁会云从打牌中找慰藉,有时候在牌桌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不做饭也不管孩子,夫妻关系越来越紧张。
2008年,大和村农家书屋建起来了,曾经有过文学梦想的丁会云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渐渐的,她去书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这年5月的一天,刚和丈夫大吵一架的丁会云又一次来到农家书屋,随手拿起一本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杂志翻阅。气鼓鼓的她看到其中一篇《既然不恨,就好好地爱吧》的文章,立刻被吸引住了。文中说,夫妻双方如果还有感情存在,如果没有达到非离婚不可的地步,那么就好好地爱吧,好好地过日子吧。
丁会云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丈夫是一名村官,总的来说人品还是优秀的;公婆对她也很好;一对双胞胎儿子,聪明伶俐,是她心头永远的牵挂。“当时我就想,既然我对我的婚姻与家庭不存在恨,那么我就应该像文章中说的,好好地爱这个家。我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丁会云对记者说。
丁会云回家,看见丈夫正在淘米,两个儿子用粉笔画画,“我接过丈夫手里的锅。看到个性倔强的我竟在吵架后主动做家务,丈夫很意外,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把儿子的名字叫得特别响亮,父子仨笑得特别开心。”说到这里,丁会云满脸的笑容。
夫妻和好了,丁会云更痴迷农家书屋了。“我在书屋看到很多有意义、很受启发的文章,慢慢地我的脾气变了,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与丈夫偶有争吵,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尽量避免硬碰硬。丈夫认为我变了一个人,很多事主动征求我的意见,尊重我的看法。我们的生活比刚结婚时还融洽。”
在丁会云的影响下,丈夫和两个儿子也加入读书的行列,他们家最常见的画面是,一人一本书,在温暖的灯光下安静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