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亚洲艺术异军突起,已成为国际艺术市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随着今年7月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艺术市场之间的频繁互动,也必将牵动包括香港、东南亚等在内的整个亚洲艺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针对这种格局,上海800号艺术区在7月18日到20日三天举办首届艺术投资论坛。作为一次艺术产业界高级别的对话,此次活动邀集了两岸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及学术背景的专家和顶尖艺术品投资收藏界顾问前来现身说法,探讨如何把握当前所面对的艺术市场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发起与主持人是洪平涛先生,上海800号艺术区总策划、上海800拍卖暨敦煌艺术中心创办人、上海保利拍卖总经理。曾任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他以20多年丰富的艺术市场和多次主持艺术论坛的经验,充分调动演讲者与观众的沟通与互动,实现演讲者与听者之间深度的了解与沟通。以下是记者采集整理的关于当代艺术的精彩内容。
当代艺术:天价泡沫抑或时代主流
当代艺术一边维系着当前全社会的艺术倾诉激情,一边承受着非左即右的强烈的评价挤压。当代艺术到底整个就是沙上聚塔的泡沫,还是未来艺术大厦的支柱?这种话题由于牵涉了后殖民、文化控制等政治主题,也裹挟了暴富、操盘等小民白日梦想,所以呈现出全社会语言狂欢的特征,而本身也成了人尽可言的轻浮泡沫。
在论坛上,主持人洪平涛先生也坏坏地挑逗着各路专家,他问道:“看当代艺术2005年、2006年价格上升,但一两年后下降,其中有无涉及炒作?”
对此命题,作为实战派代表,且已赚到真金白银的资深艺术投资顾问伍劲坦然接招。他一向认为,当代艺术分上下半场,这次春季拍卖起了波折,成交率下降,价格分化严重,“比如张晓刚,就是艺术品银行的‘招商银行’,是各基金必须持有的,他下降,大家都下降,现在大家看见他的作品在一个不合适他身份的普通价格上流拍,这个是不少人讲当代艺术利空的重要信号”。那怎么理解这种波折呢?伍劲认为,经过2007年狂飙,2008年春季拍卖可看作是中场休息。整个上半场,200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即使是莽撞的投资者也认为当时进场投资者如伍劲者太胆大。现在当代艺术价格的剧烈震动,不亚于股市从6000点下滑到3000点。“但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作品,还维系在100万以上。在经历了一个大起飞阶段后,2007年秋到达阶段性高点,涌现了大量上千万的作品,当时多数是真实的。而到了2008年,上千万的就罕见了,连500万的也难以见到,原因是宏观形势的调整。房产股市都受影响,房产是按揭的,缩水15%就等于股市、艺术品缩水50%,如果房产缩水30%就是负资产了。宏观调控,资本的流动性受限制,活钱少了,而艺术品市场的活跃是基于闲暇资本,所以今年的波折一点也不奇怪”。至于未来,身为民生银行艺术基金顾问、炎黄艺术馆新任副馆长、《Hi艺术》艺术顾问的伍劲抱乐观的期许:“下一步的主题,是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个行业会存在,会跟着GDP增长而成长,宏观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他的基本判断。
而风头正劲的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市场投资分析专家赵力则动用了专业数据分析,展开了对此命题的正规集团冲锋。他认为,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得还原到全球背景下去关照。在艺术资源全球化的前提下,整合艺术市场最需要的信息化已经得到充分达成。“艺术投资,最核心的是门槛在于信息不对称,全球化带来的艺术资源信息化使得这个障碍被扫除”。他举了一个印度的例子,说印度当代艺术家最近整体上升,个别艺术家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但是大部分的艺术家还只是参与南亚双年展,这几年才走出区域。“但其实我们通过网络,就已经了解他们了,信息通路多了,信息透明了,美林、凯捷的全球富豪报告中说得分明:艺术繁荣的原因是信息透明。”
赵力先生认为,艺术资本的规模化,充裕的全球资本已经进入整合并转强的态势,资本的互参性不可忽视。他认为,国际上有评价说中国当代艺术是由中国炒家操盘而起的说法(如《英国OFT》、《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是不客观的,有的国内评论更涉及外国资本炒作、意识形态侵入等指责。“真正的情况,如当时去伦敦、纽约看拍卖的话就知道,很多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最后买到者最有发言权。要说泡沫,大家都有作用力,或者说是国外资本与国内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认为,资本是有流动性的,资本是要牟利的,比如热钱,当代艺术出现的高增长、高回报带来了资本对市场的期望值。如果没有资本的流动性,难以有目前的规模,资本的积聚,是对核心资源的竞争。资本在选择上又有分散的特点,显著的例证是全球资本对所谓“新兴市场”的掠夺,如印度、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成为全球资本新的投资方向。“其实俄罗斯、印度的当代艺术的局部板块受资本追捧的程度远远超过中国。”
对于当代艺术的判断,李旭先生身为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与当代艺术著名策展人、艺评家,其立场已然分明。只是李旭也承认,不少事情需要放置到一个历史空间中去关照,才有价值。他说,“看现在人写的美术史比较无聊,很多人都是朋友,折中美术史,是一部情绪性的美术史。”
而同样来自台湾的胡懿勋、陆洁民先生也对当代艺术的基本面持肯定的判断。作为有多年市场经验的独立经纪人,兼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顾问,陆洁民先生从战略层面入手分析,他认为,一个富裕起来的民族、国家必然要买回她的历史与文化,起作用的“不是政治,不是丑化,是钱”。他说,地球上最后一个十三亿消费市场要富有起来,那些已经在其他新兴富裕国家从购买艺术品中尝到甜头的资本,无法忽视中国这个势头。以前认为中国可能富有起来,做投资尝试,现在看见中国真的要富起来了。“如果他拿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作,他会怎么办?会抛售?会短线操作?不是,就该留给儿子。因为要符合具备他们传统家族的气质,作为一线藏家,如果没有中国一线藏家作品,很没面子,所以他不卖了。他不卖的话,那么你说谁是最后一棒呢,如果他们不败,那么谁是倒霉鬼呢?”
而胡先生是从艺术投资战术层面分析的。作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学教授、艺评专家,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跨越多领域、多空间的艺术达人,他认为,当代艺术的泡沫也好,最后一棒也罢,“很可能没有那么一个倒霉鬼。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人数的量·大,是有一定群体护盘的。崩盘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代艺术预测:新一波行情会眷顾淮
当代艺术的未来,是一个空泛而无法回避的话题,其实,在各位专家肯定当代艺术基本面的时候,未来的价值就已经蕴涵在其中。洪平涛先生现场给的问 题是,以前在拍卖行与画廊有很多故事,一万一张的画不多久就一千多万,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胡懿勋的回答十分简明,他说“我给大家一个良心建议:一夜致富的可能几乎没有。”这契合了他的学者立场。陆洁民是当代艺术基本面的肯定者,但是他也觉得,市场只认领头羊,那些被大家公认能进入艺术史的明星地位会被巩固,而新手从一万成为1000万的机会很小。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经过大变革,“如果美的价值回归被大众接受,如果一定需要一个预言,那么我说北京画院里那些默默无闻画得很好的画家,以及水墨画将可能成为未来的明星。”
同样的问题,伍劲则显得有话要说与有备而来。他明确地认为“70后艺术家是下一个潮流焦点,尹朝阳是70后的开始,现在他是38岁,目前是黄金时期”。“2008年春季明星艺术家是曾梵志,拍卖总金额超过1.6亿,但是也不如去年的2.6亿。年轻艺术家成交状况,35岁以下,李晖457万,陈可200万”。他指出这些与已经成熟的明星之间的差别,是从400万到两个亿,这个差距就是未来的想像空间。“我的选择是中国艺术家,境外的我不熟悉,连台湾的艺术家信息我了解也非常有限,信息是不对称的”。
他认为,艺术品出现天价,是因为出现了富有人群。日本虽然有价格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村上隆,但百亿富翁的群体数量柱状图显示,10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比中国少,日本的富翁收入更平均,中国更集中。而天价作品是需要成组的阶层支撑的。
目前大陆居民存款超过20万亿,公司存款余额超过21万亿。伍劲指出:个人理财,理的就是这些财。今年新房销售动用了其中的三万亿,总体来看大家投资方向有限,普通人只在股市、房产与艺术之间做选择。目前的投资只消化一个小比例,所以未来投资理财中,切一小块给当代艺术,就是一个大蛋糕。“尹朝阳作品今年的行情600万,十年前最贵不过10万。高璃作品两年前价格不超过8万,今年已经100万出头。选对有增长空间的艺术家,就有未来。印度1979年出生的艺术家其作品已经卖出500万美元,这个价格与中国大陆年轻一代之间有想像空间。”
他接着分析说,中国国力持续上升,资本市场建设发展很快,目前来看,艺术品具有金融衍生品的性质。“现在艺术市场与股市完全一致,以前则无关”。他认为从中国经济基本面分析,中国当代艺术是有空间的,不过他也坦诚地谈到:“五年后,当代艺术作品热门交易中的90%都不会有一丁点回报,只有1%会成为神话,9%被追捧,我以我10年的经历,相信这点。”
李旭发言认为,笔墨当随时代,藏家在变,当时买写实画派的人还在吗?现在是谁在买画?接受什么美学?当代艺术家中不少人不是靠作品成名,而是靠传播成名。方力钧、刘小东借助电影的传播力量。而根据藏家年龄来分析,每个阶层都有自己对童年的记忆,都需要寻找生活经历在艺术中的反映。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认同美学,只有找到自己认同的部分,才会舒服,所以藏家群体的消费分析十分重要。
伍劲赞同这个说法,他佐证说:“陈逸飞60岁,买家是上世纪50年代生的;曾梵志40岁,买家是台湾电子企业家,40岁;毛焰40岁未到,买家是70年代人。所以我鼓吹投资70后,是因为现在买家的构成变化了,尹朝阳的买家是1977年生的,未来卖家年轻了,更年轻的收藏家崛起,70后收藏家崛起,未来80后崛起。这个是本质。”
伍劲认为,最近价格起落比较大的写实板块,恰好佐证了他对未来当代艺术前途的信心。他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独到视角,他说,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发现当代艺术在媒介上传播力度大大大于王沂东他们,更像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既时尚,又时髦。“写实画家们缺乏准备,心态停留在19世纪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富人眼中的点心,但是艾未未们认为我就是这个社会的富人,最成功人士。”
他接着分析说,当初罗中立的《父亲》,是以600元卖掉的,到现在的这种价格,其间认识价值需要15甚至30年的时间,而30年可以天翻地覆。“我现在还看不清楚21世纪什么是重要的,所以投注,好在赌注不大”。伍劲快人快语,尽显投资客本色。
在当代艺术未来的品类期待上,李旭馆长陈述了自己的观察:“除了卡通,新概念,70后,仍然有很多空间。例如影像艺术,其上世纪90年代价格从几百美元到几十万美元,很多人觉得无法收藏。当然,彩色影像收藏是世界级难题。其实一般美术馆的做法是一下买两张,一张保存,一张陈列,等待彩色摄影保存技术的出现。另一个保护方式,在合同中注明,如遇见褪色,就换一张,继承编号,原来的销毁。至于多媒体艺术已经进入了国家企业机构与政府的采购视野。”对此话题,赵力在休息时说:“影像艺术目前最合适的是持有。”
本次发起与主持人是洪平涛先生,上海800号艺术区总策划、上海800拍卖暨敦煌艺术中心创办人、上海保利拍卖总经理。曾任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他以20多年丰富的艺术市场和多次主持艺术论坛的经验,充分调动演讲者与观众的沟通与互动,实现演讲者与听者之间深度的了解与沟通。以下是记者采集整理的关于当代艺术的精彩内容。
当代艺术:天价泡沫抑或时代主流
当代艺术一边维系着当前全社会的艺术倾诉激情,一边承受着非左即右的强烈的评价挤压。当代艺术到底整个就是沙上聚塔的泡沫,还是未来艺术大厦的支柱?这种话题由于牵涉了后殖民、文化控制等政治主题,也裹挟了暴富、操盘等小民白日梦想,所以呈现出全社会语言狂欢的特征,而本身也成了人尽可言的轻浮泡沫。
在论坛上,主持人洪平涛先生也坏坏地挑逗着各路专家,他问道:“看当代艺术2005年、2006年价格上升,但一两年后下降,其中有无涉及炒作?”
对此命题,作为实战派代表,且已赚到真金白银的资深艺术投资顾问伍劲坦然接招。他一向认为,当代艺术分上下半场,这次春季拍卖起了波折,成交率下降,价格分化严重,“比如张晓刚,就是艺术品银行的‘招商银行’,是各基金必须持有的,他下降,大家都下降,现在大家看见他的作品在一个不合适他身份的普通价格上流拍,这个是不少人讲当代艺术利空的重要信号”。那怎么理解这种波折呢?伍劲认为,经过2007年狂飙,2008年春季拍卖可看作是中场休息。整个上半场,200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即使是莽撞的投资者也认为当时进场投资者如伍劲者太胆大。现在当代艺术价格的剧烈震动,不亚于股市从6000点下滑到3000点。“但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作品,还维系在100万以上。在经历了一个大起飞阶段后,2007年秋到达阶段性高点,涌现了大量上千万的作品,当时多数是真实的。而到了2008年,上千万的就罕见了,连500万的也难以见到,原因是宏观形势的调整。房产股市都受影响,房产是按揭的,缩水15%就等于股市、艺术品缩水50%,如果房产缩水30%就是负资产了。宏观调控,资本的流动性受限制,活钱少了,而艺术品市场的活跃是基于闲暇资本,所以今年的波折一点也不奇怪”。至于未来,身为民生银行艺术基金顾问、炎黄艺术馆新任副馆长、《Hi艺术》艺术顾问的伍劲抱乐观的期许:“下一步的主题,是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个行业会存在,会跟着GDP增长而成长,宏观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他的基本判断。
而风头正劲的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市场投资分析专家赵力则动用了专业数据分析,展开了对此命题的正规集团冲锋。他认为,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得还原到全球背景下去关照。在艺术资源全球化的前提下,整合艺术市场最需要的信息化已经得到充分达成。“艺术投资,最核心的是门槛在于信息不对称,全球化带来的艺术资源信息化使得这个障碍被扫除”。他举了一个印度的例子,说印度当代艺术家最近整体上升,个别艺术家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但是大部分的艺术家还只是参与南亚双年展,这几年才走出区域。“但其实我们通过网络,就已经了解他们了,信息通路多了,信息透明了,美林、凯捷的全球富豪报告中说得分明:艺术繁荣的原因是信息透明。”
赵力先生认为,艺术资本的规模化,充裕的全球资本已经进入整合并转强的态势,资本的互参性不可忽视。他认为,国际上有评价说中国当代艺术是由中国炒家操盘而起的说法(如《英国OFT》、《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是不客观的,有的国内评论更涉及外国资本炒作、意识形态侵入等指责。“真正的情况,如当时去伦敦、纽约看拍卖的话就知道,很多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最后买到者最有发言权。要说泡沫,大家都有作用力,或者说是国外资本与国内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认为,资本是有流动性的,资本是要牟利的,比如热钱,当代艺术出现的高增长、高回报带来了资本对市场的期望值。如果没有资本的流动性,难以有目前的规模,资本的积聚,是对核心资源的竞争。资本在选择上又有分散的特点,显著的例证是全球资本对所谓“新兴市场”的掠夺,如印度、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成为全球资本新的投资方向。“其实俄罗斯、印度的当代艺术的局部板块受资本追捧的程度远远超过中国。”
对于当代艺术的判断,李旭先生身为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与当代艺术著名策展人、艺评家,其立场已然分明。只是李旭也承认,不少事情需要放置到一个历史空间中去关照,才有价值。他说,“看现在人写的美术史比较无聊,很多人都是朋友,折中美术史,是一部情绪性的美术史。”
而同样来自台湾的胡懿勋、陆洁民先生也对当代艺术的基本面持肯定的判断。作为有多年市场经验的独立经纪人,兼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顾问,陆洁民先生从战略层面入手分析,他认为,一个富裕起来的民族、国家必然要买回她的历史与文化,起作用的“不是政治,不是丑化,是钱”。他说,地球上最后一个十三亿消费市场要富有起来,那些已经在其他新兴富裕国家从购买艺术品中尝到甜头的资本,无法忽视中国这个势头。以前认为中国可能富有起来,做投资尝试,现在看见中国真的要富起来了。“如果他拿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作,他会怎么办?会抛售?会短线操作?不是,就该留给儿子。因为要符合具备他们传统家族的气质,作为一线藏家,如果没有中国一线藏家作品,很没面子,所以他不卖了。他不卖的话,那么你说谁是最后一棒呢,如果他们不败,那么谁是倒霉鬼呢?”
而胡先生是从艺术投资战术层面分析的。作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学教授、艺评专家,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跨越多领域、多空间的艺术达人,他认为,当代艺术的泡沫也好,最后一棒也罢,“很可能没有那么一个倒霉鬼。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人数的量·大,是有一定群体护盘的。崩盘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代艺术预测:新一波行情会眷顾淮
当代艺术的未来,是一个空泛而无法回避的话题,其实,在各位专家肯定当代艺术基本面的时候,未来的价值就已经蕴涵在其中。洪平涛先生现场给的问 题是,以前在拍卖行与画廊有很多故事,一万一张的画不多久就一千多万,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胡懿勋的回答十分简明,他说“我给大家一个良心建议:一夜致富的可能几乎没有。”这契合了他的学者立场。陆洁民是当代艺术基本面的肯定者,但是他也觉得,市场只认领头羊,那些被大家公认能进入艺术史的明星地位会被巩固,而新手从一万成为1000万的机会很小。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经过大变革,“如果美的价值回归被大众接受,如果一定需要一个预言,那么我说北京画院里那些默默无闻画得很好的画家,以及水墨画将可能成为未来的明星。”
同样的问题,伍劲则显得有话要说与有备而来。他明确地认为“70后艺术家是下一个潮流焦点,尹朝阳是70后的开始,现在他是38岁,目前是黄金时期”。“2008年春季明星艺术家是曾梵志,拍卖总金额超过1.6亿,但是也不如去年的2.6亿。年轻艺术家成交状况,35岁以下,李晖457万,陈可200万”。他指出这些与已经成熟的明星之间的差别,是从400万到两个亿,这个差距就是未来的想像空间。“我的选择是中国艺术家,境外的我不熟悉,连台湾的艺术家信息我了解也非常有限,信息是不对称的”。
他认为,艺术品出现天价,是因为出现了富有人群。日本虽然有价格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村上隆,但百亿富翁的群体数量柱状图显示,10亿美元以上的富翁比中国少,日本的富翁收入更平均,中国更集中。而天价作品是需要成组的阶层支撑的。
目前大陆居民存款超过20万亿,公司存款余额超过21万亿。伍劲指出:个人理财,理的就是这些财。今年新房销售动用了其中的三万亿,总体来看大家投资方向有限,普通人只在股市、房产与艺术之间做选择。目前的投资只消化一个小比例,所以未来投资理财中,切一小块给当代艺术,就是一个大蛋糕。“尹朝阳作品今年的行情600万,十年前最贵不过10万。高璃作品两年前价格不超过8万,今年已经100万出头。选对有增长空间的艺术家,就有未来。印度1979年出生的艺术家其作品已经卖出500万美元,这个价格与中国大陆年轻一代之间有想像空间。”
他接着分析说,中国国力持续上升,资本市场建设发展很快,目前来看,艺术品具有金融衍生品的性质。“现在艺术市场与股市完全一致,以前则无关”。他认为从中国经济基本面分析,中国当代艺术是有空间的,不过他也坦诚地谈到:“五年后,当代艺术作品热门交易中的90%都不会有一丁点回报,只有1%会成为神话,9%被追捧,我以我10年的经历,相信这点。”
李旭发言认为,笔墨当随时代,藏家在变,当时买写实画派的人还在吗?现在是谁在买画?接受什么美学?当代艺术家中不少人不是靠作品成名,而是靠传播成名。方力钧、刘小东借助电影的传播力量。而根据藏家年龄来分析,每个阶层都有自己对童年的记忆,都需要寻找生活经历在艺术中的反映。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认同美学,只有找到自己认同的部分,才会舒服,所以藏家群体的消费分析十分重要。
伍劲赞同这个说法,他佐证说:“陈逸飞60岁,买家是上世纪50年代生的;曾梵志40岁,买家是台湾电子企业家,40岁;毛焰40岁未到,买家是70年代人。所以我鼓吹投资70后,是因为现在买家的构成变化了,尹朝阳的买家是1977年生的,未来卖家年轻了,更年轻的收藏家崛起,70后收藏家崛起,未来80后崛起。这个是本质。”
伍劲认为,最近价格起落比较大的写实板块,恰好佐证了他对未来当代艺术前途的信心。他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独到视角,他说,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发现当代艺术在媒介上传播力度大大大于王沂东他们,更像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既时尚,又时髦。“写实画家们缺乏准备,心态停留在19世纪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富人眼中的点心,但是艾未未们认为我就是这个社会的富人,最成功人士。”
他接着分析说,当初罗中立的《父亲》,是以600元卖掉的,到现在的这种价格,其间认识价值需要15甚至30年的时间,而30年可以天翻地覆。“我现在还看不清楚21世纪什么是重要的,所以投注,好在赌注不大”。伍劲快人快语,尽显投资客本色。
在当代艺术未来的品类期待上,李旭馆长陈述了自己的观察:“除了卡通,新概念,70后,仍然有很多空间。例如影像艺术,其上世纪90年代价格从几百美元到几十万美元,很多人觉得无法收藏。当然,彩色影像收藏是世界级难题。其实一般美术馆的做法是一下买两张,一张保存,一张陈列,等待彩色摄影保存技术的出现。另一个保护方式,在合同中注明,如遇见褪色,就换一张,继承编号,原来的销毁。至于多媒体艺术已经进入了国家企业机构与政府的采购视野。”对此话题,赵力在休息时说:“影像艺术目前最合适的是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