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检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测定麻风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目的是研究血清β2M与麻风发病、患病类型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关系。

其他文献
例1男,34岁.因躯干、四肢皮肤红斑伴脱屑11年、皮肤潮红5年余,于1993年11月2日入院.入院诊断:银屑病性红皮病.体检:T37.2℃,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十、四肢弥漫性潮红、脱屑,四肢伸侧浸润性红斑,头皮鳞属性红斑,发呈束状.指(趾)甲无改变.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者曾用乙双吗琳、氨甲喋呤、泼尼松、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入院后治疗经过:银屑灵50mg/d、雷公藤多甙片8片
我们发现一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患者,追踪观察13年,并进行了家族的HLA系谱调查.在这期间,患者先后出现皮角、基底细胞癌及鳞癌等病变,报告如下.
期刊
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6例带状疱疹水疱和治愈后皮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16例所有水疱损害中均可检测到385bp的VZV DNA片断。6例痊愈2个月内活检组织中2例(33.3%)检测到VZV DNA。10例超过2个月的临床治愈皮损内均未检测到VZV DNA。VZV可在带状疱疹治愈皮损中短期存在。
据报道[1~4]在银屑病中外周血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可不同程度升高.我们应用ELISA技术对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及正常人进行了血清sIL-2R的检测,以期对银屑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作进一步的观察.
我科自1991年7月以来用猪苓多糖(连云港东风制药厂)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59例,均为寻常型,男39例,女20例,年龄18~63岁,病程1~30年,全部病人均为泛发性皮损,病情属进行期33例,静止期26例;皮疹形态属点滴状18例,钱币状37例,地图状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应用白介素2(IL2)可诱发、加重银屑病,银屑病患者皮损鳞屑中存在IL2抗原[1,2].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IL2分布状况,并对其意义进行讨论。一、资料和方法银屑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45岁,平均26.7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从临床分为2组,即进行期15例,静止期15例。正常对照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38
我们将免疫组化用于隐球菌病的诊断,并与几种常规隐球菌染色方法比较,以利于临床对隐球菌病诊断时选择更好的方法。一、资料和方法1.标本:2例皮肤播散性隐球菌病,2例隐球菌系统性感染尸检标本(取材于肺、肝、心、脾、肾),均为已确诊的保存石蜡组织块切片。标本保存时间:皮肤标本平均2.7年,尸检标本平均时间为21.5年。4例组织学检查曾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AS)和粘蛋白卡红(MC)染色均证明为隐球菌,其中
银屑病的系统治疗办法甚多,药物中的免疫抑制剂虽有疗效,但毒副作用也大,或复发时加剧。1993年春,我们采用正常人脾转移因子加大剂量,短程疗法治疗银屑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