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写作动机 唤起写作激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写不出什么新意,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这就是由缺乏写作动机造成的写作疲沓现象。
  写作动机是作者写作的自身动力,是引发写作行为并将其导向实现某一目标,作者由此愿望和心灵力量拿起笔进行写作行动。其具体表现为引发并维持人们写作行为的愿望与意志,以及目的、意向、兴趣、爱好、欲望、信念、习惯、热情等。要有写作动机,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和阅读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各方面加强对写作的关注度,培养写作兴趣。
  一、兴趣——情感激发
  培养兴趣非常重要,写作不是以篇数和字数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接受,并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学过的好多文章,在文章开端,都强调写作是出于某种原因的心灵触动。可见,在写作中情感一旦被激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作家尚且遵循这样的写作规律,学生写作更应该奉为圭臬。
  二、生活——积累激发
  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要从中观察,并积极发现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生活的积淀和感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作文最主要的是反映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体会,反映自己的实情。《包身工》的创作就是夏衍先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亲自观察、深切体会,搜集很多资料进行筛选才写成的。因此说,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需要我们去细心阅读。
  实际创作时感觉无话可说,要论证时无事可写,这是学生害怕作文的重要原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积累才能逐渐充实,需要材料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如单独拿出课时让学生诵读课本,尤其是大家都感觉不重要的课外阅读篇目,或者我自己从网上搜索时事要闻,名人名言要事,甚至集中一些模拟题中的阅读题文章,让学生阅读并且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
  三、模仿——借鉴激发
  借鉴名家名篇,让学生心理上相信。学生单纯积累素材,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文,还要模仿其他人的优秀文章,尤其是作文范文、高考满分作文等,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借用吴增祺先生的话,文章“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铺排句式和比喻修辞写出自己的梦想,学生模仿得非常成功,他们既写出了自己的梦想,又掌握了抒写的方式,可谓一举两得。模仿优秀,从中总结方法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以后自己创新打好基础。
  四、鼓励——分享激发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任何人都需要在感受成功的体验中,培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实现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逐渐有能力写好作文。
  对于有可取之处的作文,尤其是优秀范文一定要集体欣赏,让人人都有发言机会和权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优秀作文连同评语一起展示,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同时增强其他同学的写作信心。
  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表面上看是一种短时性行为,实际上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从生活之源头活水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素材,从阅读中学习积累好的表达方式。只要老师愿意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也一定能从容地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山东即墨市萃英中学。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学生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是最不需要学的一门学科,学生做语文的习题,丝毫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与喜悦。网络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手捧文本,但不再停留在文本上,而是跨越古今中外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会儿将目光投向网络世界,遨游其中,寻找新的认识,一会儿又倾听文本的声音和作者对话交流,视野的开阔使他们学会了辨别,思考和批判。这些惊奇的发现,使学生感到了语文学习的
莱芜市二产过重、三产过轻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依然存在者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优化和调整投资结构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