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闲供》:明季文人的乡愿生活观及其保真意识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季文人普遍追求的是一种世俗化的乡愿生活观,他们将世俗生活极度艺术化、精细化,并在这种生活中“以性立命”、“修命留性”,蹦求“采真”、“保真”,追求生命的真谛。“三清”作品则是这方面的最好诠释。探索这种乡愿生活观有助于我们认清晚明文人的生活本质,纠正所谓个性解放的偏颇。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律体律调定型于初唐,但并不意味之后的诗歌活动都无须关注声律。盛唐集贤院群体性诗歌活动,群体性除创作实践外,还表征于人才汇聚、诗文评议和文艺书籍修撰等方面。在这
“状元”夏同徘的高祖夏鸿时是夏氏文化世家的开创者,他在影山草堂考《尚书》择婿莫友芝,以及此后友芝与夏氏祖孙三代的往还及所留下的诗文多篇(首)。不仅抒写了莫、夏两家深厚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标准,对现行学术期刊在参考文献著录方面被研究者和使用者所忽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社会科学期刊不如
清未,在贵州学政严修竭力推崇东西洋文明的启蒙下,开启黔人跨出国门,学习法政、科技、教育,探寻国家复兴之路。1902年至1904年,严修两次东游日本,与黔籍留日学生频繁往还交流,又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