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来源 :治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气候的极端化要求我们创新性地搞好新时期农村灌排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出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居民对饮用水的水质、服务、后续管理等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文件,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建设,实现供水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区域内规模化供水工程布局。
花凉亭灌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水库下游,灌区总控制面积1195.9km2,属国家大(二)型灌区。目前灌区总干渠1条、干渠4条、分干渠6条、万亩以上支渠24条、三千至万亩支渠49条、三千亩以下支渠84条,各类渠道累计长1656.26km。目前,灌区取水、调水等各类业务开展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有序推进,但面对灌区现代化管理的发展需要,以及灌区用水总量控制、节水灌溉、农业水价改革等业务精细化管理需求,依托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已难以达到高效、有序的管理目标。
一、基本情况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南部,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和全国农田水利先进县,素有“淮上明珠”的美誉。怀远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除涝面积150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近年来,全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发展主要包括新建与改造泵站、灌溉渠、机井、节水灌溉工程、排水沟及与之相配套的桥、涵、闸、放水口门等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县域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加快农村脱贫攻坚,整治农村居住环境和建设美丽乡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脱贫攻坚中“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自2005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砀山县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截至“十三五”底,砀山县累计安排投资4.84亿元,建设农村规模水厂33处,成为农村及乡镇供水的主体,解决了8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但如何合理地确定乡镇供水水价,按计算的水价标准收取水费,已成为乡镇供水工程能否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关键,根据一些已建乡镇供水工程收费情况,搜集整理了一套乡镇供水工程水价计算方法和公式,仅供
一、工程概况宿迁市古山河作为洪泽湖周边区内的跨县重要性河道,是宿迁市成子湖周边主要排涝、供水河道。上游起于宿迁市宿城区洋河新区,流经宿城区屠园乡、泗洪县曹庙乡、宿城区中扬镇,于中扬镇唐莫村入洪泽湖。工程建设内容为:(1)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岸坡防护及堤防防渗工程:疏浚河道22.40km,入湖口抽槽2.50km,堤防加固6.30km,岸坡防护6.50km,堤防防渗加固处理6.0km;(2)配套建筑物:拆建长庄箱涵1座,新建屠园蓄水闸1座;(3)泵站工程:拆建胡庄站、史场站2座排灌泵站;(4)穿堤涵闸工程:新
水利工程档案是指水利工程在前期、实施、竣工验收等各建设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一个工程从立项开始至工程竣工验收,其中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将产生大量的档案文件资料,都将产生大量的文件材料,只有按照规范要求科学系统地进行收集及归纳,方能使其满足档案资料专项验收及后期运行管理使用的需求。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有关的活动中所创造出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等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价值。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文明、文化的源头。20世纪80年代末对水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在我国逐渐兴起和发展,我国就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工程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推动并获得了不少进展和成果,建设了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水文化工程,形成良好的水文化氛围,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四湖是淮河流域重要跨省湖泊和南水北调重要调蓄湖泊,具有蓄水、防洪、排涝、引水灌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通航及旅游等多种功能。经过多年治理,水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湖区及主要支流年均值水质达到Ⅲ类水,满足调水水质要求,但水生态系统恢复较为缓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上海里弄空间兼具适宜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包容性特征,尤其是单一产业高度聚集的里弄街区,其空间模式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适应性。文章以上海市北京东路百年五金街为例,梳理其五金产业变迁的3个历史阶段,归纳不同时期的6类代表性产业空间模式,分析街区和建筑两个层面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的产业动因;随即提出转型建议,以期为即将到来的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脉络,通过对空间秩序的构建,促进城市的自我更新与调整.文章基于德国柏林城市肌理的演变,以东西柏林合并后柏林内城的城市重建为例,根据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