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作者冯丽丽:养孩子需要的是智慧,不是盲从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丽丽和丈夫刚生天天时,击掌为誓——不求上清华北大,只希望她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多简单的一个愿望,但这其实是一个无比奢侈的愿望。
  什么都依着孩子,但孩子既不健康,也没快乐起来
  天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就跟妈妈说,不喜欢幼儿园。第二天出门前,天天哭得很凶,似乎上幼儿园是件无比艰难的事。下午回到家,冯丽丽听天天说起在幼儿园的种种不愉快:老师今天推了某某小朋友一下,某某小朋友在吃饭时被老师训斥了,今天她吃饭时慢了点,老师来喂她,喂得很快,她很难受……
  天天说这些时,满眼都是恐惧,抬着头向妈妈寻求帮助,“如果下次我吃饭还是慢了,怎么办啊?我以后会不会被老师训啊?”
  冯丽丽去跟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很惊讶,说,天天在幼儿园表现挺好的啊,很安静,笑眯眯的。冯丽丽知道,天天在老师面前的乖巧,其实是恐惧压力下的讨好。
  等回到家,天天的压力才释放出来,白天哭,晚上做噩梦,醒来还是哭。冯丽丽和丈夫认为错不在孩子,而是幼儿园太不尊重孩子了,不如换家幼儿园试试。
  天天换了幼儿园后,情况并没有好转。不行,那就再换,再不行,再换。换到第五家的时候,天天已经该上小学了。冯丽丽以为上了小学就好了。
  上小学第一天,天天是哭着回来的。第二天,天天死活不肯迈进校门了。两周后,天天爸快刀斩乱麻,“那就别上学了,孩子不一定非要上学。”
  不上学了,天天该快乐了吧?还是没有。天天依旧怕这怕那,最怕的就是别人问自己为什么不上学。天天的噩梦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晚上不敢睡觉,白天补觉,黑白彻底颠倒。即便这样,冯丽丽和丈夫对孩子还是依着孩子。
  天天6岁这年,冯丽丽绝望地发现,孩子不快乐,也不健康。她无数次地问:说好的“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就自信”呢?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呢?
  原来,错在我们,我们在孩子身上照顾自己的童年,却忘记了她也是个独立的个体
  正如冯丽丽在《下乡养儿》一书中写的,后来一家人在北京郊外的一处乡下遇到了乔老师。在乔老师的一步步帮助下,天天开始不再怕这怕那,逐渐自信起来,一家人的生活也恢复正常。
  冯丽丽在陪女儿成长过程中,也成长了很多。她弄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否极泰来,坏事变成了好事。
  冯丽丽和丈夫希望孩子是快乐的,得到最多爱的,对这一愿望细究下去,他们发现他们从前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缺爱的,他们那么拼命地照顾孩子,其实是在照顾自己的童年,并没想到孩子最需要的是“独立”。说起来,我们跟那些因为自己没考上北大清华,就希望孩子圆自己梦的家长也没啥太大区别。
  冯丽丽1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还有两个很小的妹妹,一个还没出嫁的姐姐。一个母亲带着四个女孩子在农村生活,艰难得无法想象。母亲经常泪水涟涟地对冯丽丽说,日子太难过了,实在不想活了,但是为了你们四个,又不能不活。冯丽丽感到村里人都瞧不起她们,没有人愿意帮助她们,她不敢跟村里人打交道,心里全是恐惧。
  冯丽丽丈夫的童年也很悲催。他的父母一心扑在工作上,尤其是母亲,只要有加班的机会就主动要求加班。小时候的他,都不知道妈妈是谁。有一天,他正在街口玩,保姆告诉他:“你妈妈回来了。”他很疑惑:“你不就是我妈妈吗?”
  父母对他唯一的付出是金钱,从幼儿园开始他就住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爱,所以等到有了女儿后,他就给孩子特别多的爱,给孩子特别多的照顾,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父母以前缺什么,潜意识里就希望在孩子身上找补回来。”
  与此同时,夫妻俩没有安全感的童年,造就了俩人成年后的与人交往的困惑。其实天天对社交的恐惧、无能感,反应的是做父母的对社交的恐惧、无能感。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话真的没错。
  天天出门去玩,冯丽丽和丈夫就怕孩子受伤,会千叮咛万嘱咐,而俩人在跟外人打交道时也是高度敏感的,感觉自己只要出门就是吃亏上当的角色,跟别人一发生矛盾,赶紧缩回来。
  陪孩子成长,家长自己也成长,尽管这成长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冯丽丽和丈夫在抚慰童年的痛,现在不再像以前一样恐惧社交。《下乡养儿》出版后,冯丽丽很愉快地接受各路记者采访,也会对记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很坚定地说不,而不再是感到没能量拒绝。
  找到自己的痛点,也就能在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中分得清哪些是在满足自己,哪些是真的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
  育儿书没有错,错的是家长的盲从
  冯丽丽对育儿的反思没有止步于此,她还想到那些年读过的海量育儿书。总是这边学来个理念,那边学来个技术,根本粘合不到一块儿。遇到具体问题,脑袋里一团浆糊。
  数不清的育儿书给冯丽丽灌输了一个理念: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将来才自信,才独立。而且一些育儿书的作者也用案例证明了无条件的爱的力量的无敌。冯丽丽就更坚定地践行这个育儿理念。
  冯丽丽现在明白了,这个理念是没错的,但是仅仅靠它是培养不出健康、快乐的孩子的,规矩、情商、社交、挫折等等都没讲。抽出的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这么隆重地单独提出,仅仅是因为我们以前一直在忽略。就像维生素是好的,但是如果人单单吃维生素是要出事的。
  冯丽丽不认为是书害了自己,而归罪于自己的盲听盲从。“她的思维方式是,非黑即白,必须寻找到绝对标准的答案。育儿中,遇到一个问题,她会打别人那里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怎么做。养孩子是一件系统的事,单拎哪一个方面都不行,而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面面俱到地把养孩子这事说得天衣无缝。育儿书、育儿杂志,肯定要读,但那应该是给我们增长智慧的,让我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而非照搬,而非盲从。
  于是,冯丽丽在写《下乡养儿》一书时,尽量事无巨细地说明自己家的情况、每天发生的故事,给读者展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育儿过程,而不是振臂高呼出一个吸引人的育儿口号。
  冯丽丽希望,读者读这本书,学到的不是方法,而是引发育儿的思考,思考出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其他文献
六一儿童节伊姐幼儿园举办的是吃喝聚会,就是做做蛋糕,拌拌沙拉,捏捏饺子,裹裹粽子。幼儿园说,六一节是孩子的节,不是孩子表演给大人看的节。  可当我们带着腆着圆肚子的孩子们回家时,路过本城的欧阳予倩大剧院,人家别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盛装站在门口准备上台进行夺目的表演。我们的孩子满身的面粉和果汁,脸上还糊着干巴了的巧克力和草莓酱,嘻嘻哈哈从这群表情都透着专业的盛装孩子身边走过。  我们这群虚荣的家长立即
期刊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荷兰父母也觉得他们只能向孩子忠实地呈现现实,而不是父母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  在孩子觉得害怕的时候,多数父母只简单对孩子说“不要怕,有妈妈/爸爸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
期刊
问:我家女娃是混合喂养,两个月体检时11.2斤,现在10天过去了,居然体重一点没长!太不可思议了!娃娃倒是吃得挺带劲,拉得也顺畅,精神状态也不赖,到底哪里有异常呢?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啊?  问:我家宝宝出生19天了,体重只增加了6两。我奶水不是很多,是不是我把孩子给饿着了?要不要给孩子加点奶粉呢?  问:我家男宝3个月大,13斤多点,快一个月了,一点也没长啊,查“婴儿体重增长表”,有些担心会不会
期刊
大人故作惊讶,对某种东西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这个故事是从自家的起床游戏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夸张的表情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能让孩子哈哈大笑一场,迅速从清晨懒洋洋的状态中跳脱出来。我们都可以试试看,用在需要的地方或者没有任何目的,仅仅给孩子制造一场欢笑也很好哦。  类似这样简单的小游戏还有挠脚心、向脸上吹气等,游戏的关键是大人要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迷迷糊糊坐起来说一些搞
期刊
吃了不能吃的东西,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孩子是在老师和学校强烈要求下,被妈妈带来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米三左右,长得胖墩墩的非常壮实,穿了一件蓝道道的海军衫,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透着机灵。他一点儿都不怕人,进屋主动和我打招呼,对人也非常有礼貌,说话流畅,语言表达很准确。  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只能问他们为什么来见我。  妈妈看了一眼孩子,说老师要求她一定要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要不就让她不要
期刊
大学那会儿喜欢化浓妆,经常涂个蓝色睫毛膏出去逛街,然后顶着一圈晕染的大黑眼圈回学校,一路上那个回头率……我都不好意思回忆!  大一寒假回家,我烫了一个爆炸头,能往脸上抹的颜色都抹上了,到家一推开门,我妈就愣住了。  那时一到周末,全宿舍女生就猫在宿舍学化妆,用着从小商品市场买回来的假冒伪劣化妆品,还相互交流化妆心得,包括“睫毛膏是从睫毛上面刷还是从睫毛下面刷”。反正大伙儿都是棒槌,谁也甭笑话谁。衣
期刊
学习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为什么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因为绝大多数孩子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必须学习的知识。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如果不在小的时候去培养,孩子可能一生都不会有,就别指望突然有一天孩子开窍了,“知道学了”。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是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有了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把书念好。大部分人没有养到“天然”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坐在桌前,时不时地会走神,尤其刚开始
期刊
男生说:听埃米纳姆爽翻了  文∷卢重志(山西太原中学生) 编辑∷孙立峰  卢同学,你这么拽,你妈妈知道吗?  班里女生超喜欢韩国音乐组合EXO:“哇,好帅啊!”对这群花痴,我们愤愤不平:一帮小白脸有什么好?  哥才不管谁帅谁丑,哥喜欢的是有才华的音乐人,比如——埃米纳姆!  只要《Rap God》的旋律一响起,埃米纳姆的刀锋一样锐利的说唱一出口,瞬间我就被带走了,来到一个奇异国度,一种爽翻了的感觉
期刊
看台湾刘墉的书,里面有一章讲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孩子学校老师打电话到家,第一句是“没事没事!就是打电话告诉你家孩子的近况……”,警察来敲门,先解释“没什么事!”再谈上门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学校的老师打电话来,能有什么好事?警察上门,能有什么好兆头?这些“不受欢迎”的人立即先声明“没事”,让你安心。  小泥很喜欢一惊一乍跟我倾诉各种“大事”。  有一次临考试她还没复习,当时我们计划周末两天游
期刊
“自从家里来了个TA,孩子的生活全被TA占据了!”咨询室里卢娜喋喋不休地诉说着。  TA是谁?是一条小巴哥,是亲戚送给卢娜的儿子辰辰的生日礼物。卢娜说,自打有了这条狗,辰辰一天到晚和它黏在一起。每天,辰辰会抱着小狗说话,小狗还不时发出“咕噜声”回应,好像只有他俩自己能听懂这种语言;巴哥这个品种不耐热,天热的时候,小狗总往阴凉处躲,辰辰则会守候在一边,轻轻地给小狗扇扇子;以前辰辰是个起床困难户,但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