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双心障碍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123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患者因为心脏病症状入院,给予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心脏和血管解剖结构已经恢复正常,仍反复因为心脏病症状就诊或住院;有些患者因为心脏病症状入院,接受各项检查后未发现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但患者仍然反复因心脏病症状到心内科就诊或住院治疗。这些患者的共同临床特征是都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其临床症状属于心身医学范畴,即心脏心身问题——双心障碍。

被情绪影响的心脏疾病


  心理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3种情况:第一,患者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问题引起类似心脏病的症状;第二,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如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他的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第三,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患者的心理改变。
  200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检出率42.5%,抑郁检出率7.1%,其中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压患者中分别为4.9%和47.2%。研究还显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中,12.7%无法诊断心血管疾病,而精神症状明显;27.7%为心血管病合并存在精神症状。
  双心障碍患者常因躯体化症状反复就诊,包括心悸、胸闷、胸痛、憋气、呼吸困难、头晕等心血管病症状,但客观检查正常,或心血管疾病治疗后客观证据显示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却频繁发作,同时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无原因乏力、睡眠困难、早醒、有自杀念头;焦虑症状包括紧张不安、失眠烦躁、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刺激不相称的过分担忧。

客观检查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诊断


  如何才能确诊患者患有双心障碍呢?一般而言,要经过4个步骤——
  1.首先對患者的躯体不适主诉进行详细问诊和查体,进行症状学鉴别诊断和必要的客观检查,同时了解患者睡眠质量、发病前后生活中有无特殊事件、患者对疾病的看法以及目前的情绪状态;
  2.其次了解症状发作时是否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包括出冷汗、四肢乏力、面色苍白、肢体颤抖、恶心、常有便意或尿急等;
  3.进一步了解患者平时情绪如何,是否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容易激惹、过度担心,或者心境低落、寡言少语。这一环节可以使用焦虑抑郁自评或他评量表,推荐使用PHQ-9量表、GAD-7量表或汉密尔顿量表。
  4.综合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分析客观检查与临床症状是否相符,如临床症状很重,但客观检查未见异常,同时存在失眠和精神心理问题,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可以明确为双心障碍。

双心障碍一定要积极治疗


  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既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又可以作为诱发因素使原有的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加速,或治疗效果差,导致临床病情恶化或迁延不愈。因此,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就医体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双心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可作为首选治疗,但是中、重度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应选择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帮助、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调动家庭支持系统、运动疗法、放松训练、中医针灸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以及制定随访制度等。
  认知因素在决定患者的心理反应中起关键性因素,对存在心脏心身问题的患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脏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对病因和疾病结果的关系,对治疗的预期作用等,泛泛的心理支持治疗效果有限。
  运动治疗对冠心病的益处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大量研究也证明运动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运动治疗前,须接受综合评估,根据运动试验结果(如静息心率、最大心率、血压和心电图的改变)、病变程度、左心功能状况和症状来确定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以50%~70%最大摄氧量或靶心率(运动需达到的心率为60%~80%的最大心率)为标准。运动应进行每周3~5天,最好每天,每次30~60分钟,以中等强度(如上所述)有氧锻炼为主,辅以日常活动如散步、园艺、家务,两次的抗阻训练,包括哑铃、弹力带等应用。
  随访有利于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其进一步治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建议首次随访在就诊后2周左右。
  药物治疗
  对于伴有心血管病症状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使用针对心血管病的治疗药物效果不佳,对症处理患者的精神症状可改善心血管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何种药物处理能够对心脏疾病有益,仍存争议。
  有安全性证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抗抑郁焦虑药物包括以下3类: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症状;2.苯二氮卓类(BDZ),用于焦虑症和失眠的治疗;3.复合制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采用以上治疗,对于适应障碍的患者可能使用数天即可缓解症状,对于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的患者,一般治疗需要在3个月及以上,具体疗程目前缺乏研究证据,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后续康复措施和药物治疗的选择。
  祖国传统医学始终提倡双心同治,大量研究发现,活血化淤的中药不仅可改善心肌缺血,同时可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常见的药材有人参、麝香、玉竹、丹参、三七、降香、薰衣草、牛舌草、肉豆蔻衣等。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是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的一个“拐棍”。随着机体的痊愈,患者自身的康复能力就会逐渐增加,患者就可以逐渐扔掉药物这个“拐棍”。
  当前,“双心健康”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所关注,国内很多医院也都开展了双心门诊,专门帮助这类患者。对于这种怀疑心脏心身问题的患者,或者不清楚是心脏问题还是心理问题的患者,都可以到双心门诊就诊。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极为丰富物质的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高压力。繁忙和营养过剩悄悄改变着都市人,特别是女性的形体、重量,“啤酒肚”“游泳圈”纷纷上身,于是减肥降重成了无时不聊的话题。然而,结束一天的工作,身体疲惫不堪,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运动减肥呢?通过节食而达到快速减肥,便成为众多减肥人士的首选。殊不知,快速减肥减重在解决一种健康问题的同时,往往会让身体产生另一种健康问题——罹患脂肪肝。快
前几日,刚带胃管出院回家静养的82岁刘爷爷因误吸引发肺炎再次住进医院,看着躺在病床上反复发烧、咳嗽咳痰不止的老爷爷,真让人心疼。  留置胃管是指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导管给不能由口腔进食的患者提供饮水、流食或药物,从而补充能量或进行治疗的方法。家属及照料人员掌握鼻饲老人专业护理经验,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因胃管堵塞、反流误吸等而引发肺部感染,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那么,居家护理鼻饲老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成年和老年人。乍听起来病名有点怪,若分解开就很容易理解:肠,指大肠和小肠,主要是大肠;易激,易受刺激而激动,就像有的人听闻不顺耳的话,能泰然处之,少数人则会“一蹦三尺高”,大吵大闹,有些肠道很爱“闹情绪”;综合征,指固有的几种症状,此病常表现为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IBS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精神因素、曾经发
去年,我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安装了微信,也转进了此前完全陌生的朋友圈。  轉进了朋友圈才发现,除了转发的讯息,原来还有那么多朋友们发布个人讯息,大到人生事业,小到饮食起居,个人生活的种种都要广而告之。初来乍到,说实话,有些摇头,有些不理解,有些没感觉,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你家孩子怎样玩耍何必要让别人知道?你家今天饭桌上几道菜何必要来让别人眼馋?  然而,转来转去,那天我忽然也找到了感觉。教师节那天外
期刊
在实施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运动技能教学,忽视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现象较为普遍。可以说,这也是推行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后,学生体质仍得不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又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我校实施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协同发展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以供各位同人参考。    一、课间操操作模式(图1)        注
提起糖尿病的危害,人们往往对糖尿病性肾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等耳熟能详,却容易忽略一种发生在骨骼系统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危害性大,致残、致死率高,是导致糖友骨骼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它就是不容小觑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会引起骨代谢异常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有什么联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和普通的骨质疏松症有什么区别呢?  先说骨质疏松,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它好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