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long_liu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以及精神层面文化形成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本文主要从校园生活的角度论述了两种类型的大学文化,分别是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自由及自我型和以运城学院为代表的同伴及集体型,并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的校园生活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大学文化;校园生活;自由及自我型;同伴及集体型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66-02
  一、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在大学文化中,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最直观的表现。
  二、当前大学生两种不同的校园生活
  (一)上海大学自由及自我的校园生活
  上海大学位于上海,是典型的南方城市,且是国际大都市。它要求的自主性和实效性,情味则较为淡薄。个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取得较大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孤独感会伴随而生。
  这种情形通过海派文化可见一斑。对于海派文化,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其实海派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上海的排外众所周知,或许我们可以说只要一提到排外,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上海,虽然不失为片面,但是存在即合理。上海的优越感和排外是异母同胞的胎儿,但是排外的结果是自身的孤独。
  运城位于山西省的南部,是山西的南大门。运城历史悠久,是人类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祖根,是人类的起源地,典型的北方城市。注重人情交际,没有斤斤计较的想法和精明。
  1.大集体和小集体
  笔者所知道的上海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选课都是由自己选,奥尔森在其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专门讨论了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在谈到集团规模的时候,奥尔森赞成小集团具有更好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他说:“实际观察和经验以及理论都清楚地表明,相对较小的集团——‘特权’集团和‘中介’集团(‘privileged’ and ‘intermediate groups’)——具有更大的有效性。”
  2.上海大学的大集体和小集体
  上海大学由于推行小学期制度和鼓励多不同学科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的制度,班级这个小的组织概念在上海大学实际上是被弱化了。大一大二学生由于公选课多,专业课程较少,因此除了例行学校规定的班会或者参加学校某些大型集体活动时需要学生班级为单位组织在一起,其他时候,班级并未发挥更多的效用,在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很可能相互之间并不认识或者只是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同学之间的关系网并没有因为班级而强化,较多同学的关系网络多建立在以寝室为单位的集体之中。这样的一个组织模式造成的影响有:一方面由于全校不同专业同学选课在一起从而扩大了同学的人际关系网,另一方面由于班级概念的弱化从而使得同学建立的人际关系网并不牢固,或者说强关系少,弱关系多,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
  从以上现象描述中可以看出,上海大学弱化班级概念的做法实际上是试图把全校学生囊括到学校这个层面的“大集体”中,弱化班级这个“小集体”。用奥尔森在分析小集体的激励效应的时候,谈到了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的趋势。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由于这种激励并不强烈,学生在一个庞大的集体中归属感弱,我想这对于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发展是不利的。一方面,班级概念的缺失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来自于班级这一个小集体的归属感和关怀。另一方面,对于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来说,学校这一个大集体又似乎太大,无法形成一个自己的交际圈。很多关系都是淡淡的,包括和自己的同班同学,四年下来,没有积累下多少人脉,人际关系网形成可怕的透明和空白。
  班级观念的弱化、独特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自己选课、自己上课、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福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合理得安排自己的生活,使其达到最好的效果。免受其他同学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是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在大学以前没有形成良好习惯的同学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过度自我的生活,对于刚刚离家的大一新生来说,似乎太过于自由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孤独感是必然产生的东邪,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很可能要伴随他们大学四年的时光。
  (二)运城学院同伴及集体的校园生活
  运城学院是地处运城市的一所地区性的本科院校,其校园文化和经营模式也与上海大学有本质不同,运城位于山西省的南部,是山西的南大门。运城历史悠久,是人类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祖根,是人类的起源地,典型的北方城市。注重人情交际,没有斤斤计较的想法和精明。以此可以作为上海大学的反面例子来进行讨论。
  1.班级概念较强,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孤独感不会太强
  运城学院采取最原始的大学经营模式,按照专业分班,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属于一个专业,上一样的课,同时考试,几乎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一起。因此,班级里的各位同学交集较多。处于这样一个大集体中,离家的伤感情绪就不会那么明显。一年中几乎所有的在当下中国比较重要的节日,比如中秋节、圣诞节、元旦等,班级都会对班级成员表示自己的关心,短信自不必说,中秋节的月饼和苹果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除此之外,班级经常组织集体旅游、聚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加深了了解、结下了友谊,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属于彼此的回忆。更为重要的是,宿舍的分配也是按照专业和班级,同一专业和班级的同学分到同一个宿舍,这就意味着四年的时间中,同一班级的同学会一起上课,一起完成各种活动,可以说同桌而食同榻而眠,这种长期的近距离相处必然积累起深厚的感情。   2.在拥有归属感的同时,不会剥夺太多的个人时间,想要拥有独立时间和空间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
  课堂和班级活动之外,还有大把的时光供自我选择,可以选择看书,也可以自己出外旅游,也可以我在宿舍度过一个宅的下午。当然,这种相对封闭的相处环境可能会限制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同学的交往,但是并不明显。各种社团就是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来自不同专业班级的同学相处提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精神的摇篮,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运城学院并不会违背大学的这种基本宗旨。
  三、孰优孰劣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孰优孰劣,与学生自身的性格和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对于学习自主性较强,渴望自由自在、自主安排时间和生活的学生来说,上海大学的这种生活模式较为适合,可以从中学到独立和知识。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自主意识不是很强,害怕孤独和寂寞,害怕没有归属感、没有依靠,对于他们来说,运城学院的这种班级观念较强的管理模式可能更为适合。
  不可否认,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学分制和选课制,有效克服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单一模式、统一计划、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大学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殿堂,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独立的精神,孤独更是一个人人生所必经的阶段。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多年之后对大学生活的追忆,在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前段时间很火的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了追忆美好大学和青春的浪潮。我不禁想到,大学的回忆来自于哪里,它不仅仅来自于学习知识的过程,它更重要的是那些和我们共同经历青春岁月的人们,大学毕业前夕的最后聚餐必须是以班级这个集体作为依托,同样的道理,待到多年后,同学聚会的时刻,班级依然是一个不变的坚实依托。但是对于班级观念如此单薄的学校来说,大学的回忆可能会不一样,可能是一个宿舍的回忆或者是对于某个人的特别记忆。如此,我们在促进大学教育模式往独立自由发展的同时,如果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精华的部分,作为改革道路上的补充,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大学不只是知识的殿堂,它更应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美好回忆,如何使得这段岁月充实美好难以忘怀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 语
  教育家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在全校大会上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几个施政方略中的一项就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同样,大学之好,不在于楼有多高多华丽,不在于食堂的饭菜多么的可口,更不在于校园有多大多美,大学的好就在于形成一种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学生能够在快乐和充实中度过自己最美的四年。至少要使学生在四年后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的同时拥有一段宝贵的回忆。
  参考文献:
  [1] 丁建东.学分制下我国高校选课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6).
  [2] 王福友.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0(3).
  [3]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4] 周伟,唐安国.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6).
  [5]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 秦绍德.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提起当代中国电影,姜文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那激情四射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通过荧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独特的“姜文式”印记。本文将试图对姜文早期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号、意象以及隐喻进行解读,展现具有其独特风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关键词:姜文;施隆多夫;符号;人性   中图
期刊
摘 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媒体面临重大变革,对媒体从业者来说,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特别是对编辑而言,怎样转型,从传统的纸媒编辑转向新媒体编辑,并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笔者从自身从业经历和工作时间入手,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编辑,必须不断学习,成为一名多面手,具备正确研判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策划以“全媒体”思维做新闻和掌握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关
期刊
编者按:大数据时代,传媒教育行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重担,同时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将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学习并掌握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1968年创建的传理学系,是香港最早开设传媒专业的大学,传媒教育享有“亚洲第一”美誉。浸大传理学院拥有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当今各大高校大多都设置了电视编导专业,不仅在办学规模上逐年扩大,也在招生人数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样的专业发展状况下,如何培育“高、精、尖”的电视人才,成为每个高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在当下电视编导创新人才紧缺的状态下,构建“学、产、研”三角关系的人本教学模式对电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产研;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模式;人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跨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频繁,美剧正是在这个时候以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本文主要是在研究美剧的跨国传播成功的基础上,为我国国产电视剧跨国传播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侧重于研究美剧传播的现状及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为我国国产电视剧的跨国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传
期刊
摘 要: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本调研报告不仅摸清了近年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更为深入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设性建议。面对实训教材缺乏、设备陈旧、校企合作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相应改进思路,以期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实训课时;自编实训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给民粹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栖息地,网民公共事件的社会参与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导致网络民粹主义倾向时常出现于当下的网络公共事件中。本文通过对近十年(2007~2016)有关网络民粹主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知:研究主要集中时间在2011年后且成果数量呈上升趋势,学科归属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和政治与社会学;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与特征、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表现与脉络、网络民粹主义形成
期刊
摘 要:央视新闻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质疑声不断的背后是传统媒体的积极发声,及时辟谣,才使公众走向了正确的舆论方向。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把握好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在灾难性突发新闻报道中主动发声,做好新闻作品的同时,主动设置议题,为公众还原事实,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