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期学点《论语》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大白话】
子贡说:“贫穷而不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咋样?”孔子说:“还行吧。但还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等等一样,先切料,再锉糙,再雕琢,再磨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明白你原先不知道的事了。”
【鲍老师解读】
在孔门弟子里,也只有子贡会这么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其实子贡真正想问的是后半句,“富而无骄,何如?”因为孔子弟子中,子贡是最不差钱的。穷人不太可能这样问。比如颜回、原宪,他们很穷,来问老师,说我很穷,但是我一点都不谄媚,好意思吗?
子贡不一样,他有钱,他问:你看我很有钱,但是我从不炫富从不骄横霸道,老师,你给我点个赞呗?
孔子那年代的人很纯朴、很单纯、很可爱,不像我们今天的人心眼子贼多。子贡就是想让老师说他句好,就这么简单。
孔子就回答:不错啊!先夸一句,鼓励鼓励嘛!然后,话锋一转:但是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啊,还有更高境界等你小子攀登呢!嘚瑟啥?
孔子这一句,翻出一个新境界。有钱了,不炫富,不给别人造成压力,不带坏社会风气,这固然不错,但是,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用钱为社会做好事!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个,也是最聪明的一个,表现在两个方面,非常让人感动。
第一,子贡知道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孔子办学,弟子中赞助最大的就是子贡。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事业,有子贡的一份。子贡是一个大商人,大外交家,但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是孔子的学生。有很多人不理解,你子贡那么有钱,比孔子“成功”多了,怎么拜他为师呢?要么说子贡聪明呢?往下看。
第二个,子贡知道钱财不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他在那些穷同学面前,非常谦虚。孔子曾经问子贡: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子贡马上说:哎呦我去,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已知十,我也就闻一知二。
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讲过子贡的一个故事。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散游四方。有一天,子贡去看望同学原宪。原宪穷啊,住的小巷子那叫一个窄,马车根本进不去。子贡下车走进去后,又发现原宪家徒四壁,房顶漏雨,破衣烂衫。他冲口而出:老同学,你咋搞得这么狼狈呢?原宪马上把脸拉下来了,说:我跟老师学了这么多年,老师去世了,我一直在坚守老师之道,我狼狈啥呢?子贡一下子明白自己讲错了话,一辈子以自己讲出这句话为耻辱。
你看,子贡眼光跟一般人不一样,不但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同时明白人跟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有钱没钱,而是在哪种境界。
孔子去世时,是子贡成功主持了老师的大型葬礼,确定弟子们以儿子对待父亲的规格来安葬老师。这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得出来的。因为以父丧之礼来安葬孔子,弟子们就要给孔子守丧三年。要在坟墓前搭上一个草棚子,要头枕土块,身下铺草,睡在地上,为孔子守丧。并没有人要求学生们非得这么做,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孔子与弟子们创造出了夫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五常”)之外的第六种关系——师生关系。后来我们中国人在中堂上写“天地君亲师”,“师”字,就源自孔子。必须得说,假如没有子贡做出把老师当成父亲来安葬的决定,也就不会有第六种“常”,并且上升到“天地君亲师”这个高度上。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商人,把钱用得像子贡这么有价值。这也是子贡的幸运。师徒俩人这段谈话,实际上在讲人和财富关系之间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贫而谄,富而骄。贫穷了总不免谄媚,富裕了往往不知不觉地有一点骄傲。有钱了,大街上走路晃着腿,对人傲慢,看到一条狗都想踢它一脚,还有炫耀性的撒钱。子贡之所以拿“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来向孔子要表扬,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更多的人还在“贫而谄,富而骄”的层次上。这也是一般的世态人情,现在中国停留在这个境界的人也不少。
孔子期待子贡的,是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更高的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子贡也果真如他自己说的,闻一而知二,当孔子讲了这句话以后,他马上讲了一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人格的修炼,就是对自己个性切磋和琢磨的过程。
孔子为什么又接了一句,说你可以跟我谈论《诗经》了呢?因为孔子对学生要求很高,他虽然诲人不倦,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学生自己要有足够的悟性。悟性不够,学习又不努力,他不教。你看,现在他愿意教子贡《诗经》了呢。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大白话】
子贡说:“贫穷而不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咋样?”孔子说:“还行吧。但还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等等一样,先切料,再锉糙,再雕琢,再磨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明白你原先不知道的事了。”
【鲍老师解读】
在孔门弟子里,也只有子贡会这么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其实子贡真正想问的是后半句,“富而无骄,何如?”因为孔子弟子中,子贡是最不差钱的。穷人不太可能这样问。比如颜回、原宪,他们很穷,来问老师,说我很穷,但是我一点都不谄媚,好意思吗?
子贡不一样,他有钱,他问:你看我很有钱,但是我从不炫富从不骄横霸道,老师,你给我点个赞呗?
孔子那年代的人很纯朴、很单纯、很可爱,不像我们今天的人心眼子贼多。子贡就是想让老师说他句好,就这么简单。
孔子就回答:不错啊!先夸一句,鼓励鼓励嘛!然后,话锋一转:但是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啊,还有更高境界等你小子攀登呢!嘚瑟啥?
孔子这一句,翻出一个新境界。有钱了,不炫富,不给别人造成压力,不带坏社会风气,这固然不错,但是,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用钱为社会做好事!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个,也是最聪明的一个,表现在两个方面,非常让人感动。
第一,子贡知道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孔子办学,弟子中赞助最大的就是子贡。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事业,有子贡的一份。子贡是一个大商人,大外交家,但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是孔子的学生。有很多人不理解,你子贡那么有钱,比孔子“成功”多了,怎么拜他为师呢?要么说子贡聪明呢?往下看。
第二个,子贡知道钱财不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他在那些穷同学面前,非常谦虚。孔子曾经问子贡: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子贡马上说:哎呦我去,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已知十,我也就闻一知二。
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讲过子贡的一个故事。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散游四方。有一天,子贡去看望同学原宪。原宪穷啊,住的小巷子那叫一个窄,马车根本进不去。子贡下车走进去后,又发现原宪家徒四壁,房顶漏雨,破衣烂衫。他冲口而出:老同学,你咋搞得这么狼狈呢?原宪马上把脸拉下来了,说:我跟老师学了这么多年,老师去世了,我一直在坚守老师之道,我狼狈啥呢?子贡一下子明白自己讲错了话,一辈子以自己讲出这句话为耻辱。
你看,子贡眼光跟一般人不一样,不但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同时明白人跟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有钱没钱,而是在哪种境界。
孔子去世时,是子贡成功主持了老师的大型葬礼,确定弟子们以儿子对待父亲的规格来安葬老师。这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得出来的。因为以父丧之礼来安葬孔子,弟子们就要给孔子守丧三年。要在坟墓前搭上一个草棚子,要头枕土块,身下铺草,睡在地上,为孔子守丧。并没有人要求学生们非得这么做,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孔子与弟子们创造出了夫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五常”)之外的第六种关系——师生关系。后来我们中国人在中堂上写“天地君亲师”,“师”字,就源自孔子。必须得说,假如没有子贡做出把老师当成父亲来安葬的决定,也就不会有第六种“常”,并且上升到“天地君亲师”这个高度上。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商人,把钱用得像子贡这么有价值。这也是子贡的幸运。师徒俩人这段谈话,实际上在讲人和财富关系之间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贫而谄,富而骄。贫穷了总不免谄媚,富裕了往往不知不觉地有一点骄傲。有钱了,大街上走路晃着腿,对人傲慢,看到一条狗都想踢它一脚,还有炫耀性的撒钱。子贡之所以拿“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来向孔子要表扬,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更多的人还在“贫而谄,富而骄”的层次上。这也是一般的世态人情,现在中国停留在这个境界的人也不少。
孔子期待子贡的,是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更高的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子贡也果真如他自己说的,闻一而知二,当孔子讲了这句话以后,他马上讲了一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人格的修炼,就是对自己个性切磋和琢磨的过程。
孔子为什么又接了一句,说你可以跟我谈论《诗经》了呢?因为孔子对学生要求很高,他虽然诲人不倦,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学生自己要有足够的悟性。悟性不够,学习又不努力,他不教。你看,现在他愿意教子贡《诗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