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鹤庆古城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r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在鹤庆古城环城边上,属城外,是个半城半乡的村落。跨过公路就是城里。一路之隔,城里城外泾渭分明。但城里有我的亲戚、朋友、同学,我外婆家就在城里,所以读书、工作、聚会都离不开古城。城里有我童年、青年的记忆,城外也有,每当我从城外走进城里,许多记忆就浮上心头。
  一
  环城路转了一个圈,把鹤庆古城围了起来,圈在里面的称为城里人,为非农户口;圈外的称为城外人,为农业户口。那时,城里人每月供应粮油,多者25斤,少者15斤粮食。城外人以土地为生存条件,自耕自吃,并给国家上缴公余粮。这是我从幼年开始就记忆深刻的事。
  鹤庆古城虽小,故事却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上学、赶街、游玩都离不开古城,无事上街走一转已成常态。尤其是晚上,街灯稀少,人迹寥寥,也去溜达一圈。
  古城又称县城。两条主干道,呈十字型结构,若干条小街小巷呈网状型分布。譬如后街财神巷、薛家巷、府门街、五碓巷、三步卡、大井巷、马弯头、打铁巷、卖糠巷等等。街道中间为油亮的青石板,由于年代久远,人走马踏,每块石板都凸凹不平,但可以照见人影。石板两边均是土路或者杂石铺就,两边都有石砌的排水沟。当时的县城古朴,街道狭窄。主街道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有大小三个饭店(俗称大食店、小食店)、百货公司、医院、电影院、食品公司、供销社、文化馆等。当时民间有顺口溜:“百货公司一枝花,食品公司双下巴,粮食系统顶呱呱,煤建公司亚非拉。”平时,县城冷冷清清,只有街天才是交易的热闹时机。打铁巷专门交易铁制农具,比如镰刀、锄头、砍刀等,西门前(街道名)专卖竹蔑器具,如箩筐、斗笠、簸箕、筛子之类。卖糠巷顾名思义就是买卖各种豆糠、米糠。北门街以蔬菜、水产交易为主,东门街多为土杂、药材等,南门街则多为柴薪以及洋芋、蔓菁、萝卜等山货。
  20世纪70年代末,逢街天我曾在大食店打过工,每天工酬八角钱,好处是吃饭不付钱。城外人带来小麦换饭吃,一斤多麦子换一碗米饭,四角钱买一盘蒜苗炒肉,两角钱买一两甘蔗渣酒,能进食店饱餐一顿的毕竟是少数。看电影是大人小孩最为喜欢的一件事,当然是免费的广场电影或者叫露天电影。令人奇怪的是,一年几次免费电影都是养路段放映的。因汽车很少,就在南环路东段路中间拉上银幕,公路就是放映场地。因娱乐活动很少,听说放映免费电影,城里城外的人都蜂拥而至。观众太多,正面离银幕太远,有的人就坐在银幕背面也看得如痴如醉。一些孩子看了《南征北战》就到银幕下捡子弹壳,一无所获后甚是疑惑——打了那么多枪,弹壳直往下掉,掉下地就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呢?
  那时候城里的汽车很少,尤其对于城外人而言,汽车还是很新奇的玩意儿。有一次,我的一位远房亲戚的孩子跟着父母进城赶街,刚好遇到一辆苏式卡车,就尾随在这辆车后面,依依不舍,车停他停,车走他也走。后来,开车师傅把车停在府门前,颇有气势地吃饭去了。他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去摸摸车灯,看看轮子,仔细端详驾驶室,然后坐在路边时而呆呆地审视,时而疑惑地望着这辆比人跑得还快的车,直到他的父母失魂落魄地找到他,一顿臭骂,他还不肯走。
  城里有滇剧团,逢年过节就在马王庙里演出。我很小就与父亲前去看戏,虽然似懂非懂,但仍非常喜爱演员艳丽的妆容,色彩绚烂的服装以及文、武锣鼓场面和文、武戏,尤其让我沉迷的是滇剧优美的三大声腔——丝弦、襄阳、胡琴,让人听来如痴如醉。
  虽称剧院,但陈设简陋,台上有深红色的布幕,一张桌几条椅子就是道具。演员在台上饰演出门、进门、骑马,全用动作、手势完成,这就要求演员有高超的演技,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观众席就用木板、枋等搭成简易的凳子,后面的观众就站在地上或者凳子上。台下的观众有的抽着烟,有的嗑着瓜子,有的眯着眼睛摇头晃脑地跟着演员哼着戏文,有的用手在大腿打着节拍。每当演员演到精彩之处,台下喝彩声就不断,而当剧中人物遭遇不幸,观众就扼腕叹息,进而陪着演员流泪。在楼上半圆圈的观众席上,年轻男女边看戏,边谈情说爱,打情骂俏。一次看《送京娘》,很多观众为赵匡胤的正直襟怀感动,同时也为京娘的爱情悲剧而伤心落泪。我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更是伤心到哽咽。那时,台下观众的爱憎分明在观剧时也得到充分体现,如看到《秦香莲》一剧中的陈世美为享受荣华富贵而抛弃糟糠之妻时,观众骂声不断。
  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传统滇剧就是《白蛇传》中“吊打王道灵”这一折子戏。我对这出戏的剧情了如指掌,道土王道灵得知白素贞与青儿是蛇精所化,就暗送许仙灵符一道,欲用雄黄药酒使白素贞显出真身,置白蛇和青蛇于死地,后被白娘子识破,捉到家中审讯。王道灵在剧中属丑角,当时年幼的我被王道灵这一角色深深地吸引了,他在悬挂的两条布带上翻滚腾挪,没有坚实的功底是难以做到的。三人在台上的表演妙趣横生,唱舞交融,美不胜收。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笑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现将王被放走后遇到许仙的一唱段奉上,此唱段以鹤庆方言为台词,很接地气,让人忍俊不禁,深受观众喜爱。当时,很多人都会哼上几句,现抄录如下:“尊一聲许先生(你)害人不浅,带牵我王道灵双挨皮鞭。一年到(头)被打得稀王八烂,天头地(脚)被打得一跛一颠,荷花莲(藕—耳)被打得好像风扇,贼咪日(眼)被打得白翻白翻,爬墙踪(壁—鼻)被打得攒了地点,樱桃小(口)被打得歪在一边……”台上悲声涕泪,诉苦连连,台下笑声不断,连称王道灵活该,继而又骂王道灵歹毒。当年的我虽然对剧情一知半解,但也被剧场气氛所感染,大人们笑我也笑,大人们鼓掌我也鼓掌。反正,要热闹,大家一齐热闹。
  当年看戏,恼火的事也有,如:开场锣鼓。只见敲锣人一遍又一遍地敲打着锣鼓,但只听锣鼓响,不见人出来,让人急得肠子痒。戏迷们说,这叫催人锣鼓,意思是,快来,快来,快快来,好戏就要开场啦!
  由于耳濡目染,慢慢熏陶,我也成了滇戏迷。如今,文友聚会仍能用沙哑的嗓音吼上几段,虽无当年那些名角字正腔圆,但也韵味十足。   鹤庆唱滇戏名气很大,看戏让我记得很多滇戏名角,如程子明擅长饰演小丑,饶贵宏继承了程子明丑角的特点,还饰演花脸,他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惟妙惟肖,让人捧腹。在《皮秀滚灯》中他头顶一盏灯,腾挪,翻滚,踢打,灯不熄灭也不落下。在《吊打王道灵》一剧中用一根垂下的布带做真,如吊环运动员一样优美得让人惊叹的绝技动作。小生名角龙泉,他既是滇剧团团长,又是剧团的台柱子,扮相俊雅,演技全面,嗓音略带沙哑,却别具风格。龙泉的唱念做打,颇有造诣,代表作如《斩黄袍》里的赵匡胤,《打红袍》里的肖芳,《秋胡戏妻》等等。他刻画了况钟的睿智,海瑞的刚直,岳飞的忠义,李春林的忠厚。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三进碧游宫》中饰通天教主,一场戏三变脸,手一挥,由白脸变成红脸,随着剧情变化,由红脸变成黑脸。他的变脸技巧在台上用油彩瞬间变化而成,与川剧不同。他还擅长打鼓板,鼓点干脆利落。小旦名角向四堂,自幼热爱滇剧,曾到云南省滇剧院学习过。他扮相俏丽,唱腔优美,吐白清楚,唱念做打俱佳,四功五法比较全面,具有省滇剧名角万象贞的风格,是小旦中的佼佼者。他的代表剧目有《红梅阁》中的李慧娘,《烤火下山》中的尹碧莲,《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尼姑思凡》中的小尼姑,《秋江》中的陈妙常等等。陈维兰,祖传戏剧世家,曾进修于省艺校。特点是唱腔优美,韵味浓郁,代表作有《雷神洞》中的赵京娘等。左惠英,省艺校毕业到鹤庆,旦角,代表作为《女斩子》中的樊梨花,《打瓜招亲》里的陶三春。周锡林,省艺校毕业到鹤庆,擅长花脸,特点是身材高大,武打精彩,干净利落,声音宏亮,代表作有《打瓜招亲》中的郑子明,《牛皋扯旨》的牛皋等。陈老九,学名陈家吕,人称戏箩子,发展全面,出身戏剧世家,擅长花脸戏,如《牧虎关》中的周亮,《桂英打雁》中的孟良,《五台会兄》中的杨延德。他还专打小鼓,鼓点精道,琴技娴熟,还能制作很多道具以及龙狮等动物,尤其擅长舞龙耍狮,能在叠加的八张八仙桌上耍狮,跳跃灵巧,表演很多动作而不失误。还有杨惠生,先攻小旦,年迈后饰演老旦,唱腔优美,很会做戏。文竹九饰演须生,桂兰芳擅长老旦,张石林擅长小丑、须生,武生章天明代表作《三岔口》等。20世纪60年代初是鹤庆滇剧团的鼎盛时期,阵容强大,角色齐全,服装道具齐备,每年除在县城演出外,还在全县巡回演出,在省州汇演中也得过很多奖项。
  人称鹤庆是滇戏窝子一点不假,全县共有戏台一百多座,逢年过节,村村锣鼓响,乡乡唱戏声,被誉为戏剧之乡。直至今天仍有很多戏迷活跃在乡村舞台,我也是其中之一。去年,鹤庆乾酒公司六十周年厂庆,特邀请了省滇剧团来鹤演出,连演三天,座无虚席,还一票难求。
  城里人并非都是吃闲饭的,国家包分配工作以外,也有农业社,跟农村人一样耪田种庄稼,收获的粮食是集体的,吃国家供应粮。有酱醋厂、木业社、糖果厂、泥工社等等。许多城外人都想进入城镇,享受这些优厚待遇,但这想法比登天还难。姑娘都想嫁到城里,做城镇人。若是成了城里人的媳妇,户口没有改变,还是农村人。美貌的女子自然更能吸引城里男儿的青睐。每到晚上,有的农村姑娘会穿戴一新,粉面含春地去城里溜一圈,目的不言自明。这些都是当年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进步,许多优秀农村女青年的理想也不再是“嫁个城里人”,她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农村、城镇户口对婚嫁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小。
  二
  古城历史悠久,但始建于何年,查阅史书才知晓。宋朝年间,为了“内屏中夏,外控诸彝”镇守边关,地方政府就在鹤庆坝子中央建了一座土城,其形状如龟,人称龟城。到了元末时,土城年久失修,相继倒塌。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鹤庆知府周集上报朝廷,筹集资金,摊派民工,修建砖城。北门的月城即原有的旧城。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四道,四座门楼。城墙四角建有敌楼四座,四周共建有敌台10座,守御房屋25间。城外掘沟为壕,用黄龙潭、西龙潭、黑龙潭水灌注,既起到防护攻击的作用,又是消防的储水之源,又与城内各街道沟道相通,起到涵养水源之作用。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古城墙被拆除,这座古城也敞开大门,与附近乡村连在一起,环城路就是城、乡的分水岭。古城墙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城里两条大街以钟鼓楼(云鹤楼)为中心,一条南北方向,以县政府、钟鼓楼、豸角山上的文笔塔处在一条中轴线上:一条东西方向,面向石宝山和九顶山。民间有城内“三山四海五马不出城,向东三大寺,面北两堂神”之说,三山四海即城里的假山和湖塘,一日府山,旁有府海,中央有水阁凉亭,又名礼宾亭,位于县政府内。二日,学山,山上有树;学海,海内有亭,叫学亭,为文庙的附属建筑。三日,花山花海。花山有各种花木,故得名,花海又名荷花池或建湖,湖中建有“桂香楼”。四日,皮海,又称皮塘,在原云鹤中学操场,曾有皮匠在塘内泡皮而得名。五马不出城即原城里寺庙中有五匹泥塑马,一是马王庙塑有神马塑像一匹:二是五碓巷的土主庙里供奉鹤庆筑城时无偿供应茶水的张姓老人,庙门口塑有两匹小泥马:三是该巷内有一座圣母殿,俗称娘娘庙,门前也有两匹泥马。共称为五马。
  古城里寺庙密布,三步一寺五步一庙并非夸张。据不完全统计,鹤庆有寺观庙宇近130多座。向东有三大寺即忠孝祠,俗名西寺,供奉关羽和岳飞,位于南门外我村内;白衣寺,位于白衣寺巷南侧,供奉白衣观音大土;妙觉寺,在今食品公司院内,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南北还有两堂神,一是狱神萧何,相传汉初宰相萧何制定中国第一部律书,死后封为司狱之神。地址在今县政府院内。二是眼光寺,在倉河街,供奉封神榜内主宰眼睛疾患的神杨任。
  由于历史变革和兵燹,很多寺庙和古建筑已荡然无存,如今仅存且基本完好的有云鹤楼、文庙建筑群、武庙、财神殿、观音阁等几座。在古城里,政、军、文、商等名人故居遗存较多,今天仍有迹可循。民居以四合头、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较为有名。
  三
  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鹤庆文庙建筑群和云鹤楼最为出类拔萃。文庙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历焚毁、重修、扩建。大成殿又称先师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孔子神位,有清朝历代皇帝御书匾额7块,其整体布局承袭了明代宫殿式格局,蔚为壮观。外则飞檐翘角,内则斗拱纵横。四角檐柱上分别雕镂四条云龙,玲珑剔透,工艺精湛。先师殿雕梁画栋,彩画精美,工艺精湛,飞阁流丹,肃穆庄严,蔚为壮观。虽经700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今天正辟为文庙公园,并恢复原貌,加以保护。   鹤庆文庙自古以来就是学庙、书院的所在地,我读中学时就在这里就读,此时,已更名曰:鹤庆中学。我的家离文庙仅几百米之遥,上学十分方便。每天背着书包,穿过后街到文庙上学读书。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外,还在海北坪办有学农基地,种苞谷、黄豆、南瓜之类的植物,在学校的菜地里种植蔬菜,供学校食堂之用。学校还开展忆苦思甜教育,请苦大仇深的老农诉旧社会的苦,讲新社会的甜。组织学生吃不放油盐的荞面、包包菜做的饭菜,名曰:忆苦思甜饭。
  先师殿两边的附属建筑均是教室和老师宿舍,几株柏树比楼房还高,估计也有几百年历史。老师们课余时间都喜欢在柏树下喝茶聊天。我们的教室就在文庙建筑群最北面,即“尊经阁”。三年时间里我在这里完成了高中学业。这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事了。
  我读小学时,大多数时间是在城里五碓巷丁槐家大院度过的。丁槐,在清末镇压杜文秀起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中均有战功,丁家大院为丁槐故居。在“土改”中丁家大院收归国有并改为城镇小学,城里或者附近部分村庄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如今,丁家大院基本保留原貌的就是南院,其它均已成了钢筋水泥房子了。
  城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云鹤楼。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云鹤楼又名安丰楼、钟鼓楼,位于鹤庆县城中心,属楼阁式建筑,明三层暗四层,是鹤庆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毀于兵灾。历朝历代又不断重建,修复。
  20地纪80年代到90年代,政府对云鹤楼进行了两次重修,一次是1981年11月动工,1983年10月竣工:第二次是1998年恢复重建中利用世行贷款对云鹤楼实施整体维修,于1999年底竣工。1981年我25岁,参与了云鹤楼的修缮工作,在城里师傅蒋其康、章虹宇的带领下,负责彩画工艺。我除了参加过云鹤楼的修缮之外,还经常登上城楼,或眺望远山,或俯瞰县城全景。有一年过年,云鹤楼上装了“哈哈镜”,在此镜面前,人像都已变形,手长脚长脖子长,或者缩小得像武大郎一样,矮小敦实。因未见过丑化人像的镜子,人们很是惊奇,一时间,好奇者如潮,争先恐后地一睹自己的丑容。姑娘们羞羞答答,想看又怕看,看了又心里不爽。男人们就镇静得多,哈哈一笑了之。逢年过节,楼内还举办书画展。因我喜爱书画,每次都去参观,久久不愿下楼离去。如今,为保护这座珍贵的古楼,已停止在楼内举行任何活动。
  当时,我对这座古建筑的认识仅限于一座古楼而已,每天在脚手架上勾画图案,并未在我的心中留有多大位置。而随着阅历的增加,见识的广博,我对这座建筑也从印象平平逐渐变为仰视和感叹。云鹤楼不单是一座外在精致华美的古楼,更是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宝库,保存着珍贵的文化遗产,镌刻着历史和沧桑。
  云鹤楼门上留有清代文人题的榜、对联,楼内存有“云鹤楼碑记”“安丰楼碑记”石刻各一块及清代翰林赵鹤龄对联,鹤阳学子赵椿题写木刻对联各一副。南面正中为我省著名书画鉴赏家、鹤阳学子孙太初题写隶书“云鹤楼”三个大字的匾额。拱楼南北两面由丁彦题写的“民安物阜”“文通武达”匾额。北面对联为清代进土杨金铠题云鹤楼132字长联,滇西书画家黄致中书丹。上下联分别为:
  荜路启山林,草昧经纶几创垂。斯臻完备,环桥每观听。羡崇祠乡贤名宦,两俱衰然压班。为茧丝乎?为保障乎?夺班巧者蜀龟。溯当日曳泥锦楼,成城四围,缔造敢忘高进义。
  桑田变沧海,庄严璀璨诸繁盛,半即摧残,杰阁偶登临。喜边邑城郭人民,今并幸而如故。孰主宰是?孰纲维是?怀故都兮迈鹤。知异时停云华表,去乡千岁,来归犹说丁奋威!
  南面对联为清代举人杨金和撰写的云鹤楼82字长联,由省政协秘书处副处长、文史办副主任、作家宣伯超补书,上下联分别是:
  小结构到底何奇?想洞纪龙眠,石传象跪,诗题竹树,果种菩提。为儒、为释、为帝王,蕞尔微区,其中大有人在。
  真逍遥当前即是。看朝霞虹映,夜月蟾辉,宝岭秋光,漾江春色,好山、好水、好景物。取之不尽,此外匪我思存。
  城内,胜迹无数,故事甚多,摘其主要,舍弃其余,以省篇幅。
  四
  一条河由西向东穿过我居住的村庄绕城而去。一条路把城里城外分隔开来。
  我的家就在环城公路外面,即城外,俗称南门外。旧时,鹤庆县城俗称龟城,南门又称小月城、瓮城。20世纪60年代,此处曾挖出大炮,还曾遭水淹、火烧等劫难。高高的城墙把村子挡在城外,城墙上有城垛,城墙外有护城河。据说,城墙建好后,天黑就关闭城门,外地商旅多有不便,便允许在南门外建客栈饭馆之类的设施以方便深夜到达的客人,称为“铺”,有商铺的意思或者可理解为官方设置的机构。有小河从边上流过就叫水路铺。从此,一个半城半乡的村庄诞生了。
  一条石板道路穿村而过,是进城的主要干道,早年称官道,也是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房屋就沿着道路、小河修建。早年间,商帮兴盛,马帮发达,南来北往,马蹄声声,一些马店应运而生,每到晚上,住满了马帮和商旅客人。每到秋后,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村庄的空地上就被去朝山的藏胞占满了。他们从藏区远道而来,到鸡足山朝圣,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进入鹤庆后,先到天子庙朝拜,然后途经县城,驻扎周边空地,撑起帐篷,燃起篝火,架锅造饭,待第二日天明启程,直达鸡足山下鹤庆黄坪天华洞朝拜,继而直上鸡足山,完成神圣的鸡足山朝圣之礼。
  每逢街天,从山区来的山民进城赶街,就把草鞋藏在村里小河边树丛中,换上胶鞋或者布鞋进城去交易,待下午交易结束后又到河边换上草鞋回家去。后来,有了汽车才偶有车辆驶过,飞卷的尘土追着车轮卷起灰雾。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远方,通向县外到州府。官道宽窄不一,很多路段仅能容一辆车通过。车辆虽少,但因道路狭窄,低矮的房屋常常被大货车刮掉瓦或椽子之类。争吵甚至动起手脚的事常有发生。后来,公路铺为弹石,我和村里好多人一样激动了很长时间。再后来,换成了水泥路面。
  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河水清澈,两岸竹柳依依,穿白柳高数丈,枝繁叶茂。竹是荆竹,粗为指头,叶翠杆直,被村里人选为钓竿,空闲时蹲在河边钓鱼。制作钓竿需砍一根青竹,削去枝叶,点燃麦秆,烘烤竹节,使其发软容易改弯变直。竹梢要细且具有弹性。鱼线早期用缝衣线,后来用二胡弦线。鱼针最初用大头针,经火烤后做成弯状,没有倒钩刺,上钩的鱼容易逃脱。后来有了倒钩刺的鱼钩,钓到的鱼就多了。不知为何,那时没有大鱼,最多半斤的鱼已是令人惊叹不已。我那时想,鱼也跟我们一样,我们吃不饱,饥饿也伴随着它们。最近几年,河里出现了一种小龙虾,这在家乡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物种,而且繁殖力特强,不到几年,几乎所有水域都有它的踪影。   小河的发源地就在螺峰山下的黄龙潭,起到泄洪和灌溉的作用。除夏秋两季外,小河的水量并不大,但好在那几年河水清澈洁净,鲫鱼和鲤鱼清晰可见,偶尔还有珍稀的面鱼。在冬春季节因河水较少钓鱼改为剟鱼。剟鱼的工具为剟子(小鱼叉),都是村民自制的。一根竹竿顶端绑上三根或四根伞骨做的钩锥一样的铁器,锋利且带倒钩刺,用于捕鱼和捕田鸡。那时,不知有环保这事,只要是动物见啥捕啥。栽插开始,下游需放水栽秧,一时间河水灌满小河。每逢晴天,村里人淘洗麦子、洗菜、洗衣服都在小河里进行。如今小河依旧悠悠流淌着,但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昔日村民们聚集在河边洗衣洗菜的情景已经消失了。
  每到夕阳西下,鸟归巢,人回家,小河边挤满了刚从田里干活回家的村民,把糊满泥垢的双脚洗净,霎时间人声嘈杂与树上的鸟儿一同喧哗,热闹异常。往日,初夏时节是最为繁忙的,收小麦、割豆子、栽秧苗,还有家里自留地菜园的辣椒、西红柿、南瓜苗、茶豆、豇豆等等需要浇水。那时的我,年轻力壮,精力充沛,从田里回到家挑起水桶就到小河里挑水,一担又一担,就像竞赛一样,直到天黑。而现在,很少能见到这样的热闹场面了。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了,只剩下些老弱妇孺照料田里的农活儿。小村显得空落落的,异常安静。
  秋收时节,为收割水稻,稻田放水。秋水泛滥,河水上涨时,稻田里的谷花鱼顺流而下,在有坡度的沟渠里筑一鱼坝,放一竹编的溜子(鱼床),一天下来,收获甚丰。垂钓者则寻一鱼群容易聚集的河湾作为钓窝,撒几把米或者米饭诱惑鱼群。一条仅容得下半边屁股的小板凳,在潮湿地里挖几条蚯蚓,就开始了愿者上钩的闲情逸趣。往往一个钓鱼者边上围了一群人,就像下棋一样,围观的比下棋的人还着急。钓鱼也一样,无数双眼睛盯着鱼漂,稍有响动就催甩竿。有时遇到一天鱼不咬钩,就大叫鱼不吃,冲蛮石,捡起石头就甩进河里。浪花荡起,在一阵嬉笑怒骂声中收竿。现在,稻田里还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化肥、农药的普及,或是因为田地的减少,谷花鱼已经难寻踪影了,稻田边上的钓鱼人也消失不见了。
  五
  小河进入村庄后,称为寺西河、护城河、环城河,然后,汇入漾弓江。河上有一座石拱桥,连接南北交通。桥为麻布石石材,桥栏柱顶为圆形,桥栏雕有图案。石桥名为:迎贵桥,年代久远,为弧形拱桥。桥身石块为麻布石,石头之间燕尾榫丝丝相扣。桥身造型美观,上有石板围栏,也是用麻石镶就。每年雨季洪水泛滥,石桥以西地势低矮的人家多被惊扰,村边田块均被淹没。这些年来,此类事很少发生,浑黄的洪水也很少看见。这可能与山里植被逐渐恢复有关,山林茂密,巩固泥沙的作用增强,蓄积洪水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了。
  桥的两头有两户火炮铺。一户姓肖,住桥的南头,人称肖火炮:一户姓刘,住桥的北头,人称刘火炮。两户人家十分有名,都是手工制造火药炮仗的行家。姓肖的与我家紧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所以两家父交子往,关系十分融洽。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肖家打过工,即帮工做炮仗。做炮仗有若干道工序,裁纸、赶筒、切筒、捆饼、上浆、装泥、装药、封泥、锥孔、插引线,然后用钝铡刀把炮仗引线一端扎紧,这一环节极为重要,扎紧了引线点火后引爆不了火药,扎松了引线容易脱落。最后,经过晾晒,就可销售了。这期间,我学会了赶筒子、切筒子、捆饼、插引线等一般的工序。其中,捆饼是一项技术活,要把切好的纸筒捆成八角砖状,纵横排齐,一饼共1008个,没有技巧便弄不成型。肖大老为人和善,技术精湛,配制、灌装火药、炸药都是亲自在一间小房间里操作,一是为了安全,二是涉及核心技術,需要保密。我去帮工时是肖家老大当家,他天资聪慧,喜读书,炮仗工艺做得极好。当时,这门火炮技术属于独门绝技,生意极好。他家还会钻天鼠、钻地鼠和礼花的制作加工。每逢火把节,村里都要竖火把,火把上的礼花都由肖家来完成,届时,城里人都倾城出动观看礼花,真是盛况空前。后来,这门手艺收归集体,由生产队派工来做,我也参加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间不长就停止了。现在,这门手艺由于安全问题也被禁止了。
  村中的大石桥旁有两棵参天的白杨树,一棵在桥的西边,一棵在桥的东边。
  而树也就在石桥诞生后由前人栽下,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犹如进入古城咽喉要道上的两个壮实威武的卫兵。树龄也在几百年以上,高十丈有余,有四人围抱粗细,枝繁叶茂,亭亭如华盖。每当夜幕降临,桥上就是村里人闲聊的地方。昔日的小河两岸柳树含烟,遮天蔽日,每逢夏日,又是村里人纳凉的最好去处。夏秋时节,落日黄昏,群鸟归树,呜叫一片,煞是热闹。小道消息、笑话、政治或生活的奇闻异事,都在小桥上传播着。
  不久,两棵大树被轰然放倒。他们的飒飒英姿在人们心里渐渐消失了,大桥两旁依然阳光普照,晚归的鸟儿不知去向,炎炎夏日乘凉的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两棵古树伐倒不久,那座年代久远的石桥也被拆去,换成了水泥桥,有懂历史的人说,这座桥是家乡的古董,是古城历史的见证,建议修河时保留古桥,但没有被采纳。小河两岸的柳树也被伐光,昔日风光已不复存在。
  我每天都要从桥上走过,感觉已大不一样,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已飘然逝去,那桥只不过是众多普普通通的水泥桥而已。小桥流水的旖旎风光已成历史。路,依旧通畅,古桥换成了水泥桥并没有在人们的心里引起震荡。从前,背着电瓶的捉鱼人活跃在小河两岸,把大大小小的鱼虾一网打尽。后来,河里的水变得肮脏,有的人往河里扔垃圾。太阳每天依旧冉冉升起,又缓缓落下。石桥下的水还是汩汩东流。人们为了生计还是那样匆忙。小桥上没了人影,鸟儿也不见踪迹,一切归于平静。
  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仅仅是少了一座古桥吗?还是还有很多别的什么?
  六
  这个小村庄里曾经建有五座寺庙,三座名人宗祠。东寺、西寺、白衣寺(原印刷厂厂址)、小东山庙、观音堂,还有蒋宗祠、杨宗祠、周宗祠等等。
  紧靠环城路边,一东一西有两座寺庙。一座叫东寺,住尼姑,一座叫西寺,也住尼姑。这两座寺庙为何不叫庵而称为寺,没有任何记载,懂历史的大都逝去,没有人能说出子丑寅卯。20世纪50年代,这座寺庙被分给农户居住,在破四旧的运动中城里的红卫兵再次光临这座寺庙,一切塑像均被捣毁,城里的古建筑和寺庙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和损坏。   往南一里许就是观音堂。堂内塑观音坐像,后改作学校,直至今天,已找不到旧日的一丝痕迹,朗朗书声从学校传出。我曾经在该校读书,虽然短暂,但也留下一些美好的印象。如每年的春游,今天还记忆犹新。在教室关久了,就如笼中小鸟放飞出来,自由飞翔。每当老师宣布春游时,我放学回家就告诉母亲准备明天的午饭。母亲把家里最好的一直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出来,做成鸡蛋油炒饭。我一夜兴奋,难以入眠。第二天天还未亮就催促母亲为我拿出干净的衣服,系上红领巾,背上鸡蛋油炒饭,赶到学校集中。时辰一到,老师会宣布若干条注意安全的事项,全校师生在扛着红旗的同学带领下,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出发了。到了目的地还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老鹰叼小鸡、丢手巾、猜谜语等,老师还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短小的游记。我们前后到过朝霞寺、鸡窝寺、黄龙潭等地。、
  我家的南面就是周宗祠,也就是鹤庆大商人周守正家的宗祠。周守正属“福春恒”商号的总经理,“福春恒”为蒋宗汉兴办的商号,在周的精心经营下,商号遍布云南、四川、重庆、上海、香港等地,共有40多家。宗祠坐西面东,门楼巍峨,门前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空地,南北约30米左右的围墙一直延伸到官道。门前长方形石板通道正中竖有一座三层表杆,上方雕有三角形斗状石刻。进入院内,房屋为四合五天井,青石铺就的院坝,正西面有一戏台,为大理石围栏,雕有十二生肖图案。两道月亮门上书有“出将”“入相”字样,戏台两侧有两棵白玉兰树,郁郁葱葱,每逢夏季,玉兰花绽放,甜香四溢。每逢祭祀或者年节都有滇戏演出,锣鼓喧天,胡弦悠扬。后花园为走马转阁楼,20世纪50年代被粮食部门辟为仓库,后来,戏台被拆除,再后来巍峨的门楼变成了其貌不扬的一座铁大门。
  这地方是我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地方。男孩子们玩撞钟、打纸包、滚铁环、玩陀螺、铲海啵(河中蚌壳)等等。女孩子则玩叼小鸡、跳橡皮筋。撞钟并非僧人的仪式,而是一种游戏。用一枚铜钱或者硬币撞在墙壁上,输赢就在远近,远的就能吃近的,向你靠近的投掷,若掷在一虎口内,用手指一比,就算赢,赢了就把你的铜钱或者硬币拿走。纸包容易理解得多,用课本或者废纸折成八角状,就拿来做输赢的东西。陀螺用木头削成梨状,用一小节马掌或者铁钉钉入陀螺小头,顺着铁钉根部绕上细麻绳,用力一甩,它就嗡嗡作响,并在地上快速旋转。我们的玩法则是在地上面一圆圈,参与者把自己的迭螺排在圆圈的中心,多者不限,轮流把圈内的迭螺逐出圈外,或者使其受损。技术性、准确性不高者就只能在圈内被别人削你的陀螺。如果你没有把陀螺甩转,就称为“死了”,须放到圆圈内受罚,直到有人犯跟你一样的错误,你才能起死回生,重回战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座粮库开始运来美国的大米、加拿大的苞谷、澳大利亚的小麦,每麻袋重182市斤,有的重达202市斤。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成了搬运工,每吨8毛钱,这时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挣外快。我家就在粮库的隔壁,司机叫搬运工就是鸣喇叭。喇叭响就去背粮袋。当时,白壳等外烟9分钱一包,扛一吨苞谷差不多就能买一条。但是,这样的事也要冒风险的。
  一次,正是农忙季节,一个小伙伴跑到田里悄悄告诉我们,苞谷来了,偷偷叫上几个人去帮忙搬运一下。我们撒个谎,约了几个伙伴就去了。正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大队干部和县里来的工作队长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大惊失色。工作队长是个警察,态度可想而知,“帽子”大到吓人。灰溜溜的一群农民搬运工被呵斥到屋檐下接受训斥,我们悄无声息,大气不敢出,如果辩解或者抗拒,游街批斗是大有可能的。农民遇见官家生性胆小,他们一直相信“见官莫上前,吃饭莫落后”的人生哲学。工作队长识字不多,据说有一次他去买烟,对售货员说,卖一包“翁翠”来。售货员回答,没有这种烟。他指着柜台上翡翠烟说,这不是“翁翠”吗?售货员说这不叫“翁翠”,这叫翡翠。他一时语塞,又不好收场,就说,管他什么翠,拿一包来。在民间就是这么流传。直到今天我的小伙伴们还记得这个故事。在工作队长一顿臭骂下,我们都低下了头,唯恐与工作队长的目光相遇。面对此情此景有的人已经瑟瑟发抖,每一个人都希望不要惹火上身。后来,我们唯唯诺诺听从指挥,表示绝不再犯,才放过我们一馬,重回田间参加劳动。
  石桥东边有一座庙宇,坐东面西,名曰小东山庙,供奉东山老爷,也就是本主,是东山庙的派生,后来被辟为生产队的养牛喂马的场地。此庙是后来群众建起来的,供奉有东山老爷、观音等塑像。据说,东山老爷风流成性,曾与白马老爷的小妹私会,因一夜贪欢,鸡叫才匆忙起身,匆忙中来到水路铺不慎掉了一只鞋,后人就在掉鞋的地方修建了小东山庙,与东山庙区别开来。现在有人考大学时,就到小东山庙祭拜文曲星,城里和附近及本村的斋妈妈初一十五就在庙里聚会。我母亲在世时也是其中之一,她认为这是一种老年人的聚会,上了年纪的一种精神寄托。
  庙前有一水井,名曰沙井,水质极佳,清澈甘甜。没有水井的人家以此井为饮用水。大年初一鸡叫头遍时谁先打上一桶井水,谁就能来年财源滚滚,四季发财。
  往南就是蒋公祠。蒋公者,宗汉也。由于我出生时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该宗祠的印象几乎全无,加之蒋公祠位于村庄的南头,是另外一个生产队的区域,所以我很少接触蒋宗祠,对这一建筑的印象也仅停留在别人的描述或是书本上的介绍。据老人讲,宗祠大殿气势恢宏,雄伟壮丽,汉白玉栏杆的雕丁十分精妙。此外,还有白衣寺、杨公祠等年代久远的建筑,静静地伫立着,看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我在小村中平平静静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看着它一点点地变化着。又过了一些年,小村划归云鹤镇,但村民半城半乡的身份没有改变,仍然是农村户口。
  某年,开发商要建一条商业街,取名金菩提。河两岸一切建筑皆被拆除,包括东寺、西寺和客运站。当然,此时的东西寺已是民居,早年建起的农贸市场熙熙攘攘,小河被蒙在水泥盖板底下,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家购买了商铺,由此,经商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再后来,这个小村的土地被征用修筑公路及其他设施,一些人家盖起了高楼,开办了酒店、旅馆、饭店。小村的田地逐年减少,十年二十年后,村里还有田可种吗?答案我不知道。
  今后的路还很长。远方,依然是山峰挺立,树木逐渐葱郁,小河正在治理,水也正在变清,绿水青山离我们不再遥远。变迁,使我认不清原来的村庄。但我仍然深爱着我的村庄,不管他是远去的村庄还是未来的村庄,都会在我心中长存。
  编辑手记: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每一座小城都有许许多多属于他的故事,而在城里生活的人,就是这些故事最好的讲述者。本期主人公田遇春为我们讲述在他记忆中与鹤庆古城相关的故事。一条环城路将不大的鹤庆古城环抱着,形成城内城外迥异的景象,也让作者经历着不同的故事。鹤庆城内,是稍显现代化的街市,秩序井然,商铺林立,娱乐设施齐备,人们过着看电影、品滇剧的时髦生活。唯有文庙、云鹤楼等古建筑还在诉说着这个古城的历史。鹤庆城外,是自然淳朴的田野和村舍,其中就有作者成长的小村。一条小河,一座古桥和几处古建构成作者关于小村的所有回忆,但在这些事物的背后,却是作者那些早已难寻的童年记忆和过去单纯美好的生活。作者冷静地诉说着小村的变化,商户、公路、高楼多起来了,但有些珍贵的东西已然在消失,比如绿水、古桥、田地……作者在感叹、思考这种变化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小村从未动摇的热爱。
其他文献
灰姑娘  唉,我想在你面前  表现得优雅得体一些  可我还是忍不住地脸红  忍不住地手足无措  忍不住地微微擅抖  ……  该如何掩饰内心这荡漾的湖?  我尝试着把话题  转向窗外那株枯槁的泡桐  “你看你看,两枝新芽!”  说这话时,我还是心跳  你仍然微笑,姿态谦谦  且彬彬有礼。  美好的一天  这是如此美好的一天!  你瞧,空气是美好的  我闻到了淡淡的、甜甜的桂花糕  的味道。阳光是美好
期刊
野草  你们不会把我误入花盆  我只是一株,你们  看不起的小草,在你们的眼中  我生来就不尊贵  可你们从来就不在意  你们早晨喝的,那高贵的牛奶  里边流淌的,就是我的鲜血  爱,我爱  我爱,爱这眼前的不明不自  我怕,我怕自己血管里的汹涌  会把你吓到,我怕自己的  自私,会成为一生囚禁你的伤口  我怕我的甜蜜,会扼住你一生  让人不能原谅。我怕世俗  会碾压彼此的挣扎  我还怕我的等待,
期刊
秘鲁培育成功长茸毛抗多种病虫害的马铃薯新品种。这种马铃薯的茸毛长在茎和叶上,有一定的粘性,能像粘蝇纸一样粘住昆虫使其饿死,因而不需再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 Peru c
随着全球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人们环保意识也有所提升,绿色供应链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而考虑消费者绿色偏好的绿色供应链也成为了研究的重心。企业实施绿色供应
近年来,我国能源紧缺导致人们对能源问题的高度关注。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我国能源市场进行了研究。深入研究我国能源市场
(本刊讯)5月14日,珠光·恺信亚洲管理集团签约仪式暨交流酒会在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畔的珠光御景壹号会所隆重举行。据了解,珠光壹号公馆是珠光地产20年打造的第一个高端顶级
攸游彩云城  云南之源,彩云之乡,说的是我的家乡——祥云。  洱海卫城、云南城是古城的曾用名。这是一座慢生活的小县城。县城的主城区,也就是昔日的“洱海卫”,以钟鼓楼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整个古城为正方形,方圆四里三分,四街八巷的建筑格局,回宫格布局,就像一方大印,城中心巍然屹立的钟鼓楼就是“印把子”。小时候,听着“祥云有座钟鼓楼,半截伸到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的谚语,每天从钟鼓
期刊
格登有酒,就被叫做格登酒。  格登是一个有约一百五十多户人家的彝村,坐落在巍山境内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山上。这个小小的山村,在漫长的时光里,仍然不绝如缕地飘逸真,,酒的醇香,把它的名声,远播在山外的坝子里。今天,在方圆百里内,若嗜酒之人听到有格登酒喝,精神会为之一振,眼睛会为之一亮。  有酒的地方,就会有故事。在许多故事中,有的是人成就了酒;有的是酒成就了人;有的,却是酒和人不可分割,不仅演绎着故事,
期刊
该项“系列技术”,是根据上海城郊型农业特点和粮食生产稳中求高方针,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项以稻麦浅旋耕灭茬直播为基础,以相应农机、化学除草、高产群体简易诊断指标与肥水
风险投资是一种有效的将资本、管理与创业精神结合起来的金融创新,主要资助从事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的中小型高技术风险企业,并为它们分担风险和提供管理支持。在投资过程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