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和转喻理论看日语多义词“手”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有许多种不同且相互联系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隐喻、转喻理论对日语多义词“手”进行分析,从而使日语学习者对日语一词多义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多义;手
  
  1. 引言
  
  日语多义词“手”意思繁多,给日语学习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理论对日语单词“手”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为日语学习者理解“手”的各个意项提供一定的参考。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一个原型义项演变过来的,而各个义项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 、转喻而生成的。本文首先介绍一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日语多义词“手”进行分析。
  
  2.隐喻理论和日语多义词“手”
  
  2.1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探索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即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包含以下内容:隐喻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作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修辞格;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是源域,一个是目标域。源域是人们熟知的、具体的,目标域则是陌生的、抽象的。隐喻是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实现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即源域中的某个概念部分或者全部映射到目标域中,使两个域形成一定的关联,而这一关联又是通过人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
  2.2利用隐喻理论解释日语多义词“手”
  通过对字典上日语单词“手”的调查,可以发现“手”是一个多义词,有二十多种不同的意思。各个意思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分析,笔者将由隐喻形成的手的义项总结如下:
  《形状类似》①(水、火等的)势力
  例:火の手(火势)水の手(水势)
  《位置类似》②把手、把儿
  例:急須の手(壶把儿)
  《功能类似》③(支撑的)棍子、架子
  例:きゅうりの手(黄瓜架)
  日语的“手” 一词,是指人的一个身体部位,即:人手。由于水喷发时的形状、火燃烧时的形状跟手的形状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依据形状相似的认知原则,日语“手”隐喻为①(水、火等的)势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时往往喜欢与自身相比较来认识事物,比如一个杯子,杯身中部的手握处,跟人手的位置相类似,所以依据位置相类似的原则,日语“手”隐喻为②把手,把儿。同样,人类的手可以用来支撑物体,所以依据功能相似的原则,日语的“手”可以隐喻为③(支撑的)棍子、架子。由此可见隐喻认知理论对日语“手”的多义现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是词义发展的根据。
  
  3.转喻理论和日语多义词“手”
  
  3.1转喻理论
  传统的转喻理论认为转喻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与它相关联事物的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转喻是针对事物的名称的,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而且两个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关或相近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人们用易理解、易感知的部分来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包含以下内容:转喻本质是一种概念现象;转喻的功能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概念,不仅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且为了满足审美要求;转喻过程实际上是心理上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把握另一个概念实体。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的定义做了很大的改变,从传统的“用一个名称代替相关的另一个名称”转变为“认知过程”。也就是说,转喻的重心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用一个实体将另一个实体概念化的认知方法。
  3.2利用转喻理论解释日语多义词“手”
  通过对多义词“手”的各个意项的分析,笔者将由转喻形成的意项进行分析、归类,如下所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
  《部分—全体》
  ①手臂例:手をあげる(举手)
  ②(做动作的)人 例:話し手(说话人)
  ③手指例:手を折りて数へ侍れば(屈指来数数)
  ④手掌、手心手を合わせる(合掌)
  日语的“手”可以用来表示手邻近的部位,当“手”表示“手所在的整体”,比如人以及人的整个手臂时可以转喻成“手臂”“ (做动作的)人”。当“手”表示“手所包含的部分”时,可以转喻成“手指”“手掌、手心”。因此手通过《部分—全体》这个方式转喻成其它意项,从而构成了多义词。
  《主体—功能》
  ⑤劳力
  例:手が足りない(人手不足)
  ⑥能力
  例:手に余る(力不能及)
  ⑦所有
  例:手に入れる(到手)
  ⑧支配
  例:運命の手にもてあそばれる(受命运摆布)
  ⑨方向
  例:山の手(靠近山的地方)
  ⑩做法、方法
  例:手が良い(方法好)
  (11)技巧、策略
  例:四十八手(四十八种技巧)
  (12)本领、技术
  例:手が上がる(技艺提高)
  (13)(下围棋、将棋时棋子走动的)部数、回数
  例:三手で詰む(三步将死)
  (14)照顾、关怀
  例:よく手が行き届く(照顾周到)
  (15)费事、麻烦
  例:手が掛かる(费事)
  通过分析,以上诸意项都是通过“手的功能”这个方式转喻为多意项的,笔者将以上意思分做三类,第一类是手的劳动功能(此处侧重于具体的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手是重要的身体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人们通过手来从事生产劳动,手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手”可以转喻为⑤劳力⑥能力。第二类是手的握力功能。当手握的是具体的物体的时候就是将某物据为己有,当手握的是权利等抽象东西时就可以支配他人。所以“手”可以转喻为⑦所有⑧支配。第三类是手的指代功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示物体、方向的时候都会用手指来指示,因此,“手”可以转喻为⑨方向。第四类是手的做事能力(此处侧重于抽象的劳动)。人们做事情的时候通常有个三部曲,做事情前做什么,做事情中做什么,做事情后做什么。笔者认为“手”的意思认知也可以从这三部曲中得到启示。做事情前要思考做的方法、策略等,因此“手”可以转喻为⑩做法、方法(11)技巧、策略。具体做的时候就需要实际的技术等来完成,所以“手”可以转喻为(12)本领、技术。做完之后往往需要一个总结,对整个过程具体细节的总结,可以转喻为(13)部数、回数;对整个过程抽象内容的总结,褒义性的意思可以转喻为(14)照顾、关怀,贬义性的意思可以转喻为(15)费事、麻烦。
  《媒介—结果》
  (16)笔迹
  例:女手(女性的笔迹)
  (17)伤
  例:深手(重伤)
  (18)质量、种类
  例:厚手の布地(厚布料)
  这一部分的“笔迹”“伤”“质量、种类”虽然也是通过“手”的功能转喻成的各个意项,但是给人一种强烈的“手的产物”、“手留下的痕迹”的印象,所以笔者在此将其单独列为一种来分析。(16)“笔迹”是人们用手拿着笔写出来的东西。(17)“伤”是在古代,日本的武士一般都使用刀,在跟人搏斗时,用手拿着刀砍伤对方留下的刀伤。(18)“质量、种类”是指人们用手做出来的东西的质量、种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喻对于人们理解“手”的各个意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往往用自己熟悉的东西去联系一些不熟知的东西,这样丰富了人类的语言,也为建立多义词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4.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日语“手”的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 而是人类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从认知角度研究多义现象, 有助于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建立起词的网络结构,能够更清楚的把握词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习多义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广辞源第五版 岩波书店2005年4月
  [2]日汉大辞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06月
  [3]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籾山洋介. 慣用句の体系的分類—隠喩﹒換喩﹒提喩に基づく慣用的意味の成立を中心に—「J」国語国文学,1997
  [7]吴宏.人体词「口」在日语惯用语中的词义扩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8]姚灯镇.日语中「头」的语义扩展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其他文献
摘 要:素描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感受、表现等能力。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中专学校的教学中,素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基础素描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阶段性的问题,而且每一位学生由于基础与天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我们教师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尽快解决所遇到的困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期刊
摘 要: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执政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的学习,作为两种语言的语际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过程。本文以艺术生这类特殊的群体为例,简单论述在教授大学英语的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几种途径,探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全球化意识和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文化导入;全球化意识    一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无知才股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期刊
下面以初中物理新教材中“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本人的教学过程与感悟。为使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的曲折历程,纠正操作中的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我在实验课上做了如下的尝试,特提出来,以供参考。    一、精心准备实验器材,奠定探究条件    首先保证器材的完好,因为在
期刊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其中听列首位。听说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据统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听的活动占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这个数字充分表明在交际过程中听所占比例之大,也向人们显示了听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人们对听力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现在许多地方从初中起
期刊
摘 要:林语堂的小品散文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谈及人生与社会,这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式的“闲适笔调”,从而形成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  关键词:小品散文;闲适幽默;表现形式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的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自我”、“性灵”、“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和竞争成为现实的需要。这种竞争与比较使得各地方政府看到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上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与企业采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经济结构、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积极努力,灵活应对。本文主要总结产业集群与升级理论,研究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与集群升级的宏观作用、管理模式以及具体针对不同产业集群升级的行为选择。  关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形势严峻。这其中既有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就业是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大学生毕业后谋生的手段,更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国家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激励机制;需要学校不断完善教师指导和服务机制、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科学的就业观;需
期刊
摘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水平尤为重要。,从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入手,全面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知识;手指口述;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重特大事故
期刊
摘 要: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而这种矛盾冲突又必然导致其自我意识的偏差,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偏差,如不加以引导和调节,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与心理健康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心理健康;调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