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价的费用、赞助马主的缺位、马术人才的匮乏
一切都在阻拦着中国马术进入北京奥运的脚步
在奥运会的28个项目中,马术是惟一一个中国人从未参加过的项目。
按照国家马术联合会的惯例,中国作为2008奥运会的东道主,可以获得6个直接参赛的名额。中国选手只要达到一定的达标资格,无需参加资格赛,就可持外卡直接进入奥运会。这对中国的马术选手来说,是进入奥运会的最佳机会。
可惜的是,直至今日,中国还尚无一人获得2008奥运的参赛资格,也无一匹奥运会级别的马。
骑手张滨的马术生涯
2006年11月底,一直在德国训练的马术选手张滨,临时接到了参加亚运会的通知,匆忙来到了亚运会赛场上。
上场不到1分钟,这位十运会冠军就因马两次拒跳而自动退赛。在此之前,他的队友李振强也遭遇同样的命运。
张滨和李振强,是此次代表中国参加多哈亚运会马术比赛的仅有的两名选手,由于尚未加入世界动物组织,即中国的疫情通报、动物检疫都没有真正纳入国际的圈子里,所以中国买的马匹很少有机会出国参赛。到达多哈后,他们临时向卡塔尔马术协会借了两匹马,尽管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都泡在马房里,和马亲近熟悉。但3天毕竟太短了。
“正常情况下,人与马之间建立信任至少需要四五个月以上,达到配合默契可能需要数年。”张滨说。如果骑的是主办方提供的生马,一般很难取得好成绩。
与其他项目在多哈席卷金牌的气势相比,中国马术仓促交上了一张空白的中考答卷。
亚运会后,张滨回到上海赛马场,一边训练,一边继续寻找赞助商和马主。李振强也回到广东,打理自己的马术俱乐部。离奥运会越来越近,两人的焦虑日胜一日:“就算现在能找到赞助,找到马主,还来得及吗?”
如大多数马术选手一样,张滨也是半道出家,之前,他已经拿到了3个现代五项的全运会冠军,在上海小有名气。
1997年,八运会以后,25岁的张滨已到了退役的年龄,但他不愿从此离开运动场。1998年,和恩师徐根发的一次偶然谈话之后,张滨决定将人生转向马术赛场。
2002年,一直伴随张滨的主力马去世,经朋友介绍,在上海市体育局的资助下,张滨开始到德国训练。在德国的4年,最难得的是他感受到了一种纯正的马术氛围和文化。
他在德国的教练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马术个人铜牌获得者哈森霍克,张滨每天就在他的马场上训练、生活。
国外的专业马房里,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有时候,冬天的早晨6点多就要起床,一直到晚上很晚才能收工。”为了节省费用,张滨尽量争取一些勤工助学的机会。除了每天训练,他还在马场做一些马房的工作,喂马,给马做清洁,各种工作都做过。
偶尔有机会,他去看一看比较大型的比赛。但多数时间都呆在马场,“印象里,没什么机会穿便服,每天都是一身工作装。”
刚到德国时,张滨没有自己的马,训练和比赛用的都是从马场租来的马。一年之后,张滨在德国和自己现在的主力马Lobito一见钟情,“我一眼就看出它是我想要的。看Lobito的眼睛就知道它多聪明。”
说到Lobito,张滨的话一下子多起来。经过3年磨合,骑手和马之间达到了很高的信赖程度。“它很相信我,我带它去的地方,要求它做的动作,它都会很愿意。”
只要有时间,张滨都会和马呆在一起,陪它一起玩,带它散步,弄好吃的给它。“我那个马什么都吃,只要我嘴巴在动,他就想来尝一尝。”每次张滨一出现在马房,馋嘴的Lobito就赶紧把嘴凑过来,浑身上下搜一遍,直到发现好吃的便自顾自地大嚼起来。
Lobito也没有辜负主人的喜爱,去年十运会,它和张滨配合完美,圆了主人的马术冠军梦。赛后张滨将标志着冠军的红色绸带系在Lobito的缰绳上,深情地亲吻了它。在张滨看来,马已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了。
中国与国际马术标准的距离
张滨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骑手想去国外学习技术,大多要依靠各省体育部门的资助。由于在国外训练的费用相对较高,据张滨所知,除了自费出国的黄祖平外,就新疆省队曾把几个骑手送到欧洲。而能像黄祖平一样,找到自己的赞助商,几乎是每个骑手的梦想。
“资金”成了横亘在中国马术选手面前一道亟待逾越的障碍。张滨曾感叹:“训练经费个人都好出,重点是买马的钱太多了。”
中国马术协会秘书长成庆向记者介绍说,参加国际大赛对马匹级别要求很严,每匹马的身价都以百万计,动辄上千万元人民币,优良种马在国际上的拍卖价高达千万美金。像张滨的Lobito,就是级别不够,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亚运会,更别说奥运会了。
马的身价主要由它的血统、调教时间和参赛经验而定。中国有悠久的骑马传统,但中国古代的“马文化”与现代意义上的马术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在中国,长期以来,马是做牲口使用的,更看重马匹是否能够吃苦耐劳,背得更多、走得更远。而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看重的是马的表演性,长得好看,跳得高,步伐漂亮的马最受追捧。育种方向不同,培育出来的马在外形、运动能力方面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内买一匹普通马只要一万多块,而买一匹英国纯血马则要花上百万元。”国家现代五项、马术训练中心负责人郝高赞说。
而平时的饲养费对于普通选手也是不小的压力:香港赛马会的每匹赛马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要3万元,想在欧洲马术俱乐部里养一匹马,仅每月的饲料费就需要7千元左右。
因此,如今在马术圈里的巨擘还多是各国的巨富或者首脑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外孙女扎拉
一切都在阻拦着中国马术进入北京奥运的脚步
在奥运会的28个项目中,马术是惟一一个中国人从未参加过的项目。
按照国家马术联合会的惯例,中国作为2008奥运会的东道主,可以获得6个直接参赛的名额。中国选手只要达到一定的达标资格,无需参加资格赛,就可持外卡直接进入奥运会。这对中国的马术选手来说,是进入奥运会的最佳机会。
可惜的是,直至今日,中国还尚无一人获得2008奥运的参赛资格,也无一匹奥运会级别的马。
骑手张滨的马术生涯
2006年11月底,一直在德国训练的马术选手张滨,临时接到了参加亚运会的通知,匆忙来到了亚运会赛场上。
上场不到1分钟,这位十运会冠军就因马两次拒跳而自动退赛。在此之前,他的队友李振强也遭遇同样的命运。
张滨和李振强,是此次代表中国参加多哈亚运会马术比赛的仅有的两名选手,由于尚未加入世界动物组织,即中国的疫情通报、动物检疫都没有真正纳入国际的圈子里,所以中国买的马匹很少有机会出国参赛。到达多哈后,他们临时向卡塔尔马术协会借了两匹马,尽管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都泡在马房里,和马亲近熟悉。但3天毕竟太短了。
“正常情况下,人与马之间建立信任至少需要四五个月以上,达到配合默契可能需要数年。”张滨说。如果骑的是主办方提供的生马,一般很难取得好成绩。
与其他项目在多哈席卷金牌的气势相比,中国马术仓促交上了一张空白的中考答卷。
亚运会后,张滨回到上海赛马场,一边训练,一边继续寻找赞助商和马主。李振强也回到广东,打理自己的马术俱乐部。离奥运会越来越近,两人的焦虑日胜一日:“就算现在能找到赞助,找到马主,还来得及吗?”
如大多数马术选手一样,张滨也是半道出家,之前,他已经拿到了3个现代五项的全运会冠军,在上海小有名气。
1997年,八运会以后,25岁的张滨已到了退役的年龄,但他不愿从此离开运动场。1998年,和恩师徐根发的一次偶然谈话之后,张滨决定将人生转向马术赛场。
2002年,一直伴随张滨的主力马去世,经朋友介绍,在上海市体育局的资助下,张滨开始到德国训练。在德国的4年,最难得的是他感受到了一种纯正的马术氛围和文化。
他在德国的教练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马术个人铜牌获得者哈森霍克,张滨每天就在他的马场上训练、生活。
国外的专业马房里,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有时候,冬天的早晨6点多就要起床,一直到晚上很晚才能收工。”为了节省费用,张滨尽量争取一些勤工助学的机会。除了每天训练,他还在马场做一些马房的工作,喂马,给马做清洁,各种工作都做过。
偶尔有机会,他去看一看比较大型的比赛。但多数时间都呆在马场,“印象里,没什么机会穿便服,每天都是一身工作装。”
刚到德国时,张滨没有自己的马,训练和比赛用的都是从马场租来的马。一年之后,张滨在德国和自己现在的主力马Lobito一见钟情,“我一眼就看出它是我想要的。看Lobito的眼睛就知道它多聪明。”
说到Lobito,张滨的话一下子多起来。经过3年磨合,骑手和马之间达到了很高的信赖程度。“它很相信我,我带它去的地方,要求它做的动作,它都会很愿意。”
只要有时间,张滨都会和马呆在一起,陪它一起玩,带它散步,弄好吃的给它。“我那个马什么都吃,只要我嘴巴在动,他就想来尝一尝。”每次张滨一出现在马房,馋嘴的Lobito就赶紧把嘴凑过来,浑身上下搜一遍,直到发现好吃的便自顾自地大嚼起来。
Lobito也没有辜负主人的喜爱,去年十运会,它和张滨配合完美,圆了主人的马术冠军梦。赛后张滨将标志着冠军的红色绸带系在Lobito的缰绳上,深情地亲吻了它。在张滨看来,马已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了。
中国与国际马术标准的距离
张滨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骑手想去国外学习技术,大多要依靠各省体育部门的资助。由于在国外训练的费用相对较高,据张滨所知,除了自费出国的黄祖平外,就新疆省队曾把几个骑手送到欧洲。而能像黄祖平一样,找到自己的赞助商,几乎是每个骑手的梦想。
“资金”成了横亘在中国马术选手面前一道亟待逾越的障碍。张滨曾感叹:“训练经费个人都好出,重点是买马的钱太多了。”
中国马术协会秘书长成庆向记者介绍说,参加国际大赛对马匹级别要求很严,每匹马的身价都以百万计,动辄上千万元人民币,优良种马在国际上的拍卖价高达千万美金。像张滨的Lobito,就是级别不够,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亚运会,更别说奥运会了。
马的身价主要由它的血统、调教时间和参赛经验而定。中国有悠久的骑马传统,但中国古代的“马文化”与现代意义上的马术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在中国,长期以来,马是做牲口使用的,更看重马匹是否能够吃苦耐劳,背得更多、走得更远。而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看重的是马的表演性,长得好看,跳得高,步伐漂亮的马最受追捧。育种方向不同,培育出来的马在外形、运动能力方面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内买一匹普通马只要一万多块,而买一匹英国纯血马则要花上百万元。”国家现代五项、马术训练中心负责人郝高赞说。
而平时的饲养费对于普通选手也是不小的压力:香港赛马会的每匹赛马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要3万元,想在欧洲马术俱乐部里养一匹马,仅每月的饲料费就需要7千元左右。
因此,如今在马术圈里的巨擘还多是各国的巨富或者首脑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外孙女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