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搏击》杂志2014年5期刊发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启动实施》一文,拜读之后,感触颇多。
武术来自于民问,但如今官方武术由于国家资源的支持,而居于武术发展的主体地位,民问武术是纯粹的弱势群体。对于民间武术而言,武术段位制十年计划的实施,无疑是雪上加霜。
武术段位制十年计划的实施,对于“武术”整体而言,无疑是好事儿,因为“段位制推广工作中,中小学校推广是重中之重。”武术走进中小学课堂,从娃娃抓起,那才叫普及,武术才能真正成为“国术”。可是不容乐观的是:“在河南、山东两省,目前有1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了段位制推广试点,其武术教学方案中,武术段位制占60%、武术健身操占20%、地方传统武术占20%。”
这里,把武术划分为:段位武术、健身武术、传统武术三部分。其实这种划分也是源于传统武术,1900年义和团运动是武术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实战应用与检验,结果是世人都知道,从此武术退出战场、陷于沉寂,老舍先生的《断魂枪》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也正是在那个时代,武林前辈们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将传统武术从新整理成练法、打法、演法三种方法,即强健身心的方法、技击实战的方法、表演的方法,同一个招式,就有三种方法,沿袭至今,就成了武术的健身、技击、表演三种功能。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中央国术馆的建立为标志,武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遗憾的是:当时在普及的背景下,武术的教学出了问题,由于保守,出现了众人练武术、数人甚至一人得真传的状况,由于急功近利——训练士兵战场杀敌、保家卫国,于是乎用打法去练功、用演法去技击的乱象延续至今,甚至,如果不是李仲轩老先生公开这个秘密,好多“大师”级的“武术家”都不知道形意拳有“练法、打法、演法”的不同。而官方武术只是截取了“演法”,舍弃了“练法”、“打法”,后来向全社会普及用以健身的广普武术,其实也是演法,真正的练法、打法就不绝如缕了。这倒不是官方武术家保守,因为乱世里杀人的武术一定会兴盛,太平治世时杀人的武术一定要沉寂,就像没有哪个政府会每家发两只杀人的枪一样,没有哪个政府会允许一击必杀的武术广泛流传,所以“打法”不能传,至少不能广传;而“练法”由于要求很严,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费时、费力,在“多、快、好、省”的时代,以至于今天信息化时代,很少有人会下那样的功夫,不适合也不可能普及,也只能拿“演法”“糊弄”人民群众去玩玩儿吧,健身效果不太好,但至少练不坏,活动活动总是有好处的。
所以,段位武术、健身武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能完整地掌握传统武术的三种练法的民问武术家也不是太多,只是更多地保留了武术的打法,而这种打法又是在原始的没有任何规则与保护条件下的生死搏杀,不适应现代各种擂台比赛规则。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的和平环境里,武术家们与人毫无顾忌地做生死搏杀的机会几乎等于零,所以民间武术家的实战功夫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高手在民间的说法也未必是绝对的真理。
对于武术,我只是喜欢。相对而言,我最喜欢传统武术的“练法”,那是乐在其中口难言;其次是“打法”,但也只是传承、研究,使它不绝如缕地传承着,实际上,我从没有与人毫无顾忌地放手一搏过,实战效果其实也是“雾里看花、梦中说梦”,那些号称一掌能打死人的“大师”们大概也是这样,否则他就是在监狱里或刑场上说的这话,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演法”,我没下过功夫,但我的一位老师兄下了大功夫,得了不少的奖杯,出了不少光盘,如今在深圳开武馆,弄得相当不错,早已跻身“大师”之列。
以我个人而言,也算是民问武术传人,近三十年来可谓是“昼问挥笔抒心语,夜里玄功细参演”,虽然我也相信有些七段以上高手在我面前走不了两个照面,但我知道:按照“《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到死我也弄不上七段。所以,段位制与我何干?
像我这样的情况当不在少数:段位制与我们无关,技击术我们发扬不得,擂台比武我们上不得,那么,民间武术该向何处去呢?
其实,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为民间武术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民问武术得以生存的根基与前提。
第二,如我那老师兄那样精习“演法”,走表演比赛之路,进而开武馆、出光盘,向官方武术靠拢。
第三,把“打法”改进,使其适应各种比赛规则,自己或培训学生去参加散打、武林风一类的比赛。
第四,把“演法”掺杂一些“练法”,使健身效果更好些,向身边的人民群众广泛传播,为人民健康服务,有时候会得到官方资源的一些眷顾也未可知。现代社会、和平环境下,健身是武术生存的主要理由。
第五,因势利导,利用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启动实施的契机,争取走进中小学课堂——河南山东的中小学武术课中毕竟还有20%的课程比倒嘛!要从娃娃抓起,争取官方资源的支持。这个很重要,能做到什么程度,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一定要努力争取。
第六、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真正热爱武术的少数人,只要他们不是坏蛋,就传授完整的“练法”、“打法”,别再保守了,不要考验人家二十年了,人生短暂、岁月不饶人哪!或许未来的某个时代会需要这些东西复兴,我们就为后人保留一点儿传统武术的种子吧。这个要靠机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民问武术也不例外。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如果这个社会与我们自己都无法改变,那么,民问武术自生自灭也无可奈何。
合湾“2014世界杯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的启示
燕均
据台湾媒体首家报道:由台湾少林拳道协会主办的2014台湾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4月26日起两天在台中市梧栖区台中港区综合体育馆登场,来自美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香港、澳门、加拿大、土耳其、日本、大陆、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个国家349支队伍的2568名选手齐聚拼高下,年纪最小五岁,最大七十五岁。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刀术、器械、太极拳、木兰拳、木兰剑、木兰花刀、太极扇、器械对练、器械团练、健身功法等,参赛选手刀、枪、剑、棍等轮番上阵,每一项比赛拳来脚往都虎虎生风,气势十足。经过26-27日的激励角逐,比赛终于落下来帷幕,各项比赛名花有主。 上述报道,你如果感觉与我们以往司空见惯的赛事报道并无什么不同的话,那下面大陆多家媒体的后续报道,就会让你觉得有些意思了。
中国菏泽网2014年5月5日报道: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菏泽代表队勇夺38金。报道说,据菏泽市武术协会主席周卫国介绍,本次大赛我市由洪拳协会派出19名选手,参加全部项目的比赛。经过奋勇拼搏,共夺得金牌38枚,银牌4枚、铜牌4枚,展示了武术之乡深厚的底蕴。
中国体育报2014年5月8日报道: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陕西红拳夺23金。报道说,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派出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红拳”省级传承人邵智勇为团长的“陕西红拳代表团”一行40人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是83岁高龄,最小的仅有11岁。经过激烈角逐,陕西红拳代表团共获得23金6银1铜。总教练76岁的高西安荣获优秀教练员奖,83岁的红拳大师孟广发荣获两岸交流优秀贡献奖,陕西红拳代表团同时还荣获传统项目团体冠军。报道还说,比赛问隙,陕西红拳代表团还应邀前往台中市清水乡陕西村,为陕西乡党举行红拳武术表演,并进行两岸陕西乡党武术交流。
中国台湾网、安阳市台办2014年05月6日联合报道:“2014台湾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在台中市举行,河南安阳市梅花拳协会本着“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展示风采、传承华夏文明”的精神首次组队参赛、共襄盛举。展示了“梅花拳大架”、“四路半”、“梅花单刀”、“梅花拳六趟大刀”、“梢子棍”、“梅花枪”、“流星锤”等梅花拳的传统套路。共夺取七个专项第一,选手吕志中、张四清还分别荣获青年组个人全能第9名和中年组个人全能第25名,安阳市梅花拳协会被评为“最佳武术运动团队”;会长杨彦明被授予“卓越武术传承名家”称号。在台期间,安阳市梅花拳代表队还与台湾梅花拳总堂以及台湾中兴大学、交通大学、台中科技大学的梅花拳社举行了多次交流。
安徽教育网2014年4月30日报道:合肥师范学院在中华杯国际全球华人武术大赛中勇夺12枚金牌。报道说,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张猛老师带领该系8名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团体亚军,单项12块金牌、2块银牌、2块铜牌,最佳武术团队奖,其中张晨雪同学一人独得3枚金牌。张猛老师还获得了最佳武术教练员奖。报道还说,这是合肥师范学院武术队第二次参加国际比赛。第一次是去年的第11届香港国际武术套路大奖赛,以张猛老师为主教练的该校代表队斩获4块金牌,本次比赛更上了一层楼。
从以上报道中,你可以扑面触到一种如民间过大年般“玩”的气息。兴高采烈,无拘无束,尽情发挥,那种发自心底的热情与快乐,是我们在近些年大陆有官办背景的武术比赛中不易见到的。而这也许就是大陆的民间武术现在越走越艰难的症结所在。
有人讥讽上述的这类比赛“门槛低”、“水平低”、“给钱就给金牌”,殊不知恰恰就是这“两低”以及与金牌“近在咫尺”的距离,比那些坐在云端之上的“高人”所推行的民间武术路线,高出了不知多少!
民问的武术是“玩”出来的(常见一些有关濒危拳种的报道,先说该拳历史上无比辉煌,而说到最后,则往往是“现已很少有人习练矣”,读来让人揪心),谁的路线能吸引最普通、最广大的民众来“玩武术”,谁就是民问武术的功臣。那些“规准化”、“国际化”的武术高端路线,好是好,但已经是在办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了,与民问武术的现实生死,其实并不太搭界。
台湾“2014世界杯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是诠释笔者心中民问武术路线的一个范本,它已经而且能够继续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武术来自于民问,但如今官方武术由于国家资源的支持,而居于武术发展的主体地位,民问武术是纯粹的弱势群体。对于民间武术而言,武术段位制十年计划的实施,无疑是雪上加霜。
武术段位制十年计划的实施,对于“武术”整体而言,无疑是好事儿,因为“段位制推广工作中,中小学校推广是重中之重。”武术走进中小学课堂,从娃娃抓起,那才叫普及,武术才能真正成为“国术”。可是不容乐观的是:“在河南、山东两省,目前有1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了段位制推广试点,其武术教学方案中,武术段位制占60%、武术健身操占20%、地方传统武术占20%。”
这里,把武术划分为:段位武术、健身武术、传统武术三部分。其实这种划分也是源于传统武术,1900年义和团运动是武术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实战应用与检验,结果是世人都知道,从此武术退出战场、陷于沉寂,老舍先生的《断魂枪》正是这一时代的写照。也正是在那个时代,武林前辈们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将传统武术从新整理成练法、打法、演法三种方法,即强健身心的方法、技击实战的方法、表演的方法,同一个招式,就有三种方法,沿袭至今,就成了武术的健身、技击、表演三种功能。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中央国术馆的建立为标志,武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遗憾的是:当时在普及的背景下,武术的教学出了问题,由于保守,出现了众人练武术、数人甚至一人得真传的状况,由于急功近利——训练士兵战场杀敌、保家卫国,于是乎用打法去练功、用演法去技击的乱象延续至今,甚至,如果不是李仲轩老先生公开这个秘密,好多“大师”级的“武术家”都不知道形意拳有“练法、打法、演法”的不同。而官方武术只是截取了“演法”,舍弃了“练法”、“打法”,后来向全社会普及用以健身的广普武术,其实也是演法,真正的练法、打法就不绝如缕了。这倒不是官方武术家保守,因为乱世里杀人的武术一定会兴盛,太平治世时杀人的武术一定要沉寂,就像没有哪个政府会每家发两只杀人的枪一样,没有哪个政府会允许一击必杀的武术广泛流传,所以“打法”不能传,至少不能广传;而“练法”由于要求很严,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经济等诸多问题,费时、费力,在“多、快、好、省”的时代,以至于今天信息化时代,很少有人会下那样的功夫,不适合也不可能普及,也只能拿“演法”“糊弄”人民群众去玩玩儿吧,健身效果不太好,但至少练不坏,活动活动总是有好处的。
所以,段位武术、健身武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能完整地掌握传统武术的三种练法的民问武术家也不是太多,只是更多地保留了武术的打法,而这种打法又是在原始的没有任何规则与保护条件下的生死搏杀,不适应现代各种擂台比赛规则。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的和平环境里,武术家们与人毫无顾忌地做生死搏杀的机会几乎等于零,所以民间武术家的实战功夫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高手在民间的说法也未必是绝对的真理。
对于武术,我只是喜欢。相对而言,我最喜欢传统武术的“练法”,那是乐在其中口难言;其次是“打法”,但也只是传承、研究,使它不绝如缕地传承着,实际上,我从没有与人毫无顾忌地放手一搏过,实战效果其实也是“雾里看花、梦中说梦”,那些号称一掌能打死人的“大师”们大概也是这样,否则他就是在监狱里或刑场上说的这话,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演法”,我没下过功夫,但我的一位老师兄下了大功夫,得了不少的奖杯,出了不少光盘,如今在深圳开武馆,弄得相当不错,早已跻身“大师”之列。
以我个人而言,也算是民问武术传人,近三十年来可谓是“昼问挥笔抒心语,夜里玄功细参演”,虽然我也相信有些七段以上高手在我面前走不了两个照面,但我知道:按照“《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到死我也弄不上七段。所以,段位制与我何干?
像我这样的情况当不在少数:段位制与我们无关,技击术我们发扬不得,擂台比武我们上不得,那么,民间武术该向何处去呢?
其实,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为民间武术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民问武术得以生存的根基与前提。
第二,如我那老师兄那样精习“演法”,走表演比赛之路,进而开武馆、出光盘,向官方武术靠拢。
第三,把“打法”改进,使其适应各种比赛规则,自己或培训学生去参加散打、武林风一类的比赛。
第四,把“演法”掺杂一些“练法”,使健身效果更好些,向身边的人民群众广泛传播,为人民健康服务,有时候会得到官方资源的一些眷顾也未可知。现代社会、和平环境下,健身是武术生存的主要理由。
第五,因势利导,利用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启动实施的契机,争取走进中小学课堂——河南山东的中小学武术课中毕竟还有20%的课程比倒嘛!要从娃娃抓起,争取官方资源的支持。这个很重要,能做到什么程度,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一定要努力争取。
第六、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真正热爱武术的少数人,只要他们不是坏蛋,就传授完整的“练法”、“打法”,别再保守了,不要考验人家二十年了,人生短暂、岁月不饶人哪!或许未来的某个时代会需要这些东西复兴,我们就为后人保留一点儿传统武术的种子吧。这个要靠机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民问武术也不例外。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如果这个社会与我们自己都无法改变,那么,民问武术自生自灭也无可奈何。
合湾“2014世界杯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的启示
燕均
据台湾媒体首家报道:由台湾少林拳道协会主办的2014台湾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4月26日起两天在台中市梧栖区台中港区综合体育馆登场,来自美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香港、澳门、加拿大、土耳其、日本、大陆、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个国家349支队伍的2568名选手齐聚拼高下,年纪最小五岁,最大七十五岁。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刀术、器械、太极拳、木兰拳、木兰剑、木兰花刀、太极扇、器械对练、器械团练、健身功法等,参赛选手刀、枪、剑、棍等轮番上阵,每一项比赛拳来脚往都虎虎生风,气势十足。经过26-27日的激励角逐,比赛终于落下来帷幕,各项比赛名花有主。 上述报道,你如果感觉与我们以往司空见惯的赛事报道并无什么不同的话,那下面大陆多家媒体的后续报道,就会让你觉得有些意思了。
中国菏泽网2014年5月5日报道: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菏泽代表队勇夺38金。报道说,据菏泽市武术协会主席周卫国介绍,本次大赛我市由洪拳协会派出19名选手,参加全部项目的比赛。经过奋勇拼搏,共夺得金牌38枚,银牌4枚、铜牌4枚,展示了武术之乡深厚的底蕴。
中国体育报2014年5月8日报道: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陕西红拳夺23金。报道说,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派出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红拳”省级传承人邵智勇为团长的“陕西红拳代表团”一行40人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是83岁高龄,最小的仅有11岁。经过激烈角逐,陕西红拳代表团共获得23金6银1铜。总教练76岁的高西安荣获优秀教练员奖,83岁的红拳大师孟广发荣获两岸交流优秀贡献奖,陕西红拳代表团同时还荣获传统项目团体冠军。报道还说,比赛问隙,陕西红拳代表团还应邀前往台中市清水乡陕西村,为陕西乡党举行红拳武术表演,并进行两岸陕西乡党武术交流。
中国台湾网、安阳市台办2014年05月6日联合报道:“2014台湾中华杯全球华人武术大赛”在台中市举行,河南安阳市梅花拳协会本着“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展示风采、传承华夏文明”的精神首次组队参赛、共襄盛举。展示了“梅花拳大架”、“四路半”、“梅花单刀”、“梅花拳六趟大刀”、“梢子棍”、“梅花枪”、“流星锤”等梅花拳的传统套路。共夺取七个专项第一,选手吕志中、张四清还分别荣获青年组个人全能第9名和中年组个人全能第25名,安阳市梅花拳协会被评为“最佳武术运动团队”;会长杨彦明被授予“卓越武术传承名家”称号。在台期间,安阳市梅花拳代表队还与台湾梅花拳总堂以及台湾中兴大学、交通大学、台中科技大学的梅花拳社举行了多次交流。
安徽教育网2014年4月30日报道:合肥师范学院在中华杯国际全球华人武术大赛中勇夺12枚金牌。报道说,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张猛老师带领该系8名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团体亚军,单项12块金牌、2块银牌、2块铜牌,最佳武术团队奖,其中张晨雪同学一人独得3枚金牌。张猛老师还获得了最佳武术教练员奖。报道还说,这是合肥师范学院武术队第二次参加国际比赛。第一次是去年的第11届香港国际武术套路大奖赛,以张猛老师为主教练的该校代表队斩获4块金牌,本次比赛更上了一层楼。
从以上报道中,你可以扑面触到一种如民间过大年般“玩”的气息。兴高采烈,无拘无束,尽情发挥,那种发自心底的热情与快乐,是我们在近些年大陆有官办背景的武术比赛中不易见到的。而这也许就是大陆的民间武术现在越走越艰难的症结所在。
有人讥讽上述的这类比赛“门槛低”、“水平低”、“给钱就给金牌”,殊不知恰恰就是这“两低”以及与金牌“近在咫尺”的距离,比那些坐在云端之上的“高人”所推行的民间武术路线,高出了不知多少!
民问的武术是“玩”出来的(常见一些有关濒危拳种的报道,先说该拳历史上无比辉煌,而说到最后,则往往是“现已很少有人习练矣”,读来让人揪心),谁的路线能吸引最普通、最广大的民众来“玩武术”,谁就是民问武术的功臣。那些“规准化”、“国际化”的武术高端路线,好是好,但已经是在办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了,与民问武术的现实生死,其实并不太搭界。
台湾“2014世界杯首届全球华人武术大赛”,是诠释笔者心中民问武术路线的一个范本,它已经而且能够继续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