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审美创造三大典型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创造需求急剧升温。面对快速开放和全面放开的审美创造空间,大众审美心理难免浮躁、杂乱和盲从,甚至媒体也陷入了难以立场的“尴尬”。本文基于现实需要,结合审美创造的具体活动,从多元化、自由性、精神性等视角剖析了审美创造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显示出理性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审美创造 多元化 自由性 精神性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世界文明发展到现今时代,审美元素已广泛渗透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的吃、穿、用、住、行等,无一例外。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审美活动已经无处不在。而审美活动的灵魂在于审美创造,没有审美创造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因此,探究审美创造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有助于全盘梳理审美创造现象,揭示审美创造的本质,让我们在更加自觉、理性和能动的意识状态下进行审美活动,提升人生品质。
  较之其他创造性活动,审美创造有着鲜明的三大典型特征。
  
  一 审美创造具有多元化特征
  
  多元和多元化是近些年在我国广泛运用的两个概念,泛指针对一个主题引发的多重相对独立的认识、变化或结果。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主导的社会,给人们的审美创造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也造就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解的多样性,使得审美创造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1 审美创造多元化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每一类艺术都有许多流派,共同构筑了缤纷的艺术殿堂。以音乐为例,音乐有崇尚理性,强调道德力量,追求结构严谨、手法洗练和形式完美的古典乐派;有强调激情、主观幻想,强调表现个性的浪漫主义音乐;有注重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和本民族历史传说为创作素材,强调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乐派;有在曲式、编配、节奏、和声、演奏演唱技巧等诸多方面特色鲜明,尤其注重现场表演自由即兴的爵士乐;有本身风格众多的摇滚乐;还有形式上简洁、单纯,曲调流畅,内涵浅显易懂,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的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此外,还有印象派、表现派、新古典主义音乐等流派,数不胜数。
  2 审美创造多元化在艺术欣赏中的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理解相异,在艺术欣赏中,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文学作品为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每一个读者脑海里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勾画出美若天仙、楚楚动人的形象;有的描绘出瘦弱病态、楚楚可怜的模样;有的呈现的是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样子。鲁迅先生也曾经就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做过这样的归纳:“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悱恻’,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荒诞家看见的是‘宫廷秘史’。”每个读者都是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进行审美创造的。文学欣赏中表现出的审美创造多元化特征在其它艺术欣赏中同样存在。
  3 审美创造多元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构成长期熏陶,加上不同性格等因素的作用,让人们建立起各种不同的审美理想,造就出多种不同的审美风格,也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各不相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呈现出审美创造的多元化状况。以日常生活中人物审美创造为例,就表现为,男性形象美的多元和女性形象美的多元,近年来还出现了中性形象美的多元。此外,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无一例外都呈现出审美创造多元化状况。
  多元化的审美创造要求艺术教育进行引导和扶持。多元的审美创造原则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喜欢红色喜庆和喜欢蓝色深沉,感受秋天是收获的美好季节和感受秋天是万物萧疏的感伤季节,同样是审美创造。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元并不代表毫无约束地放开。
  
  二 审美创造具有自由性特征
  
  人类审美实践证实,只有在精神自由状态中,审美创造主体才能专注于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有了审美自由心态才能够发掘审美创造主体进行自由审美创造的多方面巨大潜能,才可以提高审美创造主体的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和艺术概括力。
  1 审美创造自由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创作需要审美创造主体通过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想象活动,把生活经验转换成审美体验,进而运用特定艺术手段将其物化。艺术创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必须在虚静的精神自由状态中,才能聚神于艺术创作之中,才可能产生创作灵感,凝成优秀作品。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春秋诸子时代,还是唐宋时期,凡是审美创造高峰崛起时,恰是文化氛围宽松、自由、豁朗时。相反,那些动辄施以禁锢手段的威权主义年代,比如秦朝,其时代面孔与审美创造力往往沦于僵化、死寂和委顿。两种思维和路径之间的巨大审美创造落差,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鉴。
  艺术创作鼓励个性,最忌雷同。不能进入审美自由心境,就不能创作有个性的作品,没有个性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审美创造自由性是艺术创作的“襁褓”。
  2 审美创造自由性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艺术欣赏是享受艺术作品的美好,领略其中的趣味。欣赏不能脱离审美对象,但欣赏者的精神是自由的,会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经验去审视和发掘甚至创造审美对象的内涵,表现出独到的审美理解,体验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在艺术欣赏中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审美创造。审美自由与超越是艺术欣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创造与其它创造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以功利为直接目的,不与他人构成利害关系,它是欣赏者自身一种精神上的收获,情感上的所得。黑格尔认为,审美主体对艺术品的美的判断是“让艺术作品作为对象而自由独立存在,对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心灵的认识方面的对象”。因此,欣赏者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任凭驰骋。
  这种自由性特征让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创造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欣赏音乐艺术为例,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想象的自由。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者从听觉感受音乐后,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进行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想象性形象。比如我们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听到的是轻重缓急强弱变化的声音,脑海里出现的却是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一幕幕情景。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对此有过描绘: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音乐欣赏始终贯穿着自由的想象。读小说、看电影电视、品味画作等艺术欣赏活动,无一不以自由的想象、联想为动力。审美创造自由性是艺术欣赏的“中枢”。
  3 审美创造自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审美要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在商店里,人们对各类各色商品进行选择,不只是甚至主要不是为满足实用需要,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挑选;大街上我们看到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千差万别的各类装扮,展示着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住宅内有不同的装修风格,告诉我们主人的审美指向……审美自由创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空间的个性审美再造,对生活用品的自主审美选择,对自我形象的审美设计,对日常生活诸多需要的尽情追求。自由的审美创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精彩和惊喜。
  审美创造自由性还体现在日常生活见闻的感受中。比如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自然现象:西风劲吹、长空雁叫、大雪纷飞、枯藤老树、旭日落日等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审美遐想。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秋风的审美感受,与高尔基在《海燕》中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风的审美感受截然不同;同看一个月亮,有人联想到它清冷幽静的审美内涵,有人遐想起它晶莹亮丽的审美特质,有人则想象出它惨白凄凉的审美意境;对于比翼双飞的鸟、蝶和连理双生的树、枝,热恋者见之有欢欣愉悦的共鸣,失恋者则勾起悲情哀怨的伤感。诸多美感差异恰是审美创造自由性所致,审美创造自由性是日常生活的“精髓”。
  但审美创造的自由性不是毫无章法的自由,要符合审美创造的基本原则,把美与真、善揉合在一起,拒绝恶俗。
  
  三 审美创造具有精神性特征
  
  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审美创造四要素,即审美创造对象、审美创造主体、审美创造过程和审美创造结果,都具有鲜明的精神性特征。
  作为审美创造对象,就不是以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实用物品的存在,而是为满足审美主体精神需要的精神食粮的存在。古人所谓“秀色可餐”,即是说美貌或美景作为精神食粮给予人极大的愉悦及对人心的陶冶和造就,如同物质食粮之于人体的生理需要一样。我们周围有那么多人喜欢音乐,就是因为音乐中有那种激励人们志向、振奋人们精神、宣泄人们情绪的力量。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里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在审美者的眼里,竹子的实用价值已被其精神特质所覆盖。竹子的魅力既展示于外在的翠绿、挺拔、有节等自然审美特征,也体现在虚心、节气、刚直不阿等可拟人化的审美内涵。赏竹悦目、怡情、益志,审美把它变成了精神性的对象。
  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在本质上是纯净精神性的存在。精神运动是审美创造主体存在的价值体现,人的物质存在形式只是精神运动的载体。积极兴奋的精神运动是审美创造主体的存在方式。当一个人进入审美创造境界时,就会放下名利,抛却烦恼,排除物欲、情色等功利性追求,一任思绪驰骋、情绪宣泄,甚至达到迷狂、忘我的程度。这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活动中普遍存在。都说李白醉酒作好诗,米芾酒醉写好字,现代很多文学家、音乐家也是把自己封闭在屋里,进入意识流状态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排除人世间的纷扰才能有好作品问世,这都表明审美创造需要一个清净无为的精神状态。人在审美创造时,受主宰的是精神境界,进行的是精神活动,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释放的是精神能量。物质存在的人为精神流动的人所超越。
  从审美创造过程看,显而易见,审美创造活动的主旨不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是创造审美意象,展示艺术修养,实现精神价值,满足精神需要,它的运动主线是特殊的精神活动过程。艺术创作整个过程就是审美创造主体进行审美构思,展开审美想象和联想,经历情感体验,情绪波动,表现审美情趣,表达审美理想的过程。审美欣赏整个过程同样是精神进行创造的过程,在审美理想的支配下,进行审美想象,也要经历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同时还伴随着净化精神、提升灵魂的过程。它的精神性特征同样十分突出。
  从审美创造结果看,产生的不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而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审美形式。精神产品是具有复杂物化形态的思维产物,有时它依附于生产生活用品,却不为满足实用性需要,而是满足审美需要,如当今几乎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有审美设计;有时它独立成为精神产品,专门为审美需要而作,如文学艺术作品;有时它仅仅表现为审美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形式,如听古典民族乐曲《高山流水》时的审美遐想,观影视剧时的道德感悟,赏自然美景时的情绪变化……审美创造的结果都落在了精神收获上。
  但强调审美创造的精神性特征,并不是鼓励逃避现实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要避免遁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死角或游走在精神理想国的虚幻追求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通过我们把握审美创造诸方面特征及其表现,可以提升审美创造层次,营造理性审美创造环境,催开千万朵审美创造的绚烂之花。
  
  参考文献:
  [1]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4] 邱明正:《审美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5] 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解放日报》,2006年12月31日。
  [6]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张宪平,女,1954—,上海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工作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花样翻新的多元化和超离社会现实的个性化,是现代主义艺术区别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根本特点,纵观西方原始主义艺术的出现,以及继承变革古典的传统艺术,都是时代与历史之必然,是人类(或族类)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精神需要。在研究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时,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人类最初的原始艺术蕴含着人类的原始哲学思想、科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对肛肠疾病的影响,为预防肛肠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全国68 906个居民进行调查,主要涉及生活工作紧张情况和规律性、每天睡眠
目的 胸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纵隔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完全有别于胸腺瘤,回顾性分析30年来治疗的51例胸腺癌治疗结果,旨在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上的认识.方法 51例患者中男36例,女15例,中位年龄49岁.Masaoka分期Ⅱ期5例,Ⅲ期34例,ⅣA期5例,ⅣB期7例.46例接受外科治疗,其中完全切除19例,不完全切除23例,仅做活检4例.51例不同时期常规放疗的中位剂量5586 cGy(2250~7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课程目标的设定偏离人才培养目标、项目课程设计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选择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关度低等问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功能翻译理论中的以人为本,即以译文的读者为本,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译者应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和文化的特殊性,这与以往的以原文作者为本或原文为本不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不仅能指导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样也能应用于翻译实践,尤其是实用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促进对外交流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功能翻译理论 可接受性 文化的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H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