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省,帝王将相自古在此建立伟业、扬名后世,文人墨客自古聚此指点江山、抒发情怀。政治的开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盛、文化的交融使得河南成为中原之宝地、中原之要塞。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农业强省,在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国人向世界宣称“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时,河南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不言而喻。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球人口。”作为粮食生产的大省,河南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
河南有着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历史名城,有着岳飞、焦裕禄、赵春娥、“红旗渠”等众多典型,有着邓亚萍、郑海霞、刘国梁等体坛国手,有着姚雪垠、魏巍、二月河等文坛巨匠,有着新闻界泰斗穆青、新华社前任总编南振中,还有着双汇火腿、新飞电器、莲花味精等名优品牌。
如何维系河南原有的文化大省形象?如何推广河南现有的知名品牌和精神典范?如何让公众了解、认知日新月异的河南?如何塑造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河南形象?笔者认为,媒体要担当此重任,河南形象塑造研究要从媒体入手,利用媒体的“放大镜”功效把河南形象宣传推广开来。在众多媒体中,电视媒体不仅能够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而且是受众接受面最广、传播最为便捷、传播效果最为明显、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大众媒介。可以说,我们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是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下长大的一代,我们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是容易接受电视媒体影响的“电视人”。因此,在探讨通过媒体塑造河南形象的策略上,电视媒体是首选。
通过电视剧打造河南形象
中国的电视剧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闯关东》算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性和较强思想性的电视佳作。2008年新春伊始,《闯关东》的热播创下了央视开年大戏的收视新高,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收视率更是迅速飙升。一部电视剧,为何能掀起如此强烈的收视狂潮?一个发生在关东大地上的山东汉子的故事,为何能牵动全国观众的视线,引起全国观众对于山东人的关注?
究其原因,《闯关东》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的高度统一。《闯关东》在题材上奠定了“闯”的根基,在结构上构建了“闯”的脉络,在人物上具备了“闯”的精神,它将山东汉子“闯”的精神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另一方面,《闯关东》的成功还得益于众媒体的强势转播和山东媒体自身的立体式宣传。《闯关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后,央视八套、山东卫视、辽宁卫视、吉林卫视、黑龙江卫视趁热打铁,纷纷在黄金时段展开《闯关东》的第二轮“轰炸”。一时间,这部透着浓重关东风情的52集鸿篇巨制充斥在各地卫视,而“闯关东”也成为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皆谈的“热词儿”。为了能使《闯关东》达到最好的收视效果,山东卫视在春节期间对该剧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高频次、高密度的集中编排播出(晚间连播5集,白天连播9集),以集束式编排凝聚和积累人气,同时整合全台资源,采用宣传片提前预热、活动推广、内部栏目配合、跨媒体合作等多种渠道和营销方式,对《闯关东》进行立体式的宣传①,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广泛的公众认知,也随之提升了山东人大义凛然的“闯”干精神,极力地宣传扩大了山东省的形象。
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潮中,媒体有责任走在前面。媒体宣传促进文化发展,“文化热”带来商机,文化建设产生生产力。《闯关东》热播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证明山东省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机遇。河南的文化资源灿若星辰,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并没有让这灿烂的文化得以充分彰显。一边是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边是尴尬的文化现状,专家曾戏言河南文化是“守着富矿过穷日子”。2005年电视剧《任长霞》的热播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观点。任长霞是河南人的楷模,是全国人民警察的典范。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在其因公殉职之后,河南人民对她的追祭活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天下无数百姓。《任长霞》这部电视剧通过对公仆情怀的真实再现、人格魅力的生动展示以及对英雄群体的客观描述等及时宣传了这位忠诚卫士、这位人民英模,从全党全国的高度上去赞颂她,赞颂河南人民警察。此外,以“少林功夫”为题材的一大批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在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少林武术弘扬为响亮的河南品牌。河南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去挖掘,有众多的古今名人可以去重塑,“焦裕禄”、“红旗渠”这些河南响当当的精神“名品”,都可以成为电视媒体的素材,它们的翻拍定会在宣传河南形象、追溯河南精神方面卓有成效。
通过电视栏目树立河南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豫剧为代表的中原戏曲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及依托丰富文物资源的收藏文化植根于民间,影响于社会,并已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河南卫视是在这样丰厚的中原文化沃土上,通过挖掘和掌控本土化资源,紧紧抓住地方特色,先后培育出以传统戏曲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戏曲综艺类栏目《梨园春》、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宗旨的竞技体育类栏目《武林风》和以居全国地上文物第二、地下文物第一的历史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文化益智类栏目《华豫之门》②。这三个内容独特、形式各异的栏目相互带动、互为补充,促进着传统戏曲艺术、中华武术精魂和河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为河南本土化的形象树立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梨园春》栏目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弘扬豫剧文化、传承中原戏曲艺术为目的而锻造的一档大型戏曲综艺类节目。抓住特色,打造品牌,重磅出击,力挺河南戏曲文化,是其创办的宗旨,也是其一直努力奋进的目标。每次拥有近3亿的观看人数,让《梨园春》创造了戏曲节目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狂潮。仅仅把河南戏曲推向全国还不够,2006年《梨园春》还飞出国门,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飞扬歌声。这是《梨园春》对外宣传河南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不仅让更多的外来人士认识了这个在中原大地上勃发的戏曲栏目,也让更多的外国朋友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中国武术对于河南电视媒体而言,恰如少林功夫对于河南文化般不可或缺。《武林风》栏目就是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中国传统武术为己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的语言,《武林风》的影响力遍布全国众多省市乃至世界。2005年,《武林风》在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讲堂进行现场直播;2006年,《武林风》又成功举办“长城响彻武林风”;与此同时,《武林风》还举行中美、中日、中越、中泰、中伊等“国际交流对抗赛”和“国际环球争霸赛”,这为《武林风》打造国际擂台、创造国际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华豫之门》是河南电视台继《梨园春》、《武林风》之后的又一大品牌栏目。它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构成元素,用游戏娱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文化,栏目的宗旨是在文化解析中发现河南,在谈论古今中塑造河南,在欢快的栏目气氛中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原文化。由文化到人文,再到文物,《华豫之门》吸精纳粹,让观众通过具体的文化器物,循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去探寻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浩若烟海的历史文化中,去发现、去传承。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传播本土文化精神是一个地方性栏目最经济、最有效的战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都有自己的“土”味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区域的就越是全国的,关键是要用好电视这个艺术手段做好节目,做出品位③。这片拥有“戏曲之乡”、“功夫之源”、“文化之域”美称的中原腹地,有太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待着河南媒体去挖掘;有太深厚的文化精神,等待着河南子民去传承。
通过纪录片推广河南精神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电视纪录片《河之南》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托,以精深的文化为背景,以考古实物为佐证,以情感的渲染和理性的思辨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历史的兴衰,为中原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在让受众领略到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为河南精神而追根溯源。
在《河之南》中,我们能看到:文王囚而演周易,慧可断臂求法,岳飞精忠报国,包拯铁面无私;我们能领悟到: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能体会到: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程门立雪,愚公移山……人们这才恍悟,原来上下五千年来的河南精神一直生生不息地孕育和传承着。河南精神就是建立在河南人民心理基础上的,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自觉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品质,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原乃至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中原人民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④。
近年来,河南精神不时地感动着国人。从2002年起,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舞台上,河南人从未缺席。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抢险中,河南的两位勇士武文斌和李隆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一个因公殉职,一个抢险受伤,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救援奇迹,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以往的6年中,人民的忠诚卫士——任长霞,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王百姓,长空利剑铸英魂——李剑英,一诺至孝三十载——谢延信,带妹求学——洪战辉,舍己救人——魏青刚,当代愚公——张荣锁……是他们,用最朴素的河南品质,将人生演绎得动人心弦;是他们,用最特有的河南精神,打赢了一场维护群体尊严的“自卫战”。还有“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当代孝子张尚昀,舍己救人的河南民工李学生、靳伟杰、高增玉,断桥处舍身拦车的河南公民王文田、谢风云、刘金行;还有林州人民用一镐一钎凿出了人间天河、人间奇迹,用汗水和鲜血赢得的“红旗渠精神”;还有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焦裕禄精神”……这些事件都可以成为时代记录的素材,这些人物都能够作为影片记录的焦点,纪录片都应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予他们真实的写照,并通过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和认可新时期的河南形象、新一代的河南人。
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大度包容、开放创新、忠诚爱国、奋发进取”这32个字来诠释河南人的新形象。河南人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却有着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着仁者爱人的高尚情操。看到有人缺衣少食,他们会慷慨解囊、解衣推食;看到有人悲观绝望,他们会软语宽心、语重心长;看到有人身处危难、命悬一线,他们更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拼死向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代河南人所展现给世人的河南新形象。
注释:
①张虎林、白雪:《黄金热播剧打造黄金传播平台——山东卫视震撼之作〈闯关东〉营销策略分析》,《广告人》,2008(5)。
②孙禁:《〈梨园春〉、〈武林风〉——河南卫视一文一武打天下》,《广告主》,2007(3)。
③任占涛:《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以河南卫视〈梨园春〉〈武林风〉为例》,《大舞台》,2008(4)。
④梁周敏、王奎清:《河南精神与中原崛起》,《学习论坛》,2005(12)。
(万媛媛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商建辉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编校:赵亮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农业强省,在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国人向世界宣称“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时,河南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不言而喻。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球人口。”作为粮食生产的大省,河南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
河南有着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历史名城,有着岳飞、焦裕禄、赵春娥、“红旗渠”等众多典型,有着邓亚萍、郑海霞、刘国梁等体坛国手,有着姚雪垠、魏巍、二月河等文坛巨匠,有着新闻界泰斗穆青、新华社前任总编南振中,还有着双汇火腿、新飞电器、莲花味精等名优品牌。
如何维系河南原有的文化大省形象?如何推广河南现有的知名品牌和精神典范?如何让公众了解、认知日新月异的河南?如何塑造新时期与时俱进的河南形象?笔者认为,媒体要担当此重任,河南形象塑造研究要从媒体入手,利用媒体的“放大镜”功效把河南形象宣传推广开来。在众多媒体中,电视媒体不仅能够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而且是受众接受面最广、传播最为便捷、传播效果最为明显、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大众媒介。可以说,我们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是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下长大的一代,我们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是容易接受电视媒体影响的“电视人”。因此,在探讨通过媒体塑造河南形象的策略上,电视媒体是首选。
通过电视剧打造河南形象
中国的电视剧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闯关东》算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性和较强思想性的电视佳作。2008年新春伊始,《闯关东》的热播创下了央视开年大戏的收视新高,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收视率更是迅速飙升。一部电视剧,为何能掀起如此强烈的收视狂潮?一个发生在关东大地上的山东汉子的故事,为何能牵动全国观众的视线,引起全国观众对于山东人的关注?
究其原因,《闯关东》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的高度统一。《闯关东》在题材上奠定了“闯”的根基,在结构上构建了“闯”的脉络,在人物上具备了“闯”的精神,它将山东汉子“闯”的精神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另一方面,《闯关东》的成功还得益于众媒体的强势转播和山东媒体自身的立体式宣传。《闯关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后,央视八套、山东卫视、辽宁卫视、吉林卫视、黑龙江卫视趁热打铁,纷纷在黄金时段展开《闯关东》的第二轮“轰炸”。一时间,这部透着浓重关东风情的52集鸿篇巨制充斥在各地卫视,而“闯关东”也成为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皆谈的“热词儿”。为了能使《闯关东》达到最好的收视效果,山东卫视在春节期间对该剧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高频次、高密度的集中编排播出(晚间连播5集,白天连播9集),以集束式编排凝聚和积累人气,同时整合全台资源,采用宣传片提前预热、活动推广、内部栏目配合、跨媒体合作等多种渠道和营销方式,对《闯关东》进行立体式的宣传①,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广泛的公众认知,也随之提升了山东人大义凛然的“闯”干精神,极力地宣传扩大了山东省的形象。
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潮中,媒体有责任走在前面。媒体宣传促进文化发展,“文化热”带来商机,文化建设产生生产力。《闯关东》热播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证明山东省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机遇。河南的文化资源灿若星辰,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并没有让这灿烂的文化得以充分彰显。一边是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边是尴尬的文化现状,专家曾戏言河南文化是“守着富矿过穷日子”。2005年电视剧《任长霞》的热播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观点。任长霞是河南人的楷模,是全国人民警察的典范。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在其因公殉职之后,河南人民对她的追祭活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天下无数百姓。《任长霞》这部电视剧通过对公仆情怀的真实再现、人格魅力的生动展示以及对英雄群体的客观描述等及时宣传了这位忠诚卫士、这位人民英模,从全党全国的高度上去赞颂她,赞颂河南人民警察。此外,以“少林功夫”为题材的一大批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在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少林武术弘扬为响亮的河南品牌。河南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去挖掘,有众多的古今名人可以去重塑,“焦裕禄”、“红旗渠”这些河南响当当的精神“名品”,都可以成为电视媒体的素材,它们的翻拍定会在宣传河南形象、追溯河南精神方面卓有成效。
通过电视栏目树立河南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豫剧为代表的中原戏曲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及依托丰富文物资源的收藏文化植根于民间,影响于社会,并已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河南卫视是在这样丰厚的中原文化沃土上,通过挖掘和掌控本土化资源,紧紧抓住地方特色,先后培育出以传统戏曲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戏曲综艺类栏目《梨园春》、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宗旨的竞技体育类栏目《武林风》和以居全国地上文物第二、地下文物第一的历史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文化益智类栏目《华豫之门》②。这三个内容独特、形式各异的栏目相互带动、互为补充,促进着传统戏曲艺术、中华武术精魂和河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为河南本土化的形象树立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梨园春》栏目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弘扬豫剧文化、传承中原戏曲艺术为目的而锻造的一档大型戏曲综艺类节目。抓住特色,打造品牌,重磅出击,力挺河南戏曲文化,是其创办的宗旨,也是其一直努力奋进的目标。每次拥有近3亿的观看人数,让《梨园春》创造了戏曲节目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狂潮。仅仅把河南戏曲推向全国还不够,2006年《梨园春》还飞出国门,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飞扬歌声。这是《梨园春》对外宣传河南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不仅让更多的外来人士认识了这个在中原大地上勃发的戏曲栏目,也让更多的外国朋友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中国武术对于河南电视媒体而言,恰如少林功夫对于河南文化般不可或缺。《武林风》栏目就是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中国传统武术为己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的语言,《武林风》的影响力遍布全国众多省市乃至世界。2005年,《武林风》在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讲堂进行现场直播;2006年,《武林风》又成功举办“长城响彻武林风”;与此同时,《武林风》还举行中美、中日、中越、中泰、中伊等“国际交流对抗赛”和“国际环球争霸赛”,这为《武林风》打造国际擂台、创造国际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华豫之门》是河南电视台继《梨园春》、《武林风》之后的又一大品牌栏目。它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构成元素,用游戏娱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文化,栏目的宗旨是在文化解析中发现河南,在谈论古今中塑造河南,在欢快的栏目气氛中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原文化。由文化到人文,再到文物,《华豫之门》吸精纳粹,让观众通过具体的文化器物,循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去探寻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浩若烟海的历史文化中,去发现、去传承。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传播本土文化精神是一个地方性栏目最经济、最有效的战略。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都有自己的“土”味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区域的就越是全国的,关键是要用好电视这个艺术手段做好节目,做出品位③。这片拥有“戏曲之乡”、“功夫之源”、“文化之域”美称的中原腹地,有太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待着河南媒体去挖掘;有太深厚的文化精神,等待着河南子民去传承。
通过纪录片推广河南精神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电视纪录片《河之南》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托,以精深的文化为背景,以考古实物为佐证,以情感的渲染和理性的思辨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历史的兴衰,为中原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在让受众领略到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为河南精神而追根溯源。
在《河之南》中,我们能看到:文王囚而演周易,慧可断臂求法,岳飞精忠报国,包拯铁面无私;我们能领悟到: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能体会到: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程门立雪,愚公移山……人们这才恍悟,原来上下五千年来的河南精神一直生生不息地孕育和传承着。河南精神就是建立在河南人民心理基础上的,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自觉的精神状态与精神品质,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原乃至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中原人民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④。
近年来,河南精神不时地感动着国人。从2002年起,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舞台上,河南人从未缺席。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抢险中,河南的两位勇士武文斌和李隆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一个因公殉职,一个抢险受伤,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救援奇迹,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以往的6年中,人民的忠诚卫士——任长霞,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王百姓,长空利剑铸英魂——李剑英,一诺至孝三十载——谢延信,带妹求学——洪战辉,舍己救人——魏青刚,当代愚公——张荣锁……是他们,用最朴素的河南品质,将人生演绎得动人心弦;是他们,用最特有的河南精神,打赢了一场维护群体尊严的“自卫战”。还有“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当代孝子张尚昀,舍己救人的河南民工李学生、靳伟杰、高增玉,断桥处舍身拦车的河南公民王文田、谢风云、刘金行;还有林州人民用一镐一钎凿出了人间天河、人间奇迹,用汗水和鲜血赢得的“红旗渠精神”;还有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焦裕禄精神”……这些事件都可以成为时代记录的素材,这些人物都能够作为影片记录的焦点,纪录片都应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予他们真实的写照,并通过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和认可新时期的河南形象、新一代的河南人。
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大度包容、开放创新、忠诚爱国、奋发进取”这32个字来诠释河南人的新形象。河南人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却有着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着仁者爱人的高尚情操。看到有人缺衣少食,他们会慷慨解囊、解衣推食;看到有人悲观绝望,他们会软语宽心、语重心长;看到有人身处危难、命悬一线,他们更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拼死向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代河南人所展现给世人的河南新形象。
注释:
①张虎林、白雪:《黄金热播剧打造黄金传播平台——山东卫视震撼之作〈闯关东〉营销策略分析》,《广告人》,2008(5)。
②孙禁:《〈梨园春〉、〈武林风〉——河南卫视一文一武打天下》,《广告主》,2007(3)。
③任占涛:《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以河南卫视〈梨园春〉〈武林风〉为例》,《大舞台》,2008(4)。
④梁周敏、王奎清:《河南精神与中原崛起》,《学习论坛》,2005(12)。
(万媛媛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商建辉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