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我不怀念大杂院生活

来源 :南京楼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y2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大杂院,很多南京人都有共鸣,这甚至占据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如今,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变迁,这些大杂院民居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大杂院记忆
  叶兆言小时候曾住在杨公井,在一栋带院子的洋房里,他度过了大约20年。据长辈们说那里曾属于某洋行,最初只住着一户人家,堪称那年代的豪宅。叶兆言一家搬进去时,已经住了好几家,院子里收拾妥当,种上花花草草,景致很是漂亮。
  可好景不长,文革期间,院子被破坏,花草植物大概都死亡,院子荒废下来。无法想象的是,由于住房紧张,后来整个院子最多塞满了十几户人家。美景不再,叶兆言家所住的洋房也就与街头巷尾其它拥挤的大杂院无异了。
  自民国建都南京后,有一段时期,不少官商、小资产者纷纷在市内或近郊兴建房产,修建了许多别墅和规模不等的各种院宅。而从1949年到1978年之间,南京的住宅建设止步不前,直接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在这30年里,南京城区中,公房较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居民区里建起工厂,有的单位对房屋随意改建、拆建、扩建。还有的房屋在维修时,房管部门拆掉了马头墙,把原来的灰色小瓦换成红色的瓦,用水泥粉刷外墙,破坏了民居的环境和原本的风貌。
  到文革结束后,曾经下放的30万知青回城。居住需求陡增,而一时又找不到更多的房源,一些住房困难户便在房前屋后改建和加建,大量的违章建筑使得居住环境更为恶化。那时候,一些原来只住一两户的院子,普遍能住上十几户人家。因此,许多整洁的庭院沦为了大杂院。
  为数不多的独门别户庭院成了那时代最高规制的奢侈品。“过去,上中学时若听到有同学中说家里有院子,那八成是高干家庭。”一位曾住过大杂院的住户陈先生表示,在七八十年代,市区内拥有一个院子非常奢侈,再如果听到邀请说“到我家院里喝点小酒”,这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大杂院是那个年代最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叶兆言表示,虽然邻居们性情、职位千差万别,但相同的是几乎每家每户的住房面积都较小。家常常只作为卧室,院子里除了塞满旧物的小砖房,还作为家家户户的功能空间,因此院子中的绿化极为罕见。许多家庭活动都是在院子里进行的,劳作、交往与其他的娱乐往往融为一体。
  在大杂院里的生活记忆,叶兆言至今记忆犹新。家里空间狭小,院里的邻居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接近家居氛围,私密性尤其差。即便家里来位客人,邻居们仍会毫无顾忌地串门,完全无个人空间,很多不便之处便显而易见。
  “虽说大杂院的生活更为方便邻里间互相帮助,但门挨门的大杂院环境,使得个人隐私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因此我并不怀念那种生活。”叶兆言说,等到条件允许,他们家立即搬离了大杂院。
  在他看来,30年前的住房条件恶劣,尤其是在城市里,一家人或许就挤一间房,居住拥挤、公共设施简陋,这让80%城市居民的生活都显得狼狈不堪。
  而现在居住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至少居住空间比过去大多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独门别院的庭院生活显得太奢侈,但很多小区拥有的公共庭院依然可以给居住者带来极好的享受。”叶兆言说,他现在所住的小区公共环境不错,但他也有院子情结。现在他在马鞍山租了一间带小院的房子,经常会过去小住。
  选择性地保护
  大杂院生活,曾经是南京城区里最为普遍的居住方式。南京最典型的大杂院便是位于老城南的秦淮河两岸的民居。
  直到本世纪初,老城南的这些人文环境的原生态,民俗民情、民衣民食依然可以很好地在这里展现出来。专家们发现,虽然这些民居沦为了大杂院,但大量老式民居大多数是明清时代传承下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些民居有统一的特色:青瓦灰砖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石铺地,木结构的门窗、隔扇、栏杆雕刻都繁复精美。这种质朴大方的建筑风格,既不同于徽派建筑的张扬,又不同于苏州建筑的书卷气。
  不过由于历史遗留而形成的破破乱乱的大杂院形象,看似始终与新城建设格格不入,相关部门便形成了全部拆光以完成旧城改造的概念。过去,人们缺乏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并没有发觉老城南的文化含量,城市建设第一,因此对老城南大肆破坏。虽然近几年来,老城南的保护,逐步受到专家和市民的关注,但大部分民居都未能幸免。
  从2006年开始,老城南的拆迁拉开序幕,如今老城南的历史街区遗存飞速减少。遗存下来的民居保护现状参差不齐,不少城市民居已经有名无实,或残缺不全,保护前景令人堪忧。颜料坊49号,称得上南京老城南的标志性民居,是市级文保单位,不过近日该地块民居遭到野蛮施工,后面几进惨遭破坏。
  说起逐渐消失的老城南民居,叶兆言表示,对老城南的保护是责无旁贷,文物被破坏,就类似于一场大屠杀,永远不可能再复原。
  叶兆言强调,老城南的保护和改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得有一个有责任的专家团队来对老城南民居做一个认定,什么可以拆,什么不可以拆。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部分无法保存的民居进行拆除,将其中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东西暂时保存起来并保留下来。
  对于那些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保护的民居,如果被蓄意破坏,无论是专家或是相关官员,都应该被记录在案,这些会被当成城市污点记录在城市规划当中。不能当文物被破坏之后,仅有轰动一时的谴责,更需要有一个长期的问责机制。
其他文献
狗狗生病,通常都是被各种不同的病毒所侵害,然后通过特殊的病理损害,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现象表现出来,比如厌食,呕吐,下痢,精神不振等症状。每一个饲养狗狗的主人都知道,在这一特殊时期,狗狗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补充体力,以达到恢复体能康复的目的。只有在有效的药物治疗条件下,再配合营养食品的及时补充,才可以让宠物康复得更快,尽早的恢复健康。但是,如何对患病的狗狗进行食物疗法呢?在狗狗患病期和康复期应该对哪些营
期刊
官方产品介绍  产品名称:比瑞吉鲣鱼糙米全犬期粮  适用范围:全犬期/全犬种  包装规格:1.5kg  产品特色:比瑞吉鲣鱼糙米全犬期粮采用西太平洋鲣鱼和糙米为主要原料。西太平洋鲣鱼富含高蛋白,脂肪含量却很低,同时富含欧米茄-3和欧米茄-6,有助宠物毛发亮丽。糙米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E。有提高宠物免疫力的功效。以专利喷涂技术添加果蔬颗粒,优化爱宠体质。更特别设计西太平洋鲣鱼花提鲜包,助爱宠食欲大增
期刊
坐落在南京升州路118号的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是一栋5层高的民国建筑。70年前,这里叫美大纸行。2013年,作家薛冰的“民国纸品收藏展”在这里展出,几十件民国纸品,从一楼排至二楼,首次展出,呼应着这座昔日的南京最大纸行。  得以实现这次展览,是美大纸行在城市规划红线内的一次胜利,展品所在遗址的全新陈设,设计者就是陈卫新。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是它新的身份,也是陈卫新的办公所在地。  与以往报道
期刊
从销售图书到遍及各个行业,亚马逊风暴已席卷整个消费市场,线下宠物零售商若想在这场变革的风暴中生存下来,必须要完成从理念到细节的全面转变。  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商平台,亚马逊(Amazon.com)从1994年在线销售图书开始,如今已成长为年销售额高达270亿美金的零售巨头,其触角也早已越过图书市场,深入到各个领域。从化妆品到玩具,从家用电器到婴儿食品,当然,也包括宠物用品。  亚马逊带来的最大冲击在
期刊
张羊羊认为,自己出版的《庭院》,不是那个传统意义的院子,不是假山水系能概括的,甚至不只是一个围合的空间。尽管在他的书中,有“风吹大地”,“乡野的歌”和“南方植物”,55篇文章,十几万字,写家乡的人、小动物和植物,已是“庭院”所属,但他觉得,这不够。  这本书,封面是草绿色,背脊是接近土地的黑灰色,不知道设计师当初是否意有所指,如今看来,它让这本《庭院》看起来绿意盎然。他的大学老师觉得,张羊羊的散文
期刊
在记者走进傅环宇的办公室之前,他正在桌前画着自己的园子。三川营造的办公楼就设在苏州市区内的一个小公园里,这里成了他研究自然最好的地方。而遍布整个苏州的旧时院落,也成为他落脚于此的重要原因:“这些园子、院落,都是最好的‘活化石’,我们现在回归的,正是最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补课”式回归  虽然2001年才成立三川营造,但在苏州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傅环宇和他的三川营造还是参与了包括苏州同里天
期刊
愉悦顺畅的购物过程是促使顾客再次光临的重要原因,而成就完美网络购物体验的关键就是完善那些影响用户体验的细节设计。从页面设计到营销策划,从贴心服务到创意模式,宠物电商在践行“顾客至上”原则的道路要全速冲刺啦!  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进行的是综合的体验,他们做出最终消费决定也是受到一系列用户体验的影响,这种综合的用户体验不仅仅影响其某次消费决定,也决定了其对于商家的消费粘度。  宠物行业已然进入了电商时
期刊
转眼又到一年春节时,大家在忙活着怎么过年的时候,还得面对另外一个有人欢喜有人愁的节日——二月十四情人节。在这个必须浪漫一把的节日里,到底有多少人会在暗地里神伤,恨恨地下着决心——是时候找个人谈恋爱了!多少的光光和明明眼巴巴地期盼着脱光和失明的那一天早日到来?BuT,照小编说,有想找男友或者找女友的各位亲,你们睁大眼睛看看,眼前这么一大批一大批不靠谱的剩男剩女们,真的值得你们掏心掏肺地去爱一场吗?与
期刊
在西方历史中,院子或者花园是神的庭院、神的居所的美丽延展,以及神为人安排的家园,是人类对于回归伊甸园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在中国古代,院子是皇权的美学线条,是世俗社会的家族规则,同时也是文人们独善的象征容器。  院落,这个原本是人类对母体的意象,逐渐演变成为权力的分割符,那些红墙黄瓦,亭台楼阁背后都有着隐秘而强大的权力逻辑。无论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还是在君主专制的明清,院落都是权力历史拼图中
期刊
在张建忠的心里,一坯老砖成型的时间是6个月:挖土过滤,阴干,再做泥坯,再阴干,像手磨的糯米粉一样细腻。但现在,他有的只有3个月,扔到窑里烧。  “生意在这里,没人等得起。”  要对得起活儿  乍看老张,很难把他和“苏州人”联系在一起。接近1米8的高大身材,宽肩,粗厚的手,像他每天打交道的青石砖和木材一样结实。直到说话,一口难懂的吴语。  “现在的东西,和过去,不能比。”老张直言不讳,哪怕是自己过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