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因与部位关系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kabc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二十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不降,治疗方法无明显突破[1].大量的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快速地诊断脑出血有望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而探索病因和部位的关系,有助于根据出血部位快速作出病因诊断,尽快分流管理脑出血患者,选择适当地治疗措施,从而提高预后及预防脑出血的再发.故本文就脑出血病因与部位的关系简要综述如下.一、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其常损害小的穿支动脉或皮层下小动脉,多为基底动脉(或大脑前、中和后动脉的分叉处或其附近)起源的小穿支动脉.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也可发病。

其他文献
附录一样本的采集一、标本的收集、检索和推广使用1.根据不同的标本类型和使用目的,采用最合适的条件对生物样本进行筛选,收集和加工,并收集系统的、可靠的临床数据资料.2.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建立技术档案以供研究使用.3.设立一个清楚明确的解释指南以保护生物样本提供者的隐私.通常使用以代码代替名字的隐藏方式或者完全匿名的方式予以保护。
期刊
目的 探究敲低亮氨酰-tRNA合成酶(LARS)表达对U25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LARS小干扰RNA(LARS siRNA)于U251.PCR、Western blot检测LARS表达;MTT法、平板克隆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较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转染LARS siRNA后LARS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
目的 探讨Rasmussen脑炎的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影像、HE和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大脑半球切除的Rasmussen脑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时年龄3.5 ~11.0岁).结果 患者均为难治性癫痫,患病时间1-4年,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术后随访4个月-3年8个月,预后均良好,正规服用抗癫痫药物,均无癫痫发作.组织病理学上所有6例均可见局灶软脑膜下星形
目的 探讨ERCC2基因第751密码子多态性和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提取ERCC2基因751密码子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的数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应用Meta分析技术的各个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并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5组符合条件的数据,病例组2 307例、对照组3 455例.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3181A等位基因能够降低高
脑部小病灶是指直径小于3 cm的脑部病变[1],可以造成难治性继发性癫痫,需要外科治疗[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1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8 ~53岁,平均30.6岁.癫痫病史2-31年,平均7.8年.发作次数1次/2个月~12次/d.术前服用抗癫痫药物1~4种.发作形式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例,
期刊
由谭启富教授、李龄教授、吴承远教授主编的《癫痫外科学》(修订版)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我国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小儿科知名专家、学者、老中青三结合,在第1版《癫痫外科学》的基础上,共同编写而成。全书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有关癫痫外科的基础和临床应用最新成果,总结了我国开展癫痫外科治疗的宝贵经验,是一本大型专科参考书。
期刊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其起源于脑膜与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往往术中出血较多,术野不清,给手术带来极大困难,故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术前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42例高血运脑膜瘤,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中持续脑灌注压(CPP)监测的意义.方法 解放军第一○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sTBI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GOS 4~5分)及较差(GOS 1~3分)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CPP、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ICP、CPP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MAP总体差异无统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肿瘤向鞍区周围组织浸润,破坏正常结构,突破垂体包膜,侵蚀蝶骨、蝶窦、鞍底硬膜,浸润血管壁,侵入海绵窦和周围脑组织,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IPA有恶性生物学行为:高度增殖、侵袭性增长、手术难以全切、复发等.早在1986年Scheithauer等[2]就提出IPA是垂体腺瘤与垂体癌中
期刊
基于框架的立体定向术中,受定向仪有效工作范围的限制,框架安装不当,可能无法定位或妨碍术中操作.经典方法采用耳钉固定,容易在旋紧固定钢钉时,因框架移位造成病人外耳道剧烈疼痛.对意识不清或卧床病人,安装框架更加困难.我们使用LEKSELL-G型立体定向仪,采用了一种卧位安装法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介绍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