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舫青岛自创“褐木庐”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宋春舫辞去了北京大学教授的工作来到青岛,创建国内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兼任青岛观象台图书馆主任、研究员,并一度代理过观象台台长。他喜欢藏书,以戏剧图书为主。1916年,他从国外带回了一批书,回国以后又在国内外广泛收集中外戏剧图书,1930年,他在青岛开办了一个私人戏剧专业图书馆,叫“褐木庐”。这三个字取自法国三大戏剧家Gorneille(今译高乃依)、Moliere(今译莫里哀)、Racine(今译拉辛)三十年代汉文音译的首字。宋春舫聘请朱祖佑担任“褐木庐”图书馆馆长,地址在福山支路。
  “褐木庐”里藏有中外文戏剧图书九千余册,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戏剧专业图书馆,在国际上也闻名。宋春舫被列入世界三大戏剧专业藏书家之一,被邀参加全国图书馆学会。
  当时在青岛的戏剧家、翻译家,如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等都是“褐木庐”的读者,也有外地读者来此阅读,甚至有外国读者写信来借书。
  三十年代,胡适到青岛组织梁实秋等四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因故只有梁实秋一人动手翻译,他到“褐木庐”次数最多。梁实秋写道:“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柜比人高,但不及栋。”
  远在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慕“褐木庐”之名,专门写文说:“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
  “褐木庐”的藏书每本都贴有一枚藏书票,上书“褐木庐”三个字及图案,图案由一本打开的书、墨水瓶、羽毛笔组成。60多年后的1992年上海图书馆举办“藏书票展览”,“褐木庐”昔日的这张藏书票被评为第一。
  宋春舫对自创的“褐木庐”怀有深厚的感情。1936年,他曾以“褐木庐”的名义出版了话剧本《原来是梦》。此书仅印了50册,是作者用了送人的私印本,如今成了收藏界人士寻求的珍本。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最后20年,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有关它在各民族命运中的作用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诅咒共产主义,拒绝研究;有人热忱捍卫并要求在实践中毫不妥协地追随;也有人在与市场化社会的“人人为自己”相比较后,既承认共产主义“大家为大家”思想的巨大吸引力、承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对过去在实践中碰到的某些负面问题进行指责。  俄罗斯学者普遍认为,在这场争论中,中共占据了特殊地
编者按: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上海解放60周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文汇报社联合举办《共和国的曙光》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文汇报》副刊“笔会”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世纪》杂志陆续刊载了大部分入选稿件。征文活动已圆满结束,征文集《共和国的曙光》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本刊发表征文集前言,并从中选登两篇作品,以飨读者。    2009年4月末,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产科学界对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子宫复旧不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各种促进子宫复旧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可行的促进措施.旨在引起更多对子宫复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完善产科护理,促进妇女生殖健康。
日历刚翻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一部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发行,很快在中华大地引起轰动,上海更是盛况空前,不仅书店书卖光,图书馆书借光,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将一本书拆开来,分头借给多人同时阅读。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在新民晚报文艺部任记者,而且分工联系图书出版等条线,上述情况都是我亲眼所见。  有一天下午,我接到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也是新民晚报通讯员邵杏生的电话,说有一位女同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