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水平井高钻遇率井轨迹优化技术——以永川南区开发实践为例

来源 :非常规油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优质储层钻遇率,特别是针对断缝发育、地震预测误差大、靶窗范围小的复杂构造区,形成了以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为基础,结合入靶方式选择和特殊构造井轨迹优化方案,采用随钻伽马与元素录井的综合导向技术,确保了优质储层钻遇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1)在构造复杂区应选择上靶窗入靶模式;2)钻遇局部隆起、凹陷、断层等特殊构造,为确保工程施工,在追求高钻遇率的同时应适当放弃部分优质储层钻遇率;3)纵向上借助GR曲线及元素Ca,Si,Mg和Fe的变化明显性、横向展布稳定性及工程可调控性,分级确定标志层;平面上根据地层的倾角变化、钻遇特殊构造确定重点关注点;4)采用随钻伽马与元素录井的综合导向来准确判断钻头在地层中的位置,及时做出调整,确保水平轨迹钻遇率.以上成果认识,对后续复杂构造区的井眼轨迹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加快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南)西山窑组煤层气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气成藏条件差异,开展了准南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成煤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八道湾组煤层具有较高的镜质组含量,而西山窑组则具有较高的惰质组含量;受控于煤级的影响,准南八道湾组煤的微孔含量和比表面积高于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储层构造裂隙数量明显高于内生裂隙,且裂隙发育密度与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关系密切;基于煤岩、煤厚、盖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整体上八道湾组煤层含气量高于
该研究立足油气资源中剩余资源丰富且具发展潜力的非常规油气,综合分析、评价了其CO2开发技术优势、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当前,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利用CO2最多的3大技术为CO2钻井、CO2压裂和CO2驱油,其宗旨都是用基于CO2的工作液替换水基工作液.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发效率,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实现部分CO2永久埋存,实现负碳生产,促进了 CO2的资源化利用.目前,CO2钻井技术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超临界CO2钻井液的密度,进而实现对钻头井底压力的控制,同时也可以控制岩屑的返出,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理论
为了促进延长油田化学渗吸驱油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以延长HZP区块长6油藏为研究对象,针对水驱波及范围小,水驱动用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测试及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润湿性和界面张力渗吸体系的渗吸驱油效率和规律.结果表明,润湿性不同的岩心渗吸驱油速度和效率由强到弱依次为亲水性、中性、亲油性,注入水体系中,原油在亲水岩心中的粘附功最小,仅有2.464 5×10-3 J/m2,在亲油岩心中的粘附功达到16.743 7×10-3 J/m2,是亲水岩心的6.8倍,不同表面活性剂均可以使粘附功不同程度的降低.十六烷基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