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现行的中学国语科教学大纲于1989年(平成元年)3月由文部省颁布,初高中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施行。这之前的上一届大纲具有总结日本战后三十年中学国语科教育的性质。追溯上一届大纲的主体精神,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它穿行在历史风雨中的改革身影,它所标榜的“语言教育的立场”,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不仅是我国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酷爱的传统教材,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名篇佳作。在日本,它被选入中学国语课本,作为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习。资料中显示,《故乡》的指导目标是:
1.使学生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姿态及其心理变化,历史的社会状况及其关系,从而深入思考“在历史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通过学习,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
整份教学指导主旨是非常明确的,它希望学生深入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和“我”对新生活的追求,日本的国语教学希望的是引导学生从对小说的深入钻研、体味中解脱出来,关心注视当前的社会现实,期待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运用“在历史中生活的人”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其实我们也不难体会,在一个历史悠久又注重内省的国度里,传统与文化载体的文本解读与现实阐释自然被定义为语文能力的首要表现。
战后的日本,效仿美国曾经成为一时的狂热,虽然也曾有积极的作用,但忽视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系统语文知识学习的致命弱点,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国语水平下降。因此,日本语文教育界进行了多种改革的实验,并确认:单纯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70年代以后,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已由“知识中心”进入了“以探求为中心”。80年代,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又提出了改善国语教学的基本方针: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任务,更加重视作为语言教育的国语教学,使学生热爱国语,尊重国语,关心国语。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应将有关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的表达及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感觉。所以在改善国语教育方针的指导下,80年代日本的国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本这种东西方混合的教学模式坚持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并较好地处理基础与应用,现代与古典的关系,使语文教学较少波折,最终努力走向语言与文学,语言实际运用与语言规律,语文教育的近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高度融合。
80年代的日本国语教育改革为新一轮的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当时所表现出的对于尊重文化、了解国语、体味言语情感的要求,对于学生设身处地体味人物情怀的热情培育,都清晰地折射出了日本教学崇尚传统的日本民族性和日本文化“以心会心”的人文理念。
反观我国的鲁迅小说教学,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意义,在对主题进行分析时,常会出诸如“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三座大山的压迫”、“黑暗的封建制度”、“腐朽的封建思想”等一些俨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更不要说解读注重对自身的观照和内省了。这种解读和教学模式,缺乏学生个体的感悟,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蕴。近年来,由于社会要求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呼声日益峻急,因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在“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爱山乐水,各掠其美”的借口和创新教育的压力下,不敢赋予作品范围适当的限阈,而是当作无限开放的空间,这种做法又矫枉过正。我们要鼓励的是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而且要让学生在解读中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在文章所呈现的典型环境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品味厚重的历史内蕴,思考自身的生存现状,关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今,日本提出了“以生存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它面对未来世纪的挑战,摆出教育速度与时代同步的积极姿态。我国也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但总有些步履蹒跚、不知所措的尴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传统文化背景,如今又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要求和挑战,日本教育的经验应该而且也能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可资借鉴之处。
参考资料
[1] 钟启泉等.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3] 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 倪文锦.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M].2004年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不仅是我国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酷爱的传统教材,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名篇佳作。在日本,它被选入中学国语课本,作为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习。资料中显示,《故乡》的指导目标是:
1.使学生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姿态及其心理变化,历史的社会状况及其关系,从而深入思考“在历史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通过学习,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
整份教学指导主旨是非常明确的,它希望学生深入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和“我”对新生活的追求,日本的国语教学希望的是引导学生从对小说的深入钻研、体味中解脱出来,关心注视当前的社会现实,期待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运用“在历史中生活的人”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其实我们也不难体会,在一个历史悠久又注重内省的国度里,传统与文化载体的文本解读与现实阐释自然被定义为语文能力的首要表现。
战后的日本,效仿美国曾经成为一时的狂热,虽然也曾有积极的作用,但忽视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系统语文知识学习的致命弱点,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国语水平下降。因此,日本语文教育界进行了多种改革的实验,并确认:单纯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70年代以后,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已由“知识中心”进入了“以探求为中心”。80年代,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又提出了改善国语教学的基本方针: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任务,更加重视作为语言教育的国语教学,使学生热爱国语,尊重国语,关心国语。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应将有关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的表达及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感觉。所以在改善国语教育方针的指导下,80年代日本的国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本这种东西方混合的教学模式坚持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并较好地处理基础与应用,现代与古典的关系,使语文教学较少波折,最终努力走向语言与文学,语言实际运用与语言规律,语文教育的近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高度融合。
80年代的日本国语教育改革为新一轮的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当时所表现出的对于尊重文化、了解国语、体味言语情感的要求,对于学生设身处地体味人物情怀的热情培育,都清晰地折射出了日本教学崇尚传统的日本民族性和日本文化“以心会心”的人文理念。
反观我国的鲁迅小说教学,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意义,在对主题进行分析时,常会出诸如“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三座大山的压迫”、“黑暗的封建制度”、“腐朽的封建思想”等一些俨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更不要说解读注重对自身的观照和内省了。这种解读和教学模式,缺乏学生个体的感悟,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蕴。近年来,由于社会要求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呼声日益峻急,因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在“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爱山乐水,各掠其美”的借口和创新教育的压力下,不敢赋予作品范围适当的限阈,而是当作无限开放的空间,这种做法又矫枉过正。我们要鼓励的是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而且要让学生在解读中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在文章所呈现的典型环境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品味厚重的历史内蕴,思考自身的生存现状,关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今,日本提出了“以生存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它面对未来世纪的挑战,摆出教育速度与时代同步的积极姿态。我国也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但总有些步履蹒跚、不知所措的尴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传统文化背景,如今又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要求和挑战,日本教育的经验应该而且也能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可资借鉴之处。
参考资料
[1] 钟启泉等.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3] 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 倪文锦.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M].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