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良反应洋洋洒洒几大篇,怪吓人的”
现在,老百姓在吃药这件事上,可比过去谨慎多了。在门诊,经常有患者朋友问:“大夫,您能不能推荐些中成药替代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这些西药?”如果你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要换药?”患者朋友往往会回答:“中药毒性小啊,西药长期吃伤肝伤肾嘛。”
当然,有的患者朋友还会列举一堆证据:“您看这些合资或进口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都是洋洋洒洒的几大篇,怪吓人的。而咱们的中成药说明书,简单明了,不良反应常常很少,也不严重。”
更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因为害怕而自行停药,还说:“这是昨天门诊医生给我开的药,我回去仔细看了说明书,天哪,不良反应下面写了密密麻麻一大堆,什么胃肠道反应,还可能伤肝伤肾,导致失眠、便秘等。吃这个药会不会病没治好,还搞出其他毛病?”
那么,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记录得越多,就越不安全呢?
兵法上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彻底了解对方,才能确保自己不败。在用药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对一种药品了解得越充分,体现在不良反应的描述或罗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充分地掌握该药物的安全性,使用起来才更放心。因此,正确的答案是:一种药品不良反应罗列越多越详细,药物相对越安全。当然,我们还需要了解以下两点:
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不是假药、劣质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使用方法正确)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可能是有害的)反应。一般来说,所有的药物,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这是药品的一个固有属性。
简单地说,多数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个概率事件,就像买彩票一样:能不能中奖,中多大的奖,都没有办法预测。我们知道肯定有人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但无法预测服药的人当中谁会出现不良反应,也无法预测服药后会出现什么样的不良反应、出现几种。
因此,当某患者咨询“这个药我第一次用,服用后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它的不良反应多吗”等类似的问题时,我们通常无法回答。但我们会告诉他:“说明书罗列的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在您身上,也可能不会,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服药后,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新的或异常的变化。如果出现了,这可能就是不良反应,还要请药师帮您确认。”
2.不良反应信息怎么来的?
主要来源有:(1)药品在上市前做的研究,包括在动物(大鼠、小鼠、犬、猴等)和健康受试者的研究中发现的有害反应。(2)药品上市后,经过成千上万名患者使用后,收集到的所有相关不良事件。
发达国家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渠道相对完善,不同的参与者会积极主动上报:(1)药品生产企业主动收集、评价和上报。(2)医疗机构主动上报。(3)患者的自愿上报系统。因此,药品上市后,经过成千上万名患者的使用,患者个人上报所遭遇的不良反应,负责任的生产厂家或医生不断收集、汇总、评价,一旦确定后,就补充到说明书中,让其他患者遭遇类似不良反应时有个借鉴参考,也让医生对这个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更详细的了解,知道患者服用这个药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不良反应。所以,很多合资或进口药品,不良反应往往罗列得很全面,林林总总一大篇。
由于历史上药品监管的欠缺,我们国家的一些中成药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项下,几十年来都是空白,没有增补和变化,常常就是以“尚不明确”了事。这种情况下,药品生产者不了解这个药的毒副作用,药品处方者很大程度上也不了解这个药服用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品使用管理者(药师)也没有详实的不良反应资料。这种“三不知”的药品,怎么能保证药品使用者的安全呢?
但是,我们很多笃信中医药的患者,在服用西医大夫开出的中成药后,心里却很踏实。其实认为中成药“无毒无害”的观点是错误的。最近,国家要求西医大夫必须经过西学中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具中成药或饮片。此举将有助于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知道最坏的结局是什么,避免得不偿失
对于某个特定药物,虽然医务人员不能准确地预测某个人用药后会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但是,医务人员却能够大致了解这个藥物的不良反应,知道这些不良反应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会权衡利弊让患者使用。比如某个抗肿瘤药物,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的脱发、胃肠道黏膜糜烂出血等不良反应。但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权衡利弊后医生会给患者使用,因为脱发等不良反应相对于延长生命来说,可以忍受,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用来治疗轻微的皮肤过敏,服用的药物可导致腹泻、脱发等,我们就会觉得用药得不偿失,就不会使用了。
这就是我们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信息越多越完整,我们用药越有把握,用起来越放心。普通公众应该谨记: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概率特性,说明书所列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出现在您身上,更大的可能是不会出现在您身上。即便出现了,及时就医也能避免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