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问题遭遇尴尬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同事的公开课《游园不值》。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者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一枝出墙的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房屋,有的说看到了围墙,还有的说看到了一棵棵红杏树。此时,这位老师非常着急,而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往“满园春色”上靠。教者的提问遭遇了尴尬。其实,这种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表面上看,是学生没有紧扣老师的问题思考,究其实质来说,是教者对学情没有把握透,问题没有问到位,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在课堂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教者的提问不再遭遇尴尬呢?
  表述要具体。教者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把问题表述准确、具体,使学生听清楚。有些老师认为,问题要向学生开放,于是在提问时就难免笼统、含糊。“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于宽泛,学生有点不着边际,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聪明的学生也许还能猜出老师的意图,大部分普通学生只能随意回答,导致问题遭遇尴尬。像上例中“假如你就是那一枝出墙的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的提问就属于表述笼统、含糊。如果表述再具体些,比如“假如你就是那一枝出墙的红杏,在园子内,你看到了春天怎样的景象?”学生的回答也就不会不着边际了。
  指向要明确。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指向要明确。你打算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引,要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也就是说,教者的提问要切中要害,不能打擦边球。
  比如,一位老师想让学生体会句子中用词的准确,就问学生,“你觉得这个句子美吗?”这里的“美”模棱两可,明显是在打擦边球。学生也只能含糊应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只能是遭遇尴尬。
  难易要适度。在平时备课时,面对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只备大致的教法,而那些铺垫性的问题,大多一带而过,没有进行认真的细化。在具体实施时,又往往不注意提问的坡度,没有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而是恨不得“一锹挖一口井”。其实,如果把要提问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小步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像前面的例子,如果教者在提问前,先帮学生理一理思路:“红杏都伸到墙外来了,说明墙内的春色怎样?”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一枝出墙的红杏,在园子内,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毋庸置疑,等待我们的必将是精彩的生成。
  总之,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紧扣课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注意使问题表述具体、指向明确、难易适度,就一定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教者的提问不再遭遇尴尬。
其他文献
应用J-C模型研究了相干光场作用下二能级原子体系内部状态间的跃迁几率和相干光场场熵的演化,讨论了光场参数、耦合常数对跃迁几率和场熵演化的影响.
介绍了热网耦合性的概念,建立了热网水力数学模型,并采用流量增益法计算该热网的耦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