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ists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药物性肝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方法:2000~2006年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住院的急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治疗转归,并进一步分析Danan及Maria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及优缺点。结果:332例中82.83%(275/332)在服药过程中起病;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以中药、抗结核药及免疫抑制剂常见。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临床特征;分析;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86-01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LiverDISease,DiLD)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药物仅次于病原体,己成为引起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目前较常用的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指标有1990年巴黎国际会议达成的有关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共识意见、Danan等于1993年修订的“药物性肝损害因果关系评价表”(又称RUC胡简化评分系统)及1997年Maria等制定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2000~2006年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急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治疗转归,并分析Danan及Maria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及优缺点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并为进一步修正、完善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作一些基础工作。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根据1990年巴黎国际会议达成有关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共识,排除非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病例及部分资料不够齐全的病例,共有332例入选。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谱、病毒标记物、血常规、B超、CT等结果,并记录治疗后肝功能改变情况及治疗转归。每份病例分别按Danan等修订的“药物性肝损害因果关系评价表”(又称RUC枷简化评分系统)及Maria等修定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进行量化评分,明确药物与肝损害的临床关联性。
  统计学处理:用SPSS巧.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方法为Spe~an相关分析、配对才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1一般情况入选DILD332例中男性占51.81%(172/332),女性占48.94%(160/332)。年龄12~87岁,中位数年龄50岁,平均年龄48.9士15.6岁。既往有一种或多种药物过敏史者占24.4%(81/332)。
  1.2临床表现①起病与服药时间关系:332例中82.83%(275/332)在服药过程中起病,服药时间1~730天不等,平均服药时间73.06天;有17.17%(57/332)在停药后发病,停药时间2~60天,平均停药时间15.04天。②临床症状及体征: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较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73.49%)、纳差(66.57%)、恶心呕吐(25.83%)及尿黄(58.73%),部分伴有腹痛(4.53%)、发热(11.75%)、皮疹(6.02%)、疹痒(15.06%)。体症可有黄疽(58.43%)、肝肿大(6.63%)。③引起DILD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占首位(27.11%),其次为抗结核药(13.25%),再次为免疫抑制剂(10.84%)。④按国际共识意见分类标准,D工LD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多见(43.07%),混合型次之(32.53%),胆汁淤积型相对较少(24.40%)。⑤比较Maria及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经Spe~an相关分析知,相关系数r为0.485,P=0.000,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经配对才检验,提示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因果关系评价表更接近一般临床判定。⑥本组332例经积极治疗后显效者206例(62.05%);有效者85例(25.60%);未愈者41例(12.35%),其中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25例(7.53%),死亡6例(1.81%)。考虑到自动出院病例均为病情危重、抢救希望渺茫者,故实际病死率可高达9.34%。,因各种原因转院治疗6例(l.81%),病情未明显改善而出院门诊继续治疗者4例(1.20%)。
  经过单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知,年龄、TP、ALB、CHE、TBA、TBIL、DB工L、GGT、PT是DILD预后的影响因素。将上述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知,ALB、TBA、DBIL、PT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其0R值分别为0.811、1.012、1.010、1.242,且从其OR值可以看出,ALB值越低,预后差的概率就越高,而TBA、DB工L、PT则刚好相反,0R值越高,预后差的可能性就越大。用Hosmer-Lemeshow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知,χ2=0.243,P=1.000,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2讨论
  
  ①引起DILD的药物种类繁多,于2000年1月1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以中药、抗结核药及免疫抑制剂常见。②DILD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多见,混合型次之,胆汁淤积型相对较少。③比较M州a及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经Spe~an相关分析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但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因果关系评价表更接近一般临床判定。④DILD预后与ALB、TBA、DBIL、PT有关,ALB值越低,预后差的概率就越高,而TBA、DBIL、PT则刚好相反,值越高,预后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参考文献
  [1]秦树林,滑立威.药物性肝病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457-459.
  [2]张涛,贾继东.107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J].肝脏.2005,10:174-176
  (收稿日期:2009.01.21)
其他文献
重症腹部外伤病人常伴有多脏器损伤,所以就诊时往往病情危急,变化快,医护人员精神稍有松懈即可造成病人的死亡。所以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不能有一丝杂念。重症腹部外伤除做好对
Toll样受体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Toll—NF—KB信号转导通路能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合成增加,而这些细胞因子在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关键词】内科;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2-01    1对待一般内科入院患者的护理    1.1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入院介绍,并立即通知医生,对重危者交接后积极抢救处理。  1.224小時内完成护理入院记录新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天,测2天。体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将义乌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10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护理排班方法采用三班制和固定夜班制,实施护士长-主管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层级管理。结果:病房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患者与家属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各项指标评分都有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记录书写返修率为零,护理文件书写优秀率达99.5%,专科护理技术考核合格率达100%。结论: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二钠和卡铂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海宁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单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危重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冠心病。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衰弱效应。病人由于精力减弱及活动减少,从而导致血流缓慢,栓塞机会增多,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因此,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严密的观察病情变化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时的提出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消除衰弱效应,提高治疗率,预防并发症。
目的:探讨EGCG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减轻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胰岛素抵抗并改善认知功能机制。方法24只12月龄雌性APP/PS1小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Tg)、EGCG
目的研究加巴喷丁对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的大鼠胫骨转移性癌痛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加巴喷丁组(GBP,10
目的建立测定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中乙酰酪氨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采用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