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笔记的益处多多,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好帮手,语文课堂笔记能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理清课堂重难点,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课堂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课堂笔记是一种将老师的知识与个人的思考相融合的产物,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逐渐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语文课堂笔记的优点总结为三点,希望与一线语文教师共勉,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储量,促进其自学能力的发展。
一、张弛有度,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老师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无论再高明的老师也很难让全班同学在40多分钟的語文课堂中一直保持高效的注意力。根据学者研究,一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的时间保持在五到八分钟左右,超过八分钟之后大多数学生就会不自觉的走神,这也就是很多教育学者提倡教师讲课要张弛有度的原因。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笔记的优势,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紧张感,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有更的时间来观察现状,根据教学中的偏差来调整对策。教师通过导语引导创设积极情境后,在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完成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并在知识点讲授之后给学生留出短暂的空白时间,这部分时间既能够帮助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又能够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点落实到笔头,并在记录的过程中再次加深记忆,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留给学生的笔记时间,一般以2分钟到3分钟为宜,不宜过短或者过长。过短则会使学生来不及理清思路,使得笔记记录错误百出;过长的记录时间则会让学生注意力过度分散,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学生记录的时候,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与个别有疑问的学生交流中,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调整课堂进度。
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清知识关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是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难易结合,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未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教师前后知识之间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课堂结束后,往往后出现学生知道最后的推论,但是却已经忘了这个结论是如何引申出来的。但是如果学生随时做好课堂笔记,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引导过程中就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学生有意识的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的串联起来,就会起到化零为整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不过语文课堂笔记发挥帮助学生理清只是关系的作用,前提必须是老师的备课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按照深入浅出、由简入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备课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早年的上课体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上课时可以轻易的知识的层层递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笔记的记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正如赵明教授所言,笔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晶。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课堂笔记能够反映出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换句话说,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笔记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给予的适度笔记时间里迅速做好笔记,首先就会中寻找诀窍,经过长期的笔记记录,学生就会慢慢选取记录的对象,首先选取课堂重难点即具有提问提纲挈领作用的知识点来记录,这些笔记内容能够帮助自己抓住讲课内容的关键,进一步打开思路,理解课堂中整篇文章的主旨与构思。其次,记录看似无疑问但是实际饱含作者匠心的细微处记录,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经典文本,文章中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往往也都蕴含着作者的巧妙构思,记录这些知识能够引导自己深入文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再次,在自己容易混淆的地方记录,自己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试中的命提点,学生只要善于从这些地方挖掘问题,精心做好笔记,帮助自己澄清各类混淆、模糊的语文知识,就能有效的给自己起到预防提醒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个筛选、总结、归纳的过程,能够大大提高自己思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成为拥有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学生。
总言之,语文课堂笔记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堂笔记技巧和能力,能够迅速提高学生整合与理解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尤胜,好记星不如烂笔头——浅谈课堂笔记的作用,新课程(下)[J].2011年(1)
[2]王燕,课堂笔记:学习的捷径,高中生之友[J].2009(08)
[3]沈为荣,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J].现代阅读,2011(7)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课堂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课堂笔记是一种将老师的知识与个人的思考相融合的产物,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逐渐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语文课堂笔记的优点总结为三点,希望与一线语文教师共勉,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储量,促进其自学能力的发展。
一、张弛有度,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老师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无论再高明的老师也很难让全班同学在40多分钟的語文课堂中一直保持高效的注意力。根据学者研究,一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的时间保持在五到八分钟左右,超过八分钟之后大多数学生就会不自觉的走神,这也就是很多教育学者提倡教师讲课要张弛有度的原因。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笔记的优势,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紧张感,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有更的时间来观察现状,根据教学中的偏差来调整对策。教师通过导语引导创设积极情境后,在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完成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并在知识点讲授之后给学生留出短暂的空白时间,这部分时间既能够帮助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又能够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点落实到笔头,并在记录的过程中再次加深记忆,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留给学生的笔记时间,一般以2分钟到3分钟为宜,不宜过短或者过长。过短则会使学生来不及理清思路,使得笔记记录错误百出;过长的记录时间则会让学生注意力过度分散,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学生记录的时候,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与个别有疑问的学生交流中,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调整课堂进度。
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清知识关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是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难易结合,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未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教师前后知识之间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课堂结束后,往往后出现学生知道最后的推论,但是却已经忘了这个结论是如何引申出来的。但是如果学生随时做好课堂笔记,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引导过程中就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学生有意识的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的串联起来,就会起到化零为整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不过语文课堂笔记发挥帮助学生理清只是关系的作用,前提必须是老师的备课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按照深入浅出、由简入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备课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早年的上课体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上课时可以轻易的知识的层层递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笔记的记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正如赵明教授所言,笔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晶。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课堂笔记能够反映出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换句话说,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笔记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给予的适度笔记时间里迅速做好笔记,首先就会中寻找诀窍,经过长期的笔记记录,学生就会慢慢选取记录的对象,首先选取课堂重难点即具有提问提纲挈领作用的知识点来记录,这些笔记内容能够帮助自己抓住讲课内容的关键,进一步打开思路,理解课堂中整篇文章的主旨与构思。其次,记录看似无疑问但是实际饱含作者匠心的细微处记录,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经典文本,文章中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往往也都蕴含着作者的巧妙构思,记录这些知识能够引导自己深入文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再次,在自己容易混淆的地方记录,自己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试中的命提点,学生只要善于从这些地方挖掘问题,精心做好笔记,帮助自己澄清各类混淆、模糊的语文知识,就能有效的给自己起到预防提醒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个筛选、总结、归纳的过程,能够大大提高自己思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成为拥有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学生。
总言之,语文课堂笔记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堂笔记技巧和能力,能够迅速提高学生整合与理解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尤胜,好记星不如烂笔头——浅谈课堂笔记的作用,新课程(下)[J].2011年(1)
[2]王燕,课堂笔记:学习的捷径,高中生之友[J].2009(08)
[3]沈为荣,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J].现代阅读,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