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程、生活等方面加深对数学真实性的理解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nie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學数学课堂,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都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还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许多貌似符合课改理念、却又经不起推敲的虚假内容。本文将从过程、生活等方面浅谈对数学课堂真实性的理解。
  以下将以两个问题和几组镜头的形式呈现。
  其一,完美的结果和真实的过程,谁更重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管老师对这一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却常常由于对完美结果的刻意追求,课堂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追求完美结果的怪圈。学生的许多探索过程都成了“道具”,有时孩子们的探索还没有展开,就得到了标准的答案。似乎“完美的结果”较之学生真实的探索过程更为重要。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探索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如果学生没有真实的探索过程,教师人为地苛求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这种做法,对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欺骗。
  镜头一: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测量》一课时,学生认识了厘米、分米、米之后,老师让学生分组到操场去量一量,在现实的场景中,学生测量时产生了许多创造性的做法。如一组学生在测跑道时卷尺不够长,他们就一段一段地量,一次次重选起点,他们发现量完一段后终点的人不动,起点的同学跑到下一个终点又能量出相同的一段长度;在测足球门柱高时,学生的个子不够高,学生就把卷尺顺着门柱往上推(防其滑落),最终量出了柱高;等等。然而回到教室以后,老师根本就不关心学生是如何得出这些数据的,老师一再关注的是学生的测量结果是否标准,把误差多少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
  一个简单的片段,折射出老师的教学完全凌驾于学生的活动操作之上,用结果评判过程,无形中指引着学生只要用操作(哪怕是虚假的操作)去接近标准答案就行了。
  这种失真,发展到极致,就像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样,让学生测量计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学生很快就得出标准答案3.14。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然而这样失真的结果又有何价值呢?
  对比镜头:同是一节测量课,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中出现了以下片段。
  学生学完了厘米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尺去量橡皮的长度。学生量完,老师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开始的两位学生都正确地量出了自己橡皮的长度,而第三个同学上来量的时候却引起了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原来这位同学的尺断了一截,他就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做零刻度了。很显然这位同学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书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那么他到底错了吗?没有!老师意识到这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方法。于是请大家静下来听一听这位同学量的结果。这个学生说:老师我的尺断了,我用20厘米的地方做起点量,量到橡皮另一头到15厘米,中间隔了5厘米,我就知道橡皮是5厘米长了。这时老师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一下其他同学,其他同学都示意这样的方法原来是对的。老师接着问:同学们,看到他的这种新颖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老师,我可以用他的尺从5厘米的地方开始量,这样就比较好算了。有的说:那从10厘米的地方做起点就更容易量了。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可以把尺上任意一个刻度做起点,只要方便就行了。
  “完美的结果”只是教者主观上想得到的。其实,对学生而言意义并不大,相反,学生在真实探索中的点滴发现、失败教训、成功经验、方法总结,才是其享受数学、体验成功所在。笔者以为为了标准的答案、完美的结果让学生的探索过程失真,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形成无益,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品格产生了畸形的影响,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诚不足取。
  其二,经过生活和提炼生活,谁更有价值?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又不时会进入“盲目”生活化的误区,仿佛只要经过生活就完成了数学生活化,至于其间学生的经历、提炼生活、效果如何就关照得很少了。
  笔者以为“生活”不是一个过场,而是学生提炼知识、提升理解的沃土。教学中应该通过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感悟数学,它是连接学生与数学的桥梁和纽带。经过生活不是目的,经历生活、提炼数学、提升理解才是其价值所在。
  镜头二:在上一年级《统计》一课时,老师为了体现生活化做了这样的安排。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这里有三项活动:跳绳、打乒乓球、踢毽子,说一说你最喜欢玩哪一项?(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问:我如果想知道哪一种活动的人数最多,怎么办呢?学生说:要统计。数一数,哪种活动举手的人最多就行了。于是学生举手老师统计,数了半天,数据却又总是有问题,不是多人,就是少人,因为有学生重复举手或没有举手,几遍下来,就是没有得到三项相加等于总人数的标准统计。在老师的几次重复后才得出了正确的统计结果。
  对比镜头: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课件演示一只可爱的小猴在吃饼干,上面不断掉下△、□、○的饼干。老师说:小猴吃了这么多饼干,却不知道自己吃了几个△、几个□、几个○的饼干,你们能帮小猴数清楚吗?学生:能。老师:那大家看好了,数清楚,老师再放一遍。重放一遍之后,请学生回答,却一个同学也没数清。老师笑着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说:太快了,数不清;太多了,记不住!老师问:那有什么办法吗?学生说:要是把这些图形一个个画下来就好数了。老师说:好啊!那老师再放一遍,请一个学生报你们画,好吗?学生欣然同意,跃跃欲试。再放一遍后,因为速度较快,小家伙根本来不及画下来,再次失败。老师又一次笑问学生:又有什么问题了?你们想想看怎么玩才好呢?学生说:放得太快,我们画得太慢了。有的学生说:我想用打“√”的方法来记能快一点!还有的学生说:我想用画“×”的方法记录。也有的说:用写“正”字的办法记录快。老师说:好,请大家做好准备,把每个图形画一个然后记在它的旁边。第三次播放开始,这一次大家得心应手,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很快统计出了每种图形的个数,每张小脸上都洋溢出成功的喜悦。而后老师展示了其中几组不同的想法,学生看着别人,想着自己,取长补短,通过讨论达到了对统计的深刻理解。
  对比以上两组镜头,似乎第一个镜头的生活味更浓,更贴近学生,然而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经过了生活统计,却没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没有达到对统计知识的本质理解,统计结果的获得不过是教师操作所得罢了。这里的生活化,只是个过场。第二个镜头看似比较抽象,却让学生真切地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困难挫折中一步步接近统计知识的本质,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理解数学,而非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的生活。
  孩子的学习品格养成在幼时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以虚假的数学探索来影响学生,对学生终身学习将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很多公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经济的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分析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制定出危险性评估的
<正>中国金融改革正值困难时期,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杠杆水平,继续推动金融改革非常重要。否则,杠杆化将继续人为地使利率保持在低位,储蓄也将继续被低效配置近期,国际评级机
石梁地区石灰岩资源位于盐池县惠安堡镇萌城村南石梁一带。为使这一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于2015年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综合评价了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熔剂用白云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们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注重对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决定学生们能力的关键。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在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学阶段
目前,国内教育行业高度重视改革教育课程。STEM教育把单项课程综合成为一门学科。现在教育研究学者们重视学生的整体综合发展,因此,借鉴和引进国外的STEM教育,就成为教育行业
虽然斑马鱼等实验用鱼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类重要模型动物,但对于在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实验鱼的疾病却研究很少。实验用斑马鱼严重的健康问题使其在研究中常出现大面积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当地的区域环境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法、分类法、综合分析法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乐山市行政村村名进行归纳分析,从自然地理类要素、人文地理类要素和其他要素三方面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阐述,这对人们进一步的了解乐
"总统职位,不仅意味着行政管理,这是最起码的内容,更为关键的,它是道德引领的圣地。所有伟大的总统都是思想的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生活中某些历史性的理念必须予以阐明的时候…
日前从云南省蒙自县政府获悉,2005年“中国&#183;蒙自石榴节”将于9月8-12日举办。具有700多年种植历史的蒙自石榴是云南名特优农产品,具有皮薄、籽软、口感好等优点,每年8-10月
1.根蘖苗的促生及管理.(1)断根.在春节过后树液流动之前,在枣树行间挖50 cm见方的沟,把分布于表层中的水平根切断,然后施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回填土壤.